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买车的面子属性,是不是一直打车才更明智?

大家已经聊得很多了,我说几个提的比较少的点。

一、用车里程的需求弹性

一直打车比买车更划算这个议题中,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每年用车里程。打车党可能会这么来算,每周打车5次、每次20公里,这算是比较强的打车需求了吧?算下来,每年用车里程也有5000公里左右。

基于5000公里这个数据,就可能算出来打车更划算的结论

实际上,用车里程是有需求弹性的。需求弹性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价格/成本降低,需求就会提高。不考虑购车、保险、维保的固定成本,每次出行打车成本是高于私家车的(特别是考虑了车内环境、打车等待时间)等成本之后。

实际上,打车还会有一些隐性成本,比如说考虑到接送的不确定性,一般要预留冗余时间,做不到说走就走的水平。当然,不同人的时间成本不一样,这个要自己来评估。

正常情况下,每年打车里程5000公里以上的人,买车之后每年用车里程怎么也要10000公里朝上了。按10000公里来算,只算经济帐的话,计算结果可能都不一样。

实际上,类似的误判也会发生在燃油车与电动车的购车抉择话题上。

比如说,一个人开燃油车,每年行驶里程1.5万公里。那他可能就会算:燃油车每公里6毛,电动车每公里1毛,这样一年省下来7500元,5年省37500元

实际上,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商品的价格降低之后,需求量会增加,二者比值就叫需求弹性。也就是说,他换成电动车之后,一年可能就要开2.5万公里了。那么问题来了,他换了电车之后每年能省多少钱?

  • 算法1: 开1.5万公里省了7500元,多开1万公里多花1000元,所以省了6500元。
  • 算法2: 每公里省0.5元,所以2.5万公里省12500元。

6500元 vs 12500元,你觉得哪个算法对? 仔细算哦,因为一年差了6000,五年就是3万元,这会直接影响你的购买决策:买油车还是买电车。

两种算法都不对,正确答案应该在6500与12500之间

为了理解这一点,咱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2.5万公里由两部分组成:

  • 上下班通勤:每年1.5万公里。由于公司停车场免费,你乐意开车去。
  • 出差去机场:家住滴水湖,每年1万公里。地铁公交短途打车40元;油车油费180元,太不划算,不开;电车电费36元,划算!

当然,算法没那么简单,开电车虽然只比地铁公交省了4元,但由多享受了“免去地铁排队、不坐公交人挤人”的好处,这个主观体验上的收益在你心目大于0元但小于140元(180-40)。具体是多少,就决定了最终省下来的钱,在6500元与12500元之间的哪个点上。

在这个极端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如果你以过往开燃油车的里程来计算,就会少算那些「由于油价高而带来的沉默里程」,最终造成误判

你可能会说:这个例子也太极端了吧!我就是打工一族,除了上下班通勤,并没有出差去机场的需求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有被压抑的周末郊游需求吗?

有本来想找50公里外的老朋友唠嗑,但这位老朋友在你心里只值80元,最终没去的需求吗?

根据我的观察,换了电车的车主,年里程都会增长30%-150%左右。需求弹性不同,增加的幅度不同

你可能还会说:我不一样,我在某互联网大厂打工,就因为买电动车贷了款,导致不得不周末加班挣钱还贷,没时间出去玩。每年里程不仅没增加,还下降了呢!!!如此一来,需求弹性为负

额,这种情况虽然少,但也是存在的 。自己的需求弹性,自己最清楚 —— 我只是提醒一下:在估算自己每年行驶里程的时候,记得考虑需求弹性。

二、经济帐之外,更有价值的是什么?

从每年打车里程5000公里上升到买车后10000公里,从油车10000公里上升到电车的20000公里。里程的增长,除了经济帐之外,会不会更有价值的东西呢

这其实做不出很具体的分析,只能给出一些哲学上的思考。《黑天鹅》一书的作者塔勒布在《反脆弱 —— 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中提到:杠铃策略是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实施这一手段就要增加自己的“可选择性”

什么叫可选择性? 比如说你买了一个很贵的房子,每个月要背几万元的房贷,导致你不敢换工作、不敢和领导顶嘴,那你的可选择性就很低。假如你是北京土著,辞职了也可以回去继承五套2环房子,那你的可选择性就很强。

如果没有五套2环房子,但你从不被消费主义洗脑,随便赚点钱就可以活得很开心,那可选择性也会很强。

塔勒布认为,人类在决策时倾向于低估可选择性的收益,所以在做一些模棱两可的决策时,去选增强自己可选择性的决策,会让自己最终受益。

出行里程增加,意味着每次面临“是否出门一趟”的选择时,可选择性增加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种优势策略。

翻译成人话就有点像当年买房还是买车的话题一样: 买房是把自己固定了下来,买车是增加了很多人生机会。不同的历史时期,这话有时候对有时候错,但大体上是这么个意思吧!

三、除了出行,车还有什么价值?

将打车与买车划上等号,仿佛出行就是车子的唯一价值。

这几年有些车企都在说车子是“第三空间”,是房子的延伸。这话说得虽然有点早,但确实是有这个趋势的。也就是说,车子的作用不仅是把你从A送到B点,它还有其它价值。

像我,有时候就需要音乐来调剂情绪,车上的音响更好,那我有时候没事也出去开一圈,达到类似冥想的效果,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音响不止是欣赏音乐,也是休息和冥想的方式。高级音响对交响曲和人声的表现,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不会帮助我们写下几篇乐评,但可以让我们更充分地休息与冥想,以更饱满的精力迎接未来的工作 。我今年刚换的新车,音响的人声部分调校得很一般,难以引起情感共鸣;少了一种冥想方式,这让我很苦恼。

有人喜欢开车,喜欢人车合一的感觉,其实与车上听音乐也是一样的,那也是一种享受。有人说,既然喜欢听音乐,为啥不在家里搞音响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有两点

  • 车上听音乐的机会,比家里更多: 听音乐也是一件专注的事情,随耳一听与入神地听,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家里腾出一两个小时听音乐是完全不现实的,但在车上开车或乘坐时听音乐的场景,就非常多见。
  • 车载音响更容易达到更高水平:真的要高端音响的话,不仅是发声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如果在房间里玩高端音响,不仅要花几十万买音箱,还要准备一个上百平的空间,然后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欣赏,这谁能玩得起?汽车就很好,白车身框架是固定的,座椅位置也是固定的,同样的成本投入,就可以调校出更好的效果。

总结

所以,一直打车是不是更明智呢? 也许是那种“大聪明”似的明智。别人在第五层,他在第二层笑别人。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张抗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3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明明买车没有打车划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车?

是买车划算还是打车一辈子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