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新能源车企是如何避免出现锂电池热失控现象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琢磨过:热失控(Thermal Runaway)听起来文绉绉的,为什么不起一个直白的名字?

咱们新闻上看到的电池热失控,烧起来都很惨烈!

那「热失控」为什么不叫「失火了」或「烧起来」呢?

这是因为,后果惨烈的热失控通常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较为缓慢的渐进过程。

在这个渐进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可控」的,当超越某个「临界点」之后,才变得「失控」。

例如,数百个电芯中的其中一个电芯温度偏高,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呢,温度一高,电芯里会产生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大多是放热的,然后导致温度更高。

温度高 → 副反应 → 温度更高 → 新的副反应 → 温度更高 ……

链式反应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前,还可以称为是「热堆积」;到达临界点之后,形势就无法逆转,就成了「电芯的热失控」了。

「电芯的热失控」并不可怕,说到底它也就是几包烟大小的小物件嘛,能有多大能耐?但是呢,个别电芯的热失控放出大量热,把周围的电芯也加热到临界温度,也发生了热失控……

当发生「芯传芯」的现象之后,很快就会蔓延到整个模组,到这个时候情况就非常严重了,损失就不可避免了。

2019年4月上海特斯拉自燃事故中,其实电池包并没有烧光,只是烧了几个模组,但也已经惨烈至此了。

事故的调查也可以反映出这种「芯传芯」、「模组传模组」的特性。

做个概括:先是小副反应带来大副反应,然后是单个电芯传到多个电芯,接着单个模组传到多个模组,「可控状态」渐渐变成了「失控状态」,核心的传导环节都是「热」,所以才被称为「热失控」

最初的诱因,除了上面举例提到的过热之外,还可能源于机械原因(挤压、针刺)、电的原因(过充、过放、内短路)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不难猜出各车企对付热失控无非就两条路可以走了:

  • 避免热失控的热诱因、电诱因、机械诱因发生。
  • 当局部热失控发生时,控制它的蔓延,将损失尽可能控制低 —— 正常使用 > 需要维修 > 需要更换 > 烧了电池 > 烧了整车 > 烧得太快导致人身伤亡。但是,如果真到了「烧了电池」这一步,后果严重到什么程度就听天由命了。

第一条路:避免热失控的热诱因、电诱因、机械诱因发生

  1. 避免热诱因

同样的温度,有的电池很敏感,有的电池不敏感。一般来说,能量密度越高的电池,越不稳定。

  • 磷酸铁锂(LFP)比三元锂更稳定。
  • 在三元锂中,镍钴锰酸锂(NCM)比镍钴铝酸锂(NCA)更稳定。
  • 在NCM中,NCM523比NCM811更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很不错,因为它是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副反应临界温度比三元锂、锰酸锂、钴酸锂都要高(发生放热副反应的条件更苛刻)、副反应的放热量更低

此外,在正极材料发生副反应时,磷酸铁锂材料的由于高能量的P=O键使得氧气不会轻易释放出来,这就降低了电解液遇到氧气起火的可能性[1]

比亚迪的功劳并不在于重新发明了磷酸铁锂,而是大幅度提高了体积能量密度,使它在乘用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以前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大部分很难突破400公里续航;而比亚迪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综合续航里程可达605公里。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磷酸铁锂的出货量节节攀升。虽然磷酸铁锂并不是比亚迪发明的,但它的重新崛起确实离不开比亚迪的工艺与制造能力。

从刀片电池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凡是可以更充分利用空间的技术,都可以让工程师做电池安全时更从容(用低能量密度电池、做更多安全设计),也算是避免了热失控现象发生。

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也很安全,也有可能用在车上,做标准续航版

从这个逻辑上讲,宁德时代CTP技术、零跑C01上的CTC技术、通用奥特能的无线BMS技术,也是间接降低了热失控的可能性。

做好电池热管理,也可以避免热诱因的发生 —— 既要确保整个电池包不过热(充足的散热能力),也要确保每一节电芯不过热(一致性管理),甚至还要考虑到电芯的每个部位都不过热

最丧心病狂的就是通用汽车给电芯做的「毛细血管」散热片。

关于电池热管理,在此就不展开讲了,有兴趣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

能不能通俗易懂地说说电池包热管理到底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2. 避免电诱因

你可能有点奇怪,电池包这么一个高压高能的东西,它不电到别人就不错了,还有人能用电来伤害它?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发展早期,很大一部分惨烈的自燃事故都是过充引起的。例如著名的深圳4.26电动大巴起火事故,就是过充引起的。

第一电动网:独家报道 | 深圳4.26电动大巴起火调查结果公布:过充引发火灾

这个事故当时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这是因为:如果说热诱因的自燃是技术达到state of art水平也无法避免的小概率「天灾」,那充电自燃就完完全全属于「人祸」了!

首先车端BMS失效,充满了也不发信号;其次充电桩明知电压很高,却不主动断电。就这样,傻子碰到了疯子,酿成了一场事故!

说到底,还是程序逻辑写得太不仔细、太菜!这次不是电池工程师的问题,是程序员的问题。

后来国家颁布了标准<GB/T 27930 -2015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BMS之间通信协议解析方法>,详细规定了充电程序怎么写。这个国标相当贴心,基本上就是手把手教你编程了。

即使你是一个刚成立的造车新势力,只要按着标准来写,就不会出问题!反过来说,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过充导致的热失控了,正是因为各个车企和充电桩都按国标写充电逻辑了。

3. 避免机械诱因

避免机械诱因,其实就是电池包PACK保护电芯不受外界的物理干扰:包括挤压、针刺、振动等等。PACK层面的安全性,主要由国家/国际标准来保证。

  • 国家标准:如GB/T 31485-2015,GB/T 31467.3-2015,GB/T 31498-2015等。
  • 国际标准:国外相关的标准包括ISO 12405-2014,IEC 62133-2015, UL 2580-2010,SAE J1929-2011,JIS-C 8715-2-2012等。
  • 核心:以GB/T 31485-2015,IEC 62133,SAE J2464为核心。

CNCAP的2021年新规增加了柱碰,这对电动汽车的考验非常大。

那根刚性柱子长这个样子:

碰撞现场是这样的:

抵抗这种撞击,思路也很简单:一是加强电池包,二是加强车身侧面。比如说,大众MEB平台的电池包铝合金框架有很多横向的肋面,这就可以抗侧面冲击。

再如岚图FREE,侧面结构上也进行了特殊设计:B柱使用了1500MPa的超高强度钢,车门门槛使用了1500MPa的双层结构超高强度钢,而车门防撞梁更是使用了行业最高等级的2000MPa强度的热成型钢。可惜的是,岚图FREE在CNCAP测试还是用的老标准,没有进行柱碰,只有侧碰。

通用奥特能平台的电池包采用了焊接工艺:为了实现超高强度,电池包采用了61%的高强度钢、37.5%的超高强度钢,总体占比约98.5%的高强度材料铸造不出来,只能焊接

这个电池包强的有点变态,从5米高自由落体到圆柱刚体上都没事

更不用说除电池包外,车身本身也有加强:凯迪拉克LYRIQ车身中段采用直通梁设计,并增加1.5号梁和3.5号梁。

此外,门槛梁内也采用了挤压铝加强设计,以实现对电池包更好的保护:

这个电池包强的有点变态,从5米高自由落体到圆柱刚体上都没事

第二条路:局部热失控时,控制热蔓延

岚图FREE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纯电版,一个是增程版。纯电版采用的是琥珀电池,电芯间填充了有机硅聚合物+低密度隔热材料+阻燃剂的复合材料,形成高效的隔热阻燃绝缘层,使得每个电芯单元像“琥珀”一样处于充分包裹中。

具体效果就是单个电芯热失控了、不小心“发烧”了,但在“就地隔离”的措施下,不会扩散到周围的电芯[2]

岚图FREE版电池包中加入层状Al-Si云母和气凝胶,且电芯和云母、气凝胶会像云母石一样层叠堆积,因而命名为“云母电池”。

云母的特点是耐高温,可以防止热失控的进一步蔓延,特别是防止明火对热扩散的加速效果。特斯拉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案,在@工科男老王的拆车视频中有介绍[3]

通用汽车作为汽车技术界的老法师,在通用奥特能平台上也采用了很多控制热蔓延的安全措施。例如:

  • 电芯之间:使用加厚设计的纳米级气凝胶,降低电芯之间的热传递。这样一来,在单体电芯发生失效时,可以有效抑制电芯之间的热扩散。
  • 模组层面:模组内设计了快速排气通道,在电芯单体热失控时,可以快速排出高温气体。
  • 电池系统:整包也有快速排气通道,通过大面积防爆阀排出高温气体。

其它车企的电池包的基本思路也都是这样,只不过有的车企做的多一些,有的做得少一些,还有一些想多做但集成水平不行。

小结

最后做个小结:

  • 由于热诱因、电诱因、机械诱因,再加上热蔓延,电池由「可控状态」渐渐变成了「失控状态」,核心的传导环节都是「热」,所以才被称为「热失控」。
  • 避免热失控第一条路就是让热诱因、电诱因、机械诱因别发生。
    • 避免热诱因:用更安全的电芯,做好热管理。
    • 避免电诱因:按国标设计充电程序,防止过充。
    • 避免机械诱因:把车身与电池包设计得强一些,典型考核标准是CNCAP的柱碰。
  • 避免热失控的第二条路是控制热蔓延,主要是做好电芯间、模组间的阻隔;再就是在电池包中给高温气体留出通道,让它顺利排出去,而不是加热那些正常电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张抗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各家新能源车企是如何避免出现锂电池热失控现象的?

新能源车企销量数据超预期提振,氢能重卡概念大涨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