汽车车身是越硬越安全吗?

在拳击比赛中不带手套的话,会是怎样一幅画面:肉搏相见,拳拳到肉,必然是皮开肉绽、“血肉横飞”啧啧啧,隔着空气都觉得疼

如果带上手套,是不是感觉好像好很多,挨打后只觉得脑瓜子嗡嗡的

试想两个大铁块的情况下相撞

Duang Duang Duang,想想就疼

但如果是两个包了海绵的大铁块相撞呢?

好像柔软了好多。

这其实就是缓冲!也就是说要保证安全其实首先要做的是化解——力!

其实我们古人早有大智慧:以柔克刚!!!

同理,汽车车身怎么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人,这里的人包括的不光是车内的,当然还有车外的。

首先,我们先说车内人的安全怎么保护:

乘客保护:

先来看一张车身受到撞击时的能量走向图:

面对来势汹汹的能量大军,我们如何应对?

1、第一步以柔克刚,碰撞时,非座舱的部分(如前舱、行李舱)应先竟可能的溃缩缓冲分散冲击力,其实无论是前保还是后保实际上都不能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真正能“保命”的是防撞梁。

防撞梁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溃缩而有效的吸收碰撞能量。吸能盒因为担负着溃缩吸收撞击能量的职责,所以为了方便拆卸和更换,一般是由螺丝连接到主梁上。现在很多车型的防撞梁上都加装有一层泡沫缓冲区(以前看到过不懂的人,在拆车时说膏药国的车都用的是泡沫,都是偷工减料,实则是根本没有理解此处的用意),当发生低速碰撞时,泡沫缓冲区可以对外部塑料保险杠起到一个支撑,缓解碰撞力的作用,减小碰撞对塑料保险杠的损伤,降低维修成本,对客户其实是良心设计。

此处体现车身的被动安全的要点是:防撞梁结构设计的好坏+不同车身部位用料因地制宜。该硬的地方要硬,比如主梁,屈服强度就要大,该软的地方要软,比如吸能盒,吸能盒需要屈服强度小,否则怎么能吸能。

2、第二步,笼式车身,为避免结构变形而挤压到车内的人,所以车身座舱部分的结构要求跟铁桶一般坚固,不侵犯乘客的生存空间。

在车身结构中, 最关键的是看热成型钢材!其用量占比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车身的强度和重量,如果既想轻量化,又不想牺牲安全,就只能提高热成型钢的用量,成本自然比普通钢要贵。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关注的是屈服强度,而非抗拉强度。因为碰撞时是要保证车身受冲击、挤压时不变形,所以宣传车身抗拉强度而非屈服强度的商家就是在偷换概念,鱼目混珠。

车内人既有以柔克刚的溃缩吸能结构,又有坚如磐石的笼式车身,这样才能“高枕无忧”!

行人保护:

那么如果被撞的是行人怎么办?

怎么尽可能的保护被撞行人的安全呢?

其实车身中设计还有一块就是行人保护系统:主要是通过主被动技术、吸能材料、设置缓冲区等,尽可能降低因碰撞对行人造成的伤害。例如,会采用偏软材质的保险杠外壳、降低发动机罩盖强度。偏软材质用到什么地方也很有讲究,会根据车辆与行人潜在相撞的部位来设定。整车厂也会通过试验来验证。

但终归人是血肉之躯,能躲咱还尽量躲。

综上,软硬兼施,才是王道!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老行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看待飞度本次召回以及在知乎上的成为神车?

什么样的车可以被称为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