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测量雷达团队:守护神舟飞船回家路

2021年9月17日,东风着陆场上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测量雷达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牢牢紧盯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返程之路。

为平安着陆铺就坦途

“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是9月,相比去年嫦娥五号12月份返回,温度高了很多。因为着陆场的调整,在做整体的保障方案时我们着重注意户外产品的防风沙,并配合用户对全系统的技术状态进行了确认。”队员小肖说。

这次团队保障的是回收的“最后一班岗”。航天器开伞之后,依靠光学、红外探测设备,工作人员只能探测到方向,不知道具体的点,在能见度低的天气条件下误差较大。23所采用创新体制研制这款测量雷达,专攻大范围、高精度低空探测,将定位精度从“公里级”提升到“百米级”,为回收落点预报提供精准数据。为了更好完成保障任务,团队还不断进行优化,为系统软件增加新设备、新算法,既能定位又能测速,雷达不受天气影响,能无人值守、自动开机。

“在重大工程尤其是载人飞船这样的任务中,早一秒发现目标意义非凡。”小沈说。

新时代新雷达

相比过去一部雷达十几人的保障团队,神舟十二号只有几个人的保障团队显得有些“简陋”。其实,轻装上阵的背后是雷达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撑。

随着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开启,集全所之力研制一部测量雷达的时代已不复返,快速研制高可靠的测量雷达产品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

23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优化研制流程,推动“三化”产品开发,逐步实现了型号的通用平台化研制,结合多年累积的航天测控保障经验与严慎细实的航天质量体系,研制多型高水平航天测量雷达,圆满完成了不同场站的测控任务,高质高效践行航天使命。

23所用国内第一部精密跟踪相控阵测量雷达“回收一号”保障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平安回家,见证了载人航天探索试验任务的每一步发展。

作为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的保障雷达是23所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雷达体制的换代升级。

“保障神舟十二号的雷达基于23所质量管理流程和系列化、平台化设计模式设计,可靠性强、灵活度高,对目标场景适应性好,单点失效的概率更小。”队员志峰介绍。

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

神舟十二号回收保障任务只有短短的几小时,但对23所来说,保障不是一个时刻,而是一个过程。

年初开始,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就分别组织开展多轮参试设备的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从质量复查工作策划、质量问题、体系建设、设计状态、工艺状态、试验状态、软件状态等七个方面开展自查,确保测量雷达体系建设、产品设计验证、产品保证、过程管控符合要求,无遗留问题。

“相比十几二十年前回收过程的如履薄冰,我们现在整个保障过程‘胜似闲庭信步’,当然成功的那一刻还是非常兴奋和高兴的。”保障队员说。

回收现场心绪宁静的背后是团队按照任务质量管理流程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把控。

雷达系统具有独立的监测网络和数十个传感器,涵盖400余项监测类型,8000余个监测点,通过状态和性能的监测可实时显示健康状态的变化,在出现异常时可及时给出告警信息,从不同维度给出保障决策支持。

“整个设备状态详细记录在健康管理档案中,每一个状态检测点数据的变化历程都有详细的表格和图形化显示,在例行巡检中我们就‘治未病’,掐掉问题萌芽,充分保障设备执行任务时的状态。”志峰说。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中国航天科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