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老师畅谈家庭治疗背后的哲学 | 大咖心理公开课

hello,大家晚上好,我们关于家庭治疗的讲座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是李松蔚 @李松蔚

今天晚上的讲座是一个家庭治疗的入门性质的讲座,因为之前有委托简单心理的小助手在群里做过调查,大概了解了大家的一个知识背景。那有很多的听众其实之前没有太接触过家庭治疗,有一部分可能是心理咨询师,那对于个体咨询可能会比较多经验。而家庭咨询,它不是多个个体咨询的简单数量叠加,他背后其实是有另外一套看待问题的世界观,哲学观,也包括价值观

那今天的讲座,也是从这个很基础的角度入手,带大家去认识一种不太一样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当中的哲学,希望给大家能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家庭治疗的特点

那在讲座的开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帮助大家去理解家庭治疗的一些特点。

在几十年前有一对夫妻啊,他们当时去找一个很有名的家庭治疗师,说我们俩在一起总是吵架,因为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无缘无故的就开始吵架,而且我们吵得很厉害,那对对方来讲都是很严重的伤害。我们想知道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来帮助我们去调节情绪,去增加我们这种沟通的技巧,减少我们吵架的这样一个频率。那这个家庭治疗师就回答说,你们这样讲,其实我并不真的了解你们是怎么吵的,你们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想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帮助你们,因为你们过来一趟也不容易。

这个家庭治疗师给了这对夫妻一个建议,让他们带一个录音机回去,那一旦他们准备开始吵架的时候,就摁一下这个录音的按钮,把他们的吵架的声音录到磁带里,然后这个治疗师请他们吵完之后就把磁带寄给治疗师,他说我要听一下你们是怎么吵的,那听完之后你们下次再过来的时候,我就可以给你们一些具体的建议。

这对夫妻就听从了这个治疗师的指令,他们就带着一个录音机回到家里。然后过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们给这个治疗师写信说,真的很对不起,在这一个月当中,我们非常努力的去想要找到那个吵架的感觉,但是每一次当我们想要吵架,我们摁下那个录音的按钮,然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就觉得特别的可笑,然后我们就吵不起来了。

这个故事是一个策略式家庭治疗的故事。大家听这样的一个故事的感觉,很像是一个很幽默或者是很有智慧的一个小寓言,甚至是小笑话,他不太像是一个对于个人的内心结构的一个深层分析,可这就是在那个年代家庭治疗经常呈现出来的一个样子。我们讲个体治疗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从一个人,比如说他的人格结构,如果是认知治疗的话,我们可能会去研究它的核心信念,它的一些自动化思维。如果是动力学治疗的话,我们也许会研究它的防御机制,我们会从很深入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他为伴侣相处的时候出现情绪的失控,或者出现一些这个攻击性的言语。

可是在那个家庭治疗师的操作里边,你会看到它非常简短,甚至都没有去做任何的解释或者分析,他只是做了一个看上去好像很微不足道的动作,他说请你们把你们吵架的声音录下来,用这样一个录音来帮助我去理解你们为什么会吵架,可是恰好是这个动作它改变了一个东西,就是这对夫妻的互动模式

在之前当这对夫妻要吵架的时候,他们是真的站在对立的双方,它们互相是对手,是竞争者,是想要伤害对方的人。可是当他们拿着这个录音机他们按下这个按钮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竞争者或者对立的关系了。是这两个人用一种合作的方式来表演他们是如何吵架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下,当他们再次想吵架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这个吵架的最基础的结构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们相视一笑,觉得这个事情有一点荒谬,他们真的就吵不起来了!

你可以看到这个家庭治疗是他的干预,不是从这个核心的深层地对一个人的理解和分析出发,而是从两个人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他会去研究这两个人在他们有问题的时候,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互动模式当中,以及现在我们换一个怎样的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说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让我们理解家庭治疗它的特点是在对一个问题背后的关系或者是互动,和如何去找到它的模式和改变它的模式上面。

什么是家庭治疗

好,下面我们正式开始介绍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或者叫家庭心理咨询。顾名思义,它的工作对象不是单个的来访者,而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

有时候呢我们也会把家庭治疗扩展到超出了一个核心家庭的范畴,比如说可能他会带来他们家庭当中关系比较密切的亲戚,可能会从这个核心家庭延伸开去,也许包括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有可能是对这个家庭来讲意义比较重大的邻居。如果是在大学里边做咨询,也许我们可能会跟这个学生,然后学生的导师辅导员,甚至他的室友,或者他的比较亲密的朋友伴侣,我们都可以把这些人都纳入到这个会谈当中。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人的问题是怎么样和他身边的形形色色的人相互互动的。

在家庭治疗的术语里边,这个有问题的人,这个“问题”其实是打引号的,“有问题的人”有一个称呼叫做“索引病人”,英文的缩写叫ip。索引病人的意思就是说,虽然问题表现在他的身上,但是并不代表着她一个人是那个有问题的人,而是他的问题其实代表着它背后整个系统的互动方式,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然后体现在这一个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对一个人的工作需要一家人的共同参与。

那最早出现家庭治疗是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是由精神分析治疗师首先开始这样尝试,他们就发现说有很多的来访者他的情感,他需要修通的问题,其实是来自于他们的上一代,来自于父母,所以如果能够把父母一起请到这个咨询当中的话,那就可以很好地加快这个咨询的效率。

家庭治疗的发展历程

所以当时出现了精神分析的“多世代治疗”这样的一个设置,就是把这个孩子和父母都请过来,然后可能这个工作的主要重心是在孩子身上,但是因为可以让父母配合这个工作去做出很多的调整和回应,所以很好地提高这个工作的效果。

那接下来人们开始慢慢地发现,好像对一个家庭来说,我们把所有的这个问题都聚焦在父母的身上,其实也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这是从精神分析的多世代治疗慢慢就开始往后边去发展。然后就发现说其实也不光是父母的互动给孩子带来了问题,有可能他们的这个问题行为是相互维持的,会有一个循环的模式。这点其实我们用夫妻来举例子特别容易理解。

比如说在一对就是争吵的夫妻当中,很可能如果你去问不同的人,他都会说我是一个受害者,对方是那个造成问题的人。比如说妻子可能会告诉你说,你看我脾气很大,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丈夫每天下了班也不回家,然后什么事情都让我一个人做,所以我当然脾气会很大。这个说法里边丈夫就是一个引起问题的人,然后妻子就是受害者。如果是这个妻子的闺蜜,他们了解了这个情况,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个丈夫是有很多问题的,然后他们会希望这个丈夫发生改变,然后这样的话这个妻子自然脾气就会变好。

可是如果你听这个丈夫去跟他的朋友讲的时候,这个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版本,这个丈夫就会说我在这个家里边特别没有地位,因为我老婆的脾气特别大,然后每天都在家里边发火,所以你看我下了班我也不能回家,我只能在外边。跟朋友一起喝酒,或者我在那个车里边坐一会,每次都是到了很晚的时候我才回去,所以丈夫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然后一切问题都是由妻子的这个脾气带来的。

那这两个人,他们彼此都认为自己这个问题的一部分的成因是在另一个人身上,把这两个观点合在一起,它就变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就是人们在精神分析的多世代治疗之后慢慢发现的家庭治疗里边的一个很重要的哲学,也就是有很多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线程的因果关系,说我现在有问题是因为谁做错了,造成了我的问题,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这样的一个圈。这个循环往复其实是我们要理解家庭治疗的哲学。

首先要树立的一个根本的哲学观,或者是一种认识论。就是没有哪个是单纯的原因或者哪个现象是单纯的结果,他们是互相维持互相促进的,这个和我们通常所接受的因果观是有很大的区别。

很多人他虽然学习家庭治疗,可是他会卡在这个地方,就是他始终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会去想,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家庭治疗的三大哲学观

1. 系统哲学观 vs 单线程因果观

一旦我们去找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家庭治疗的一个迷思,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个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这个问题,一定是父母造成的。

这个迷思不光是中国的治疗师会有,其实几十年前在国外也有这样的说法。在精神分析的多世代治疗里边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病源性的父母。就是说这个父母,他们是孩子生病的一个根源,一个源头。这个说法跟我们中国今天说父母皆祸害非常的像。它是用一种因果式的思维去推导说这个孩子有问题是来自于上一辈。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上推,这个父母,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病源性的父母,我们的解释就是因为父母在他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对待,所以就还有病源性的爷爷奶奶,甚至是病源性的这个列祖列宗,我们可以一直往上倒,就每一代都有问题,所以下一代就有问题,这是一种单线程的因果式的思维

用这样的一个思维去理解,很难理解它的完整的逻辑。其实在家庭治疗里边,我们并不强调这个问题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强调的是这个问题是怎么维持的。有的人如果看过我以前写的文章的话,我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观念,就是说问题的形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他一直都没有解决。

我当时打了一个比方,这个比方其实也是从一本家庭治疗的书里边看到的,他说所有的系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具有自组织的能力的。

如果是一个非生命的物体,比如说一个汽车它被撞了一下,然后他出现了一个破损或者是凹痕的话,你就可以想象说这个东西它会一直存在。你过一个月或者过一年这个破损,他还会一直存在。那这个时候大家会觉得非常的正常,因为你没有对他进行正确的修理。

这就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因果逻辑。可是如果是一个人,他在哪里撞了一下,比如说额头上被撞青了一块,这个淤青如果你过一个月或者过一年再去看的时候,它就没有了,不需要经过特别的治疗,他就消散了。那之所以他可以自己愈合,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在不断的自组织,他不需要你去进行所谓的某一种恰当的修理,他自己就可以去解决很多问题。

那如果一个人他额头上的淤青始终都存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看到他依然还有那块淤青的话,那你可能就要去问一个问题,就是它过一段时间就要在那个地方撞一下。

就好像如果一个人他的发型保持不变的话,那就说明这个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剪头发。如果一个人的胡子保持不变,说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定期的去整理他的胡子。不管怎样,人是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所以要维持它的不变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或者做一些特别的事情的。

用同样的逻辑,我们来理解一个人他的问题或者一个家庭当中的问题。一个问题,他如果始终存在的时候,我们就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来理解,为什么会存在。

一种哲学观,就是对汽车的哲学观,我们会说。这个问题当然在那里。因为你没有对他进行恰当的修理,所以它就会一直存在。在这个哲学观下,我们就所谓的病因,我们就会去理解说为什么这个问题被造成,以及我们可以做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另外一种哲学观,它是对人或者对一个有生命的系统的哲学观,它就会理解说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一定是因为有一些人在做什么?在反复的去撞那个地方来维持这个问题永不消散。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这个淤青它自然就会被吸收,一定是我们有人做了一些事情那去研究做事情的这样的一个动作,或者这些人他持续的反复的这样一个行为模式,这就是家庭治疗的一个任务。

家庭治疗研究的就是系统做了什么,让一个问题永远维持不变

好,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哲学,我们先从个体的层面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失眠,失眠就是晚上睡不着觉,然后第二天还得早起,所以精神状态都非常的不好。

那这个作为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可以有很多个原因引起,可能是因为紧张,可能是因为喝了这个过量的咖啡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可是大多数人他如果头一天晚上没有睡好,他第二天就会很困,就自然会导致他第二天更早的入睡,或者他的这个睡眠质量更高,这就是有机体的一个自我平衡,或者是自我补偿的能力。

可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他一直在失眠,每天都在失眠,他这个模式不是一个偶发性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在她身上发生的这么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看到这里就出现了两种解释它的原因,一种就说因为他可能是在情绪或者是在他的认知,或者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些病变,导致了他现在具有一个叫失眠症的这样的一种病,只有我们给他正确的治疗,把这个症结给它除掉,他才可以好好睡觉,这是一种解释。

那第二种解释我们就会看到这个人,其实他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要做一大套的仪式,他会给自己这个施加很多的心理暗示,它会不断地在头脑里边问自己说,我今天能不能睡着我能不能睡着,我今天做了一些放松,我喝了牛奶,我做了一些这个慢跑的运动,我还洗了一个热水澡,我甚至可能还用了一些酒精,那我能不能早点睡着?我们就看到当它不断地在头脑里边给自己施加这样的暗示的时候,他的交感神经系统就被激活了。

然后本来他可能是有一点睡意的,可是当他不断的去问自己能不能睡着的时候,它就变得非常的焦虑,然后他的肾上腺素开始分泌,于是他慢慢又进入到了一个兴奋的一个状态,她睡不着了。

这个模式里边这个人并没有任何天然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他只是在重复着做一些事情,包括行为,包括思想上的自我对话,来维持那个看起来像是问题的东西。这是从个体层面对失眠做的一个理解,也是帮助我们去理解这样一种互动,或者是以某一种持续的行为来维持这个问题存在的这样一种哲学观。那在家庭当中呢,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它不只是像刚才以个体的层面来维持的,它会形成一种互动,简单说就是你来我往,我做一些事情,然后你再做一些事情,我再做一些事情,你再做些事情,这样的互动反反复复到最后就会形成一个看起来叫做问题的东西。

2. 在互动中维持一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会举一些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朋友,他跟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每天早上上学,可是他起床起得很晚,基本上是卡着那个点。然后这个朋友就很着急,他每次都试图早一点把这个孩子给叫起来,但是怎么叫都不行,哪怕是把他拎起来,甚至都已经拽下床了,然后稍微不注意这个孩子,他又重新溜到床上继续睡,然后最后他一定是要大发雷霆,发很大的气,最后才能催着这个孩子用很快的速度这个刷牙洗脸,然后可能早饭都没吃完,就必须得冲出去了,这样才能保证不迟到。

我这个朋友就非常的焦虑,就觉得说我这个孩子为什么他是不紧张,他为什么每天早上都不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就起床了。可是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其实他自己做的事情恰好维持了这个孩子每天早上可以不用那么早的起床,因为他那么的着急,他成为了这个孩子的闹钟,他会帮这个孩子去守住这个底线,那对这个孩子来讲他完全可以继续睡,因为他知道只有在妈妈非常非常生气,然后用这个特别严重的这个方式来干预的时候,那才说明到了快要上学的时间。

在那之前不管妈妈做什么,他其实都很清楚的知道这个时候我是可以继续睡的。所以这个孩子他赖着不起床的这个行为里边,其实有他妈妈的贡献,他妈妈用催他起床的方式维持了它可以赖床不起的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在互动当中被维持的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可能在生活当中我们也非常常见,就是比如说两个人约了一个时间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他总是会迟到,然后当每次迟到他都会有一些借口,比如说他会说这个路上特别堵,或者是说我今天出门的时候临时有什么事,他会有很多的借口,我把时间记错了之类的。可是你观察它在赶飞机或者赶火车的时候,它是不会迟到的,甚至可以提前到。

然后她也很清楚知道说,我如果怕路上堵的话,我就可以早一点出门,或者我甚至可以坐地铁,如果我要是有一些事情要处理的话,我也可以把它留到之后再处理,因为这个飞机和火车是不会等他的。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看到一个人迟到的时候,我们经常就会去分析说这个人他为什么会迟到?它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不是出了问题,还是她最近遇到了什么事,但我们很少去分析那个等他的人,对吧?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他迟不迟到这件事情不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也包含了在他的预期当中那个等他的人会是什么反应。

如果那个等他的人会一直等下去,那么这个人他就可以继续迟到下去。但如果等他的人就像飞机和火车一样过时不候,而且你要承担一切损失,那么这个人就会尽量早的去规划自己的行程,保证自己能够按时赶到。这个例子也帮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互动当中,我们如何去维持一个人的问题。我们去研究这个人为什么迟到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要去研究,等他的人究竟在做一些什么事情,以至于给了这个迟到的人一个信号说,不管你怎么迟到,我都会等你。

所以这是家庭治疗当中的第二个很重要的视角,就是在互动当中去维持一个问题。那如果你拥有了这样一个视角,哪怕你是在做个体的咨询或者是治疗,你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人的问题本身。比如说当我在大学里边做咨询的时候,一个学生可能会告诉我,他有很严重的论文拖延,他写论文的时候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忍不住要去玩手机,或者是去看个视频。那这种情况下,我除了去理解这个人本身他有什么样的一些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啊认知和行为的方式。

除了做这些理解之外,我就还会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家庭治疗的问题,就是你的导师是怎么反应的?每次当你不能够按期提交你的论文的时候,你的导师会催你吗?或者你的生活当中有其他的人会催你吗?他们会给你什么样的反馈?还是说她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为你去设置一个明确的期限,我就会去关心她身边其他人对他做了什么?因为我很清楚他不交论文,这个事情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这是在一个互动当中被维持的。

好,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也是在家庭当中很常见的例子。我们最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一些吐槽,说这个小学生的父母非常辛苦,因为孩子写作业写得特别的慢,有的这个父母每天晚上这个盯着孩子写作业,然后就很痛苦,然后他们也非常的奇怪,说为什么这个短短的一些作业,他就是能给你磨蹭出那么多的花样,喝口水,一会上个厕所,一会可能又开始发呆,出神,所以就你必须得在旁边不断的盯着,催着吼着,然后他才磨磨蹭蹭地开始做。然后最后就是家长会搞得筋疲力尽。那同样的我们也会看到,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在互动在反馈当中被维持的一个过程。

那我们去理解这个小孩子,他再通过这个方式得到什么,可能很多人去看这个过程的时候,其实会看到这个小孩子他因为写作业写得很慢,写得很吃力,所以他会得到父母额外的关注,如果这个孩子她作业完成的很好,非常自觉,自己一个人就能写作业的话,这个父母很可能就在旁边玩手机,或者处理工作,做一些别的事情。

可是当他在作业这一块持续得出现问题,当它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就没有别的选择,父母就只能陪在这个孩子的身边,很无奈的去催着这个孩子,不断地给它投以关注。所以对这个孩子来讲,这个看上去是症状的这个行为,就是作业写得很慢,他其实不是真的症状,反过来讲这是一种策略或者是一个武器。

他运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就可以牢牢地获得父母的关注,当然这不是一个很对孩子来讲不一定是一个很愉快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怎么样来帮助这个家庭,我们不是去给这个孩子做思想工作去讲大道理,或者是分析说这个孩子到底它有什么样的一些痛苦,我们可以仅仅是改变这个家庭的一个互动模式,比如说我们让这个父母在孩子完成作业以后,给孩子一段时间,一个小时的时间,高质量陪这个孩子玩。

但这个时间,因为它是有一个限度的,比如说到九点之前结束,那这个孩子如果他八点钟写完作业,他们就可以玩一个小时,如果是8点半写完作业呢就只能玩半个小时,如果是九点或者九点之后再写完的话,那今天就不能玩了。

假如我们去调整了这样的一个互动规则的话,你就会看到这个孩子写作业的速度会变得很快。因为对他来讲,这个时候把作业快一点完成,是有利的,它就可以增加跟父母的这个互动,他们的关系可以变得更好。所以很简单的一个调整,它可能就会改变,这个看起来好像是某一个人身上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从互动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一个好处。

那可能讲到这里,大家也看出来了,就是我们讲家庭治疗,特别是可能我学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它其实是一个充满了哲学或者充满了对问题的这种不一样的理解。它并不是我们传统所认为的,说好像家庭治疗就是一个讲爱的一个这样一种方法,我们用爱发电,好像只要父母足够的爱孩子,或者孩子足够的爱父母的话,一切问题都能被解决,他不是这样的。它其实是讲智慧的,或者是它可以看到这个互动当中很多的规则和线索,然后通过对这个的理解,我们其实可以把家庭的互动或者说是把维持一个问题的互动看成是一个充满了策略,充满了功能的一个循环的过程。

3. 内部视角 vs 外部视角

那这里我们叫第三个哲学观,叫做外部的视角。外部视角其实是和内部视角对应的。我们经常在其他的这个咨询流派里边,我们都会从内部视角去看问题,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会去理解这个人他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头脑里边的想法,然后他背后有一些什么样的情绪,然后他可能在往早期走的话,他有一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或者是过往的经历会导致他出现这个问题。所有这些东西呢都是内部视角。

但我们要知道,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内部视角其实你是看不到的。每一个人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去讲她自己的想法,当然全都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讲出来的一套道理。但是对于这个家里边的另外一个人来讲,他可能听起来的时候,他觉得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诉求。

所以在家庭治疗当中,我们并不是那么关注这个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人是怎么做的。其实在刚才我们已经透露出了这样的一个考虑问题的特点,比如说当一个人迟到的时候,我们并不是那么在乎她到底是因为时间计算失误,还是因为路上堵车迟到的,因为这些说法他一定都能自圆其说,他一定从它的内部视角是可以解释迟到这件事情的,我们更多的会去看说当他迟到的时候对另外一个人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以及另外一个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人的迟到,这就是一种外部视角

同样的,当一个人在家庭里边他表现出某种问题的时候,比如说这个孩子不上学,我们可以从内部视角来理解,为什么他不上学,他在学校里边遇到了什么事情,他心里边有一些什么想法,甚至可能他对学习不感兴趣都有可能。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当这个孩子表现出不上学的时候,这个家里边的其他人他们会做什么?

比如说也许妈妈会非常的着急,也许爸爸会有一点内疚,也许妈妈会对爸爸说,你看都是因为你平时太忙了,你很少去关心我们的孩子,所以她现在才不上学。

那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的不上学这个问题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形成的,它变成了在这个家庭里边,妈妈可以用来处理跟爸爸关系的一个工具。这就是从外部视角去看这个问题,有可能在这个家庭里边形成的一个功能。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不上学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似乎就会多一些渠道帮助我们去理解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反复的不上学。

所以因为这样的一种外部视角,有时候我们就会在对家庭进行干预的时候,就会运用很多的策略,比如我们可能会对一个孩子说,你知道吗?你有的时候只要一说自己不想上学,你爸爸妈妈就会服软,就好像不上学是一个可以很有效地去控制他们的一个法宝,当然这个话其实我们是当着爸爸妈妈在讲的。我们对这个孩子说,你看你爸爸妈妈有的时候会吵架,可是如果你不上学的话,他们好像就不再吵架了,而且他们的感情会变得特别好。所以我建议你有时候要保留这个不上学的可能性,或者当你发现你爸爸妈妈的感情不太好的时候,你就告诉他们说我最近又不想上学了,我们会故意对这个家庭用这样的一种悖论式的干预来帮助这个家庭去扰动他们。

在这样一个干预体系里边,不上学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信号。我们在家庭里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他都有可能会变成一些信号,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他有可能是想要呼吁其他人关心他。当一个人他不断的突破底线的时候,他也许是在探测其他人是否能够接受他的这个行为,超越这个规则。当我们去从信号的角度来理解任何一个症状或者问题,可能会具有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就从外部视角看到了不同症状的功能

家庭治疗师的要求

所以这就要求一个家庭治疗师,他在价值观上需要具有一种绝对的价值中立。这个价值中立跟我们平时讲个体治疗师的价值中立还不一样,我觉得难度是更高的,因为它是需要站在一个家庭的立场上,对于一些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症状的一些行为方式,他要能够保持一个中立的视角,甚至去看到这个症状背后的功能,通过对这个功能的理解来更好的理解这个家庭成员是怎样互动的。我还记得我在初学家庭治疗的时候,我读到了一本书,上面有一个案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是一个外国的家庭治疗师做的。

然后这个家庭里边的索引病人是那个儿子,他大概是有20多岁30岁了,有很严重的抑郁症,所以就在家里边呆着也不能工作,虽然是一个成年男性,可是他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还需要这个家里边来照顾他,养着他,有点像我们中国说的啃老族。

但因为他有很严重的症状吗?而且每当这个家庭想要促使他独立一下,让他去找一份工作,或者去为自己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这个孩子的抑郁症状就会发作。那最严重的这个发作就是他会想到自杀,想到这个死亡,那到这个时候这个家里边就会如临大敌,妈妈就会痛哭,然后就会赶紧安抚这个孩子的情绪,他们在这个治疗当中也表现出了这样的一个互动。

那本书上就记载了这个治疗师的反应,当这个家庭在讨论这个孩子的独立的时候,这个孩子立刻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然后也开始要寻死觅活了。然后这个家里边就立刻开始退缩,然后这个治疗师他就像是一个观察者一样,他就会提出说好像当她谈这个死亡的话题的时候,他就获得了很大的权利,你们所有人都会听他的,然后就问这个家庭是不是这样?

其实他的这个反应是一个非常中立非常节制的反应,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当我们听到一个来访者在苦甚至要寻死觅活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去安抚这个人的情绪。他是一个近乎于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我们要去给他提供温暖,提供理解,去照顾这个受伤得很脆弱的人。可是他作为家庭治疗师啊这个外国的这个治疗师,他一方面当然它肯定提供了一些共情对这个人,可是另一方面它也提供了一种相对来讲我觉得比较冷峻的一种观察。

他观察到的是哪怕是抑郁或者自杀,这样很严肃很严重的症状。从外部视角来看,它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具有功能性的,它同样会改变这个家庭的互动方式。

那后来我自己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我有一个合作者,他也是我的老师刘丹老师,我记得我们在一个案例当中,然后那个家里边有一个小孩子,他脾气非常的暴躁,有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绪的失控。有一次他特别失控的时候,他在这个治疗室里边就开始摔东西,然后他的父母都很惊慌,因为这个孩子就想要他的父母就赶紧走。然后他父母就赶紧就离开了这个房间,可是这个孩子还是很大的脾气,他继续摔东西。

那个时候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去安抚他,或者至少即使我不能安抚他的话,我可能也要去理解,说到底你需要什么,我赶紧提供给你,因为看起来非常的可怕,他把这个治疗室搞得一片狼藉。

那个时候刘老师他就挡住了我,他就让我先不要动,坐在那里看。其实我心里边是我就坐下来看了一会,然后看到这个孩子嗯摔了一大通东西之后,最后他举起了一个玻璃杯,然后看起来好像要把这个玻璃杯啊里边还有水,它想往地上砸,就是在那个时刻,因为他意识到了那是一个玻璃杯,所以它停下来,然后慢慢慢慢把这个杯子重新放回这个茶几上。

然后这个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我看到地上他帅的那些东西,他都摔了什么呢就是什么沙发的靠垫,然后他自己的那个眼镜,还有他那个外套卷成一团,摔地上还有那个纸巾,他把那个纸巾盒里的纸巾全都抽出来,然后揉揉成那个球,然后往地上扔,就他扔的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扔不坏的,都是柔软的,都是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的,所以就看起来那个场面非常的可怕。

但其实这个孩子是有分寸的。那我觉得当时这个也给我很大的一个震动,就是我觉得家庭治疗师因为有一种误解,就觉得他必须要非常的温暖,然后好像能够给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很多的照料,甚至可能在一个家庭里边要扮演一个好妈妈的这样一个角色。

可是刘老师当时给我的这个示范,其实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如果你太着急去扮演一个好的家长,好的父母,那你可能就会失去看到这个家里边的一些互动的规则。那很显然呢对这个家庭来讲,这个孩子一旦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候,他就是这个家里的王,所有人都要听从,在那个时刻下,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一些无理的要求,他那都必须听从他,因为大家会很担心他伤害自己。

可是当我们看到他其实完全有能力去保护自己那些最安全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个病不是所谓的一个好像失控的症状,而是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的某种表现。

关于家庭治疗的一些误解和疑问

那个表现的作用其实是获取他在这个家庭里边的权利。那看见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可以去扰动这个家庭的空间。所以这是我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关于家庭治疗的,也可以说是一个误解。就是很多人会认为家庭治疗师应该扮演一个很温暖,或者是能够给这个家庭提供很多的爱,很多的教导,很多的指引这样的一个角色。

但其实在我的经验当中,有时候家庭治疗师是需要保持一个比较中立的姿态去理解在这个家庭边他们究竟在做着一个怎样的游戏,每一个人看起来非常可怕,非常严重的症状的背后,是否也有着某种很独特的功能?

当然也因为家庭治疗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有时候会让传统价值观下边的人会觉得这个治疗或者是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好像有一点背于常理,或者是让人不理解,我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第一次这个德国人到中国来讲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时候,当时在云南有个笑话,就说第一次他们来当时有一个精神科医生做翻译,做一个现场的演示,这个德国的家庭治疗师在对一个中国的家庭做工作,然后这个精神科医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已经听不下去了,因为他觉得这个简直是胡说八道。所以他利用翻译的机会,他就用中文对这个家庭说,你们没有必要听他胡说,你们等到这个培训结束以后来找我,这个吃一点药就好。

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笑话,我自己在学家庭治疗的过程当中也经历过这样的一些有点像是文化上的撞击,哲学上的撞击,我们的中德的家庭治疗班一共是五七,我还记得在第一期结束的时候,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我觉得好像都有点懵就是不太理解,说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真实的?

就觉得以前所相信的很多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对问题的理解,现在好像都变得不那么确定,不那么唯一了,这个其实是很不能耐受的一种感觉。但是慢慢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在生活当中没有那么多唯一的正确的真理。的确是一个家庭的不同问题,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也的确作为一个家庭的咨询师或者治疗师,不必要站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方向上去,好像推进所谓一种正确的干预,而是可以灵活地去理解这个家庭里边的互动规则,然后来进行调整。

后来我自己讲家庭治疗,我讲了一门课,在网上叫洞悉相处之道,我也能感觉到有同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很多人在听这个课的前半段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的不适应,会发现说这里边有很多东西好像跟传统的东西不一样,可是呢,又不能够像传统东西一样,给我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就是遇到这个情况到底该怎么办?啊我经常的说法就是这样也有道理,那样也对。

可是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大概是一个将近一年的课,到下半年的时候,就慢慢的开始培养这样的一种思维框架,在看问题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然后就会有很多的过去看来可能很荒唐很匪夷所思的一些解决办法就慢慢浮现出来了。所以我自己觉得学习家庭治疗呢真的是一个还蛮有魅力的过程。虽然在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比较晕的一个时期,就觉得整个这一套哲学观这一套认识体系都是颠覆性的。

可是一旦被打碎之后,我觉得重建起来的是一个更有乐趣的世界。那今天课程的主体部分,我想我们就先停在这里,之前也委托简单心理的助理征集了大家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我们现在也请这个助理把一些关心比较多的一些问题发上来,我们对一些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应。

问答环节

Q1: 想系统学习家庭治疗,并成为一名家庭治疗取向的治疗师,步骤是,有哪些推荐书目?

A:如果要看书的话,我个人推荐两本书,一本书是最近刚刚出版的,应该就是5月份才出的,叫做《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这本书我觉得像是一个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一个百科全书,因为基本上把跟家庭治疗有关的理念方法,然后一些包括具体的设置呃做了一个很全面的一个介绍,但我觉得读这本书有一点深奥。嗯因为他介绍的很多的哲学观,然后很多的方法,其实如果只是第一遍只是看书的话,我觉得是理解不到位的。

另外还有一本书我很喜欢,个人非常喜欢。叫做《循环提问》。其实循环提问是家庭治疗的一个技术,它就是从外部视角去提问。比如说一个人,他现在看起来很不高兴的时候,它不是直接问说你为什么不高兴,这是内部视角,他会去问另外一个人,他会去问比如这个人的孩子,说你爸爸看起来很不高兴,通常让它看起来不高兴的时候,你妈妈会怎么做?就他会去通过这种外部视角来理解这个家庭的互动规则,所以循环提问可以被称之为是系统治疗的一个基础,家庭治疗的一个基础。

《循环提问》,它其实是一本案例集,上边大概有若干个完整的这个案例,它有整个对话的逐字稿,后边这个治疗师会告诉你,他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干预?如果你读逐字稿,其实你就会领略到很多的系统家庭治疗的一些方法技巧,包括是理念。

我自己非常推荐这一本书,那其实除了书之外,我觉得最好有机会还是可以接受一个完整的家庭治疗的培训,我自己的培训是在中德班,由上海同济大学这边举办的中德家庭治疗训练班,大概是这个名字。可能很多参加心理治疗培训的人都了解中德班的这个品牌,他培训的是这个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这样一个项目,我自己觉得是一个很完整的,而且对我来讲可以说是非常有这个启发性的这样一个培训,我觉得是自己在参加了一些训练,对于一些基本理念有了一种认识之后,在看书呢可能我觉得那个理解会更透彻一些,这是我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

Q2: 如果另一半不是你理想中的样子,很多地方你不喜欢。如何从心理上让自己很好的接纳对方,尊重对方?

A:第二个问题呢其实也是在家庭治疗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其实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基本上你听这个洞悉相处之道就是我做的这门课可能你要听一年的时间差不多,你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如果简单的讲,我觉得是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这个另一半,它不是你理想的样子,因为很多人他其实都会抱怨这个事情,可是最根本的一点来讲,这个另一半一定是你当初自己选择的。你选择跟这个人在一起,然后也包括选择说你现在继续跟这个人在一起,那一定也有一些你的理由。所以第一个部分是你可能需要去问自己,就是虽然他可能有一些部分不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可是我现在跟他在一起多少还是因为它能够带给我一些好的感受,或者我其实还是喜欢他的某一些方面,首先要能够从态度上理解到就是我跟这个人在一起,我并不是一个受害者,我也是做了主动的选择,我也认为这是当前对我来讲最合适的一个方案,我才会跟他在一起的。这是从心态上的调整。

那第二个呢我觉得就是从行为上。我们如果感觉到他做了一些事情是我不喜欢的,那如果从个体的视角上就是他有问题,可是回到我们今天讲的,从这个互动模式的角度来看,不管他做了什么事是我不喜欢的,我都要记住,这个事情里边其实是有我的参与的。

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那一定说明我默许,或者也许不是默许,也许我也提出了反对,可是我也一定允许了他继续做这样的事,就我的这个反对可不可以再强烈一点?或者再明确一点。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说我要怎么去接纳这一点,我觉得还不到这里还不到说先去接纳,而是首先去把我的边界亮出来,我可以告诉他说有一些事情他是触犯我的底线的,我是不能接受,用这样的一种很明确的行为来维护我的边界,维护我的利益。

所以不是说所有的事情我都要去接纳,如果这个事情他对我造成了伤害,她让我很痛苦,那我的确是需要告诉他,而且作为长期相处的伴侣,我们需要很认真很严肃的来面对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只能我妥协,或者我尊重我接纳的这么一个问题。

好,然后是第三个层面上,但其实也是最困难的一个层面。就是从行为上我可以去树立我的一个边界,我可以告诉他什么事情是我不能接受的。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我们的认识上边呢有一个根本的认识,是家庭治疗啊非常鼓励的一种认识,就是我接受他跟我是不一样的。我接受对同一个事情,他这么想,我那么想,或者他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而在这个事情里边其实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就这一点是我们要去接纳要去接受的一个部分。不是说这个人的所有行为我都要默默的妥协,可是我需要去接受,这个人跟我是不一样的。

有的东西他喜欢我不喜欢,或者我喜欢他不喜欢,这很正常。比如说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讲,我的爱人,我们比如说饮食习惯不一样,他喜欢吃面食,我喜欢吃米饭。对这个不一样,我是接受的。我完全可以接受。他吃米饭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没有那么习惯,或者我吃面的时候我经常会觉得吃不饱,对这个事情我完全接受。但我可能会在行为上去跟他去商量,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我们俩在一块吃饭的时候互相都能够满意。这是两个部分,刚刚讲行为上的部分,你要有边界,你要有沟通,要有合作。

然后在心态上,我们要能够接受对方跟我是不一样的人,然后对于这一点,它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有时候有些事情我不让她做,他不去做,可是他心里边是有一些不满意的,或者他心里边是有一些的感受的。然后这个部分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毕竟是不一样的人,而我们生活在一起有时候是需要相互去接纳对方的不一样,这个是从认知上,从态度上我们要去做的一个很根本性的一个认识,但这样讲还是很粗糙。可是恐怕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再讲的更细了。

Q3: 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免自己的缺点在孩子身上“周而复始”?

A:好,第三个问题呢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避免自己的缺点在孩子身上周而复始?今天呢其实有很多的概念没有展开讲,比如说家庭治疗里边有一个概念叫做代际传递,我猜这个朋友提问题,说周而复始,它其实是了解一点代际传递的概念,就是我们有很多的行为模式会通过代际之间的互动,然后再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身上,重新地表现出来。

可是在家庭治疗的哲学观念,虽然我们会有这个代际的重现,但是我们很少去把一个东西定义成缺点,定义成缺点,就好像我们已经认定了这个东西是坏的,他只有坏的影响。未来它没办法,就好像那个车上面有一个破损的一个痕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修,所以就只能让它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我们都知道,在家庭当中很多的问题,之所以他会不断地维持,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做一些事情,在互动当中去保持它的存在,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家庭治疗非常在意你做的这个事情,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缺点,可是你一直在做一直在做,那一定是因为你在用这种方式来得到一些东西,得到一些好处。

所以可能我们要去考察的并不是他作为一个缺点被一代一代地维持,而是会把它作为一种行为策略被一代一代地维持。我们要去理解在这一代一代重复的这个行为当中,每一个人在用他获得什么样的一些好处,所以他才会做事情来重复这个过程。一旦我们理解背后的功能,我们也就可以去判断我们究竟是要继续使用这样的行为,还是我们也可以换一些行为来获得同样的好处。

Q4: 男孩15岁,以前学习好,听话,从去年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后学习下降,现在对学习没有主动性,被动学习,因为迷恋手机游戏熬夜,多次劝说无效,被他舅暴打,他报警没有对他舅有法律制裁,他认为社会黑暗,不想长大,自从最近戒掉手机后,情绪低落,说考上学校也不去上学了,而且有自杀想法。我该如何开导他呢?

A:这个问题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我想让大家看这个案例,其实是为了帮助大家去理解家庭治疗分析一个问题的思路。

我们会看到在这个问题里边,它就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一个缩影,病人就是这个不想长大的,一直在沉迷网络的这个孩子,我们会去习惯性的会去分析说,这个孩子到底他的内心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有这么负面的一些想法情绪,然后他为什么会沉迷在这个网络里?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案例的话,我们会看到当这个孩子她表现出不想上学,沉迷网络这个行为的时候,他就会引起这个家庭的一些互动上面的变化,可能舅舅会有一些反应。

可能父母也会有一些反应,每一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参与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对这个案例更值得去分析的部分,就是为什么舅舅会参与进来?爸爸在做什么?妈妈在做什么?当这个孩子这个选择不上学的时候,比如说老师又会做什么,同学又会做什么?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个孩子的不上学,或者是因为这个孩子目前的这种消沉,他们家庭的结构,他们的互动方式就会发生一些改变,而这个改变有可能是对整个家庭来讲是有一些好处的。

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它在功能上可能会达成什么样的目的的时候,家庭治疗师就有可能会对这个家庭进行干预,并且告诉这个孩子说,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一种更简单更轻松的一种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种方式呢经常会这个改变一个比较复杂的这种互动问题的时候,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Q5:李老师,你说“随时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只要做好准备。”要做哪些准备,怎样才算做好准备呢?

A:好,这句话呢是来自我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文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我的公众号上去看。这篇文章就是在讲原生家庭的,我对他的这个理解。

有很多对家庭治疗的误解,就会觉得说家庭治疗就是把什么东西都甩到原生家庭的这个锅上,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我们其实会认为原生家庭它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来讲并不是因果性的决定意义。甚至很多时候一个人,他说我今天这么做都是因为小时候我爸爸妈妈他们对我不好,才导致我今天这么做,我们会认为这只是一个说法。

我们认为他现在其实是可以选择的。他之所以选择要这么做,是因为他这么做其实会有某些特别的好处,或者是某些功能,那这个如果大家想要有更多的理解有一本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回头我会把我推荐的这些书,还有其他的一些资料我都会整理一下,用文字的形式,待会我会发上来。

这个《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里边有一个前提叫“目的论”,目的论的意思,就是其实跟家庭治疗的这个核心理念很像,就是我们做事情其实不是因为以前我受到过什么伤害,我才做事,而是为了之后我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当我比如说过去曾经受到过伤害,而我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我其实是可以做不同的选择的,我可以继续假装自己是一个很受伤的一个人,然后继续去呼唤爱,呼唤关注,我也可以去很大方地走出去,说我现在已经已经不一样了,我很自信,我很乐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得到的好处是不一样的。

对于有的人来讲,他可能会觉得我继续以一个受害者的姿态去行使我的这个社会功能,它会是让我更适应,或者是他得到的那些好处或者坏处我都比较熟悉,所以我我更愿意去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这就是我说的,有时候你需要做一点尝试做一点实验,去改变自己原来的行为,然后你看看说我改变之后到底会怎样?如果你发现我改变之后,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你就改变了。当然也有的时候呢,你发现我改变之后,好像原来有的一些获益其实就没有了。

比如说一个典型的例子,有很多的好学生,很多的学霸,他在那个考完试之后,他会说唉呀我这次考得特别差,我觉得我不行,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特别虚伪,很讨厌,然后你会想你明明就知道你考得还不错,对吧?你为什么就不能大大方方的承认这一点?可是他就是不能承认这点,因为他承认了这一点之后,如果他充满自信的考完就出来跟别人讲,我特别好,我觉得我这次发挥特别完美,我完美。

他讲这个话其实他没有什么好处,他讲完之后,他反而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可能很容易丢脸,或者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嘲笑的一个一个地步。可是反过来,他如果装弱,然后说自己不好,可能别人会安慰他,会鼓励他,然后会说唉呀你这样都不好,那我们怎么办?就这个可能对他来讲反而是好的。

所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理解它,做得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它过去受了什么伤。学霸不是因为他弱,所以他才喊弱的。他就算知道自己根本不弱,他也还是会喊,因为他知道喊弱是对他更有利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这就是我说要做好准备就能改变的原因,就做好准备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已经不需要再靠原来那种方式来获得这些好处了。

因为我想要不一样的好处,或者我有更好的方式来获得那些东西,我不用以一种很这个可怜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关注,我可以以一种很自信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当一个人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可能性的时候,他其实也就会比较容易地放弃,那个看起来好像是由原生家庭塑造的问题,所以在家庭治疗里边我们不太去关注,说到底过去发生的那个事情,怎么就让这个索引病人变样子,而且好像永远都改不了!我们更关注的是假如你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你会变成什么样以及那个样子的情况下,会有一些什么新的好处或者新的代价。

当我们搞清楚了,他后边的这些部分其实就给了他一个改变的可能。

总结

好,我想今天大概可能时间关系,我就先回答到这里。非常的谢谢大家一直的耐心,然后也提了那么多的问题,然后有好多问题,可能现在还没有办法回答。之后我会看到,如果有一些我觉得可以去展开去聊的一些话题的话,我也会写一些文章,可以把它放在我的公众号上,然后跟大家有一些后续的探讨。

那我们今天的讲座呢就到这里结束了,然后我注意到大家在讨论区里还在不断的提问,可能今天真的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些问题,可是我很欢迎你们把你们的问题通过留言的方式都留下来,因为我们这个页面应该之后还会呃随时都能看到,然后如果我有时间或者是我发现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的话,我也会以其他的方式来给大家一些回应。非常谢谢大家今天的陪伴,祝大家有一个美好的晚上。


原文发表于:【文字稿】李松蔚老师畅谈家庭治疗背后的哲学

学心理咨询,到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 – 最有态度的心理咨询学习社群

免费心理课程领取点击→:《听曾奇峰讲俄狄浦斯期》

人人都能学习的心理咨询专业课程→:了解一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简单心理Uni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