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不想只做文创产品,现在有了个科技展

故宫文化不满足于做文创产品。

这次他们联合了商汤科技,推出了以“金榜题名”为题的线下互动式展览。

故宫文化的表达欲

展览以清代科举考试为故事背景,模拟了古代考生从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到进士及第的全过程。

体验者不是简单的“围观群众”,从踏进展览开始,体验者就扮演着一位古代的考生。体验者在场外注册时的姓名,会出现在“金榜题名”的环节中,每个人都得像过往考生一样回答问卷。

为了让体验者能更好进入在展览故事,团队设计了3个人物。分别是代表“知识改变命运”的姚子壮,代表“教育公平性”的龙承德,代表“行行出状元”的韩宫。“金榜题名”互动式展览策展团队代表、紫禁书院总监袁鸿蕙告诉PingWest品玩,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三个当代教育理念,也是故宫文化团队想要对外传递的内容。

展览的动线也是在呼应这三个理念。代表“知识改变命运”的姚子壮在家寒窗苦读,团队为此打造了小麦田,制造出披星戴月,挑灯夜读的氛围。想通过这个环境中,体现知识改变命运。

第二个场景是乡试。在进入考场前,体验者所扮演的考生需要通过AI搜身,保证没有带作弊工具。展区里还有动画互动屏幕,让体验者抓弊者。这里要传达的是“教育公平性”。

第三个场景是会试,这里想体现的是“行行出状元”。展览讲了医学家李时珍、实业家盛宣怀、画家文学家唐寅等人的故事,他们虽然在科举中失意,但却在其他行业做出了相当高的成就,甚至比当年在科举中取胜的考生更能影响世界。

袁鸿蕙表示,故宫文化团队有表达的欲望,团队希望传达三个符合当代教育价值理念的观念。

故宫文化团队在细节上十分考究。在展览现场,代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物姚子壮,他家中用的桌椅板凳是明式设计,而不是展览所设置的清朝。

这是故宫文化团队有意为之,因为姚子壮代表来自穷苦人家的考生,那个时候的农村家庭普遍流传的还是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制式复杂花纹繁复,农村家庭根本不用起。

科技推动文化创造

在本次展览中,商汤科技与故宫文化共同打造了两个展项,一个是“号舍考生相”,一个是“孔庙祭孔”。

在“号舍考生相”中,商汤应用AI技术对人脸240关键点进行捕捉和分析,当体验者来到寒窗苦读的考生面前,技术会主动识别到体验者表情特征和头部动作,体验者可以由此驱动屏幕上考生的表情和动作,好像自己就是那个寒窗苦读的古代考生。

“孔庙祭孔”则运用了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等AI和AR技术,当体验者走到屏幕前,对着孔子做出古人行礼的动作时,即可实现与孔子合影出片。

在这次展览中,商汤所使用的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商汤科技移动智能事业群副总裁,智能终端业务CTO王子彬告诉PingWest品玩,因为此次是第一次跟故宫文化进行合作,所以商汤希望用最成熟的技术和现有的创意进行结合。

在王子彬看来,现在年轻的都市青年和4-10岁小朋友,对这种既有参与感的互动式展览是非常感兴趣。当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表现力,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会大幅地提升。

此前商汤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作为生产力工具出现的,通过技术减少重复劳动力。在过去需要人工做几万次的比对,通过技术就可以高速便捷地解决。

在商业上这样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现在的商汤正在尝试推动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此前商汤就曾与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合作。

不满足于文创产品

实际上,这并非故宫文化联合科技公司推出的第一次线下体验展,在今年2月份的农历新年期间,故宫文化就曾推出了以《宫里过大年》为主题的线下沉浸式体验展。当时是把过去紫禁城过年的方式,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影像、动作捕捉等技术落地,让前来参观的观众感受故宫年味。

袁鸿蕙告诉PingWest品玩,这些年故宫文创的名声在外,但团队并不满足于文创产品上的简单开发,而更希望追求与老百姓产生情感联系。

袁鸿蕙回忆,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曾对团队成员讲,“所谓文创不能只是简单的堆砌,数量的累计,这样十年八年做下去也不过尔尔。”

当时王亚民院长念了一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诗中提到的,恰好就是大众生活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四个场景。

之后,团队依此确定了三个主题展览,分别是讲述亲朋好友齐聚的《宫里过大年》,讲述洞房花烛夜的《宫囍·龙凤呈祥》,还有如今讲述金榜题名的《金榜题名》。“这一个是呼应了人民性,还有一点从故宫的角度出发,用故宫的基因又打造了三个新的IP。”袁鸿蕙表示。

此次展览由故宫文化主办,紫禁书院策划。即日起至2020年1月5日,《金榜题名》展览都将在北京市王府中環3楼持续展出。在2020年春节过后,该展览将开启全国巡展模式,让没有机会来到北京亲身体验的普罗大众,感受故宫文化的魅力。

袁鸿蕙表示,目前展览还处于从0到1的阶段,接下来还有全国巡展,还会继续迭代更新,“在展览的呈现和互动性上,如何做得更巧妙更流畅,我们一直都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