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野秀明为什么说日本动画最多再战 5 年?

更新:很多朋友问“那日本为什么不转型网络播放呢?”其实我整篇文章讲的除了制作的难度,就全是电视网在日本的强势和互联网播放为什么不适合日本了。互联网时代能成功转型的都是个人创作类的内容,比如插画、条漫、短视频。重型的一概转不过来。所以大家可以再仔细看看文章,得出一些自己的判断吧。

关于是不是单纯加钱就能解决问题,可以看我的另一个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564459/answer/570632598

以下正文。


我觉得,习惯于日本深夜档动画的中国观众对日本电视动画转电影动画导演庵野秀明的看法不理解,甚至颇有微词,是因为你确实触达不到他所在的领域,或者说达不到他要交流这段话的听众的状态——你既不是个日本动画业内,也不是个日本人。

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命题——你不是用电视看动画直播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动画行业霸权国家,日本的电视动画是用电视看的。那么制作电视动画的这个产业,就要以电视收看为场景进行基本的商业模型搭建。这个电视商业模型和互联网视频商业时代的中国人思维是完全不同的,具体对比一下。

想起什么写什么,挂一漏万吧。不过根据这个表,确实能传达几个信息——


1.日本电视动画(TV Anime)是以电视播放为主要展现渠道,广告营销和周边贩卖为主要盈利手段的视觉内容媒体。

2.日本的电视台用播放时段(时间带、枠)的方式来区别对应目标人群,以及售卖对应的广告。

3.时间带成本是除制作成本外最大的营销成本。

4.少子化对首播时间带影响极大。

5.首播以外的免费播出相对不稳定,回看以买盘、租盘等付费方式为主。付费点播网络服务刚刚兴起,但所起的作用并不积极。

6.任何销售成绩都会影响到下一部作品的制作经费和播放模式。


逐条展开一下——

1.这是庵野秀明那段话的大前提,一切都以这个前提为基础。在这个模式下,动画制作的成本只有一个核心:人的时间。动画是所有内容媒体生产中最慢的——刨去构思创意的时间和后期的时间(这个算法很流氓了),仅谈纯生产材料的开发时间——同样是用1秒钟能阅读的文字、一格漫画、一眼观看的媒体内容,其生产时间的区别是:影视1秒(所见即所得),小说3秒(根据手写和输入速度而有不同),漫画1小时(一格的绘制时间,不考虑大跨页),动画1周(仅考虑1拍3手绘,毒卡,不考虑建模和渲染)。流氓点儿说,动画创作比电影慢60万倍……钱能解决一部分时间成本问题,但无法跨越绘画这个基本鸿沟。1995年电视动画复兴,产能曾经一度接近饱和。但2000年之后的无纸作画流行让业界迅速突破了之前预设的边界,并在此后10年里达到了新的产量极限——根据日本动画人协会统计的在册动画师数量计算,日本动画行业的总产能是12万分钟/年,大概360部左右。超过这个产能的产值不是不可能做,但绝对都是残次品。而2016、2017、2018年日本动画的总体作品数有变化,但总时长一直徘徊在11万6千分钟左右……

现在你明白庵野秀明说的产能不足是什么意思了吗?产能不仅不足,而且永远不足。2018、19年进入业界的年轻人在持续减少,同时行业从业者的死亡人数也上升了,并不是因为过劳,而是真的已经到了适当的年龄……不少身怀绝技的动画人、背景美术、设定师开始入土。有些人死了,那门手艺就真的没了。

2.动画的手艺性和重工业性导致其生产周期极为漫长,“18个月”是1部22分钟X12集的电视动画较为合理(而非宽松)的生产周期,2年更好。这就等于让资金的回笼周期相对于电影制作周期的1年-3年、电视剧的半年和综艺节目的1季度有了2、3个跟头的增长。日本动画最大的资金负担单位绝不是拿了钱才干活儿的动画制作公司,而是给制作公司发工资的投资方——制作委员会。动画制作委员会现在已经不稀罕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分摊投资风险的共同体。但少有人想明白的是,制作委员会是个劳动组合,不是个理财产品。制作委员会的准入机制不是钱,而是资源——谁能挣钱,谁有资格投钱。制作委员会成员极少出现国内影视剧里一大串资金公司发股票的情况,反倒有点像国内的电影发行入股:宣发公司以宣发资源入股,票务平台以售票渠道入股。有时候能看到这样的盛况——

一般来讲愿意发起动画项目的是原作、电视台、制作公司和营销公司。而这4家里有3家是稳赚的,原作(挣影响力)、制作(挣制作费)和电视台(挣时段费),有1家是稳陪的:买了时段商务权益的广告公司。所以广告公司能否把动画的广告贴片和其他授权卖出去,就成了一个动画能否立项的关键。支撑时段广告的广告主在电视播映体系里的话语权是绝对的,如何针对广告主的目标人群制作动画片,也是行业制片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热门动画,如果玩儿太大,敢在不和广告主打招呼的情况下生产出不符合广告主目标消费者群体价值观的内容,绝对会在第一时间被投诉致死,全球禁播——哪怕你主人公有好几胞胎都没用。

因为电视台掌握了动画唯一的曝光渠道——电视,而电视是一天24小时直播的媒体,所以选择正确的播出时间非常重要。很多日本电视台的局长、台长,都是主编室搞排播出身的,玩儿的就是时段。日本的电视台时段,其尺度也随着时间带的变化而越来越重口,早晨是面向做饭妈妈的晨间剧,上午是面向儿童和家长的节目,下午是面向太太的韩剧或者“那个女人”“那些老男人”,傍晚是合家欢儿童节目,9点是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9点后的直播节目未成年演员艺人不得参与),10点是冷门剧和冷门综艺,12点是重口剧和重口综艺,2点是超重口剧和超重口综艺……

日本的动画主要三个播出时段——

一个是全球通行的,晚上17点半-19点半。中国的动画片也是在这个“饭点儿”播出的,面向全家人。《柯南》就是这个时间带的动画。

一个是儿童特有的,周末早间10点-11点。《海贼王》就是这个时间带的,面向儿童和陪伴儿童的母亲。

一个是成人独享的,晚上23:45-26:00(第二日凌晨4点),面向成人观众。

这里举2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不同时间带的意义:

A.富士电视台当年想拍《蜂蜜与四叶草》的真人剧,但是集英社要求先拍动画片,效果好了才可以拍真人。于是富士台需要马上开发一部面向《蜂蜜四叶草》漫画女性读者群体的动画,而此前的日本深夜动画还没有这样的内容,常规动画档期适合的也是高桥留美子(犬夜叉),而不是羽海野千花这种小大手。但是同期MBS的“土6”档《高达SEED》已经证明女性群体对于动画的贡献能力了。于是制作人松崎容子一方面安排制作团队跟进搜索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一边跟台里沟通,希望开发了一个专门面都市女性的专属深夜动画时间带。这个全新的动画时段在每周四深夜的24:55播出,针对群体是乘坐末班车回到首都圈附近家中的年轻女性上班族。可以在放水洗澡和卸妆的时候欣赏一集不亚于富士台招牌“月9”电视剧(周一晚上9点黄金时段,比如《东京爱情故事》)水平的动画片。这个概念得到了认可,栏目起了一个“要把动画世界颠倒重来”的名字——Noitamina,也就是著名的“倒A档”。倒A档开播以来,《蜂蜜与四叶草》一炮而红,优质的内容、精良的制作、像电视剧一样的插曲都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倒A几乎垄断了深夜动画的收视率排行榜,尤其是《交响情人梦》和《墓场鬼太郎》的连打,深受年轻OL动画迷的喜爱,收视爆表。

B.原SMAP的成员木村拓哉,日本天皇级男艺人,为什么到处说自己是海贼王的铁粉?一方面当然是他自己喜欢。还有SMAPXSMAP和海贼王都在富士台播出这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海贼王的观众有大量妈妈群体,因为要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所以非常熟悉海贼王的剧情。木村在综艺中亮出自己的海贼粉身份,非常容易收获妈妈粉的认可和效果——这些10岁孩子1的妈妈们大概28-35岁,也是木村拓哉的目标受众。

3.日本电视动画的问题恰恰就在这个商业模式上——必须要电视台播出才有人看,而能播出的前提是要靠卖广告挣到钱。动画的必要观众是儿童,因此广告肯定是糖果和玩具方向。这也是早期动画投资方的主要构成,很多动画的悲剧都是制作人隽永的创作思路和金主爸爸挣快钱的商业思路冲突造成的。但80年代宅向动画的崛起,使得内容、观众和广告主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断层。于是在90年代,为了解决无人购买广告时段电视台无法播出的窘境,庵野秀明将动画制作委员会制度玩儿到了极致——既然没有广告商买单黄金时段,那么我就自己去买单好了。哪个时段最便宜我就买哪个,反正观众会用录像机录下来看的!深夜电视购物之后便宜?太好了我就要这个时段。不过我连买这个时段的钱也没有,而且电视台听说我要这么做一定不投给我钱。所以我不要三家出钱每家3、40%了,我要10家出钱每家10%。这样就没有任何人能做决定啦!我一个人说了算!告诉他们一起努力挣钱大家一起分就好了!

于是,日本动画的深夜档时代来临了。

4.首先要说,深夜档的动画时段不是没人投广告,但绝对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拳头企业。比如Noitamina或Animesm的整时段赞助商就曾是赌博机公司。但这类深夜档的整体业务量,不足整个业态的35%,但作品数量却是日间动画的接近100倍。《轻音少女》之所以在2010年被称作“强国源泉”,是因为其1部作品对业界营业额的整体提升将近15%!

剩下的流水,全部来自日间时段的动画广告收入和衍生品收入。万代这家公司,就买了很多日间的时段囤着,别人可以买这个时段播动画,但必须播出万代的商品广告。

少子化现象对日间动画首播时段的影响,我们看看辉煌的MBS“土6”时间带就知道了。这个栏目每周六6点晚餐时间播出。起源自90年代的进口动画片热潮。曾经的“土5”是MBS的进口动画片时段,为了赶上《美少女战士》带动的女童动画热潮,确立了土6动画时段,让刚看完迪士尼动画的女孩们能看到MBS自己的国产动画片。但由于打不过《美少女战士》,改为以小学中低年级男童为主的玩具展开策略,靠平成奥特曼和ZOIDS稳稳站住脚。但在2002年,少子化来袭……

曾经有过这么多杰作的土6,20年间逐渐变化,变成日5也要坚持在日间播放动画。这是因为日间时间带的动画收视率虽然不如深夜档,但广告渗透是以家庭为群体的,而不像深夜档仅展现给观看者个人。MBS土6、日5的广告渗透效果和投放意愿、品类、价格都优于深夜的“动画主义”时段。但即使如此,面对少子化的巨大压力,还是没能没有挽救自己,最终于2017年4月消失。英雄学院挪去读卖电视台柯南前面半小时播出。从此MBS只剩下深夜动画时段……而“动画主义”这个时段,也和Noitamina有类似的时段广告商撤资的问题,非常艰难。

所以你看,少子化不仅仅是孩子少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少子化群体是会长大的,6岁的儿童动画没人看,8年后的青少年动画也一样没人看了。而少子化群体到达婚育年龄之后的孩子又更少,儿童动画看的人自然就更少了。在日本动画市场,儿童动画始终是行业基石,这不是个向宅向转型的问题,而是个金字塔没了底座,塔尖会掉下来摔得粉碎的问题。少子化就是撤掉了整个行业的底座。儿童动画没人看只是表面现象,本质是电视台无法通过动画片让全家3-6口人在6点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广告了。甚至于,很多少子化家庭已经没了每天晚饭时在家看电视的习惯。这才是致命伤。

5+6.

5和6其实是一个问题,统一简单说吧。

全行业没有人手、没有资金的时候,海外采购资金进来了,中国老爷和美国爸爸的钱来了,开心了吗?并没有。

像我前面说的,1年超过12万分钟以外的产值,本来就是垃圾。就算中国人和美国人给再多钱,都没有解决产能的问题。于是越买越烂越买越贵的爸爸们不想花冤枉钱了,开始谋求独立制作动画。直接行业挖人做当地公司,钱直接给到动画制作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是多么乌托邦的理想创作环境呀!其实,这一下反倒带来了新的矛盾。光头老师第二季为什么换了制作公司?据说就是因为疯人院被美国的N爸爸拍下一笔钱,包了未来5年的产量,只允许给N社生产北美录像带观众爱看的“日本动漫”——黄暴恐大制作,不允许接任何外单。而第一季由疯人院制作的光头老师就成为了这个合约的牺牲品……去了节操社!变成了ppt!

以及,看完上面这么多,大家也知道日本动画的盈利方式,是靠制作委员会投了钱的大家共同努力来回收的。而N爸爸虽然开价高(采购价格10倍于中方,制作预算3倍于日方),但只买互联网播放权,其他权利一概不要,全部交还给制作公司。可是……一个公司之所以是动画制作公司,就是因为其缺乏必要的商业化能力。在日本没了电通、万代、animate这些商业奇才的加持,任何公司都搞不定商业化这回事儿。连如何在电视上播放都得自己捡起来搞定。至于广告商的联动效应……N社本来就是个无广告的付费播放平台,基本诉求就是“一次性全集上线”,这就更让周播制电视台和广告商不爽,这些N社打钱的片子就更得不到好的播放时段了。于是动画公司的产能被美国人花钱给买了,日本动画最重要的后端市场却被美国人扔了,于是制作公司当起了富贵的奴隶,本土电视台只能去找那些12万分钟以外的富余产能来制作传统电视动画,甚至也开始在电视台制作日播泡面动画!原来不健康的行业变得更加畸形了!

为什么最近几年日本动画电影突然复兴了?一方面是吉卜力青黄不接制作人员全都跑去了新海诚那里,另一方面是电影的模式比电视动画健康啊!制作周期不会像TV那样累死人,制作费充足品质还精良,观众一人一票入场观看,委员会不需要给电视台缴纳放送料,放完了还能剪成TV版卖给中国人和美国人!日本动画电影已经变成了类似OVA的商业模式,仅作为动画的付费播放渠道而不是电影媒体出现了。(其实日本电影行业本身也已经整体电视剧化,所以日影才有那么多像电视剧sp一样的怪片)庵野秀明的EVA新剧场版一直是电影而不是电视,也有电影简单又好赚的原因在里面。只可怜我银河系的星辰大海啊……

在盈利不足的情况下,不管是制作委员会,还是整个行业的亏损,或者中美网络平台采购的投入产出比下降,都是绝对绝对会造成下一部作品的预算减少的。动画公司这种来料加工型的企业也是绝对绝对会通过压缩成本的方式来盈利的,动画的成本是什么?一起说——是人的时间。


所以你们觉得庵野秀明说的动画制作体系崩溃这事儿,还需要几年?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木头架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9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押井守毫无卖座的作品,为什么能被有些人称为大师??

日本业界有动画人是从里界出身然后上岸做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