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也能抗抑郁吗? ——浅析肠道菌群和抑郁症的关系

本文是“脑人言”举办的“抑郁症征文大赛”的第十三篇入围作品。关注抑郁症,远离脑中的“黑狗”。
作者丨林大白 (复旦大学 神经生物学博士生)
排版丨小箱子


“天黑得像不会再天亮了,明不明天也无所谓了…”,如歌中所唱,当严重的抑郁袭来,我们犹如笼罩在绝望的深渊,无法自拔,生之向往的火焰在变弱,与外界的联系在丧失。

抑郁症正在夺走越来越多的生命,我们能发现身边的人或者自身的抑郁情绪吗?抑郁的表现又有哪些?最广为人知的抑郁表现形式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即单纯的抑郁状态(depression)。但抑郁的表现并不绝对。无法入眠,三面墙交汇的棱角变得那么锋利,压抑不住内心的冲动,想大笑,想打碎目之所及的一切,想原地爆炸。那么这可能进入了抑郁的另一头——躁狂症(mania)。而情绪经常在以上极端低潮(抑郁)和极端高潮(极端的兴奋,精力充沛或者异常的狂躁)两种模式中“游走”的病征叫做狂躁抑郁症(manic depression),又名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但抑郁症会拉扯着我们走向情绪分崩离析的边缘,在症状减缓的清醒时分,取而代之的情绪可能是莫名的空洞和孤独,需要依靠温暖的灯光填补。而这救赎的灯光,可能来自我们的肠道

图1 治疗抑郁的希望之光

形神合一“脑-肠轴“

a) “半身缘”的基本组成

作为完整的生物体,人体内密布着各种信号通道,联系各个器官的协调工作。脑在颅中,肠盘亘于中脘,想想这两者的距离也就是半个躯体吧,它们是如何产生“半身缘”呢?前有古人提到,“荡气回肠”、“肝肠寸断”、“牵肠挂肚”,这些成语暗示了肠道和产生情绪的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有科学研究,我们的身体借助免疫通路(immune pathway)、神经通路(neural pathway)以及由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的体液通路(humoral pathway)这三条“水陆空”通道打通了肠道和大脑的隔阂,这些联结统称为“脑-肠轴”(Brain-Gut Axis)

图2 健康及病理状态下的脑肠轴

正由于“脑-肠轴”枢纽的存在,人类才更好地实现了“形神合一”,即以外在体态和精神感知的协调统一。此双向枢纽里歧路别出,错综复杂。有的通路是负责传递进食信号的,肠道的信息传给大脑说“得了,吃饱了吧,吃的差不多就行了”。有的通路是负责传递免疫系统信号的,你跟医生说“哎呦,我肚子疼”,医生摁了摁你的胃“这儿疼吗?”“不疼。”然后医生摁了摁你的下腹,“这儿呢?”“啊,疼疼疼!”是小肠发炎后产生的炎症因子让你感觉到疼啊。自然,脑肠轴还包括调节情绪的通路,其中就包含了抑郁情绪相关的通路。我们已经提到了大脑和肠道,此外还有一群神秘嘉宾,它们挥动“默默然”的力量,构成了抑郁情绪相关脑肠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肠道菌群

b) 亦友亦敌肠道菌

肠道菌群是构成肠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会影响神经中枢系统,甚至“指挥”个体的行为,特别是压力相关的应答反应。因而,“脑-肠轴”亦可称为“脑-肠道-微生物轴”(Brain-Gut-Microbiota Axis)

那么,肠道菌群如何发挥调控大脑中枢功能的?弯弯曲曲肠道内的各类菌群就像四散在天涯的辛勤劳动者,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类神经递质前体物(neurotransmitter precursors)或者是直接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通过脑-肠轴运送到大脑中。控制人类和部分哺乳动物情绪的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等,有95%左右是在肠道合成产生的。

例如,一类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可以调节血浆中的色氨酸(tryptophan)的合成,色氨酸是中枢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的前体氨基酸。经酶的催化加工后,色氨酸可转化为5-HT,通过脑-肠轴运输,便可完成补给脑中储量有限5-HT的使命。5-HT是哪位?它还有个名字是人们口中“快乐因子”之一的血清素(serotonin)。如果5-HT、多巴胺水平较低,人就趋向于变现的更抑郁,更易产生酗酒、冲动甚至自杀的行为。

图3 失控和正常状态下的肠道菌群

在身体处于稳态平衡的情况下,肠道菌群正常工作,我们情绪稳定,肠道微生物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但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问题,它们也会失控,失控的肠道菌群就像从友军叛变的敌人,我们来不及防备,已经倒下。它们要不结交狐朋狗友,请有害菌群来家中驻扎玩耍,要不疯狂增殖扩大自己的领地,要不在短时间内大搞“焦土政策”,“菌口”凋敝,反馈到人体的感受上:我们有的腹泻了,有的发烧了,有的焦虑了,有的产生幻觉了,以及有的抑郁了。

“脑-肠道-微生物轴”与抑郁症

已有研究发现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排泄物中微生物菌群的差异:抑郁症人群的排泄物中的菌群更加复杂。如果说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生活在祖国大统一的怀抱里,那么抑郁症人群的肠道可能正在进行爱国保卫战,别看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迷不振,但他们的肠道硝烟四起,正如面对殖民入侵的土地,好菌坏菌展开了拉锯战,战局混乱。当然,好菌坏菌都是依情况而定的,重要的是平衡和稳态。

以上仅说明了抑郁和肠道菌群有相关性,那么肠道菌群失调是否会直接导致抑郁呢?一群好奇的科学家把抑郁症患者体内的菌“嫁祸于鼠”,结果原先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大鼠变得郁郁寡欢,在行为表现和免疫应答水平上都接近了抑郁状态。

因而,脑-肠轴对抑郁症的影响其实是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对抑郁情绪的影响。那么,靶向于“脑肠轴”的治疗手段是否可以对治疗抑郁症产生积极作用?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防患于未然”,对于抑郁症的预防以上说法也成立。

好好吃饭抗抑郁

很多时候,轻松愉快的外界环境因素、先天的基因遗传因素并不是我们能掌控的,而选择吃什么却是我们更易控制的因素。肠道菌群和平共处地正常存活、各司其职地分泌正常水平的情绪相关神经递质。各类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使我们的情绪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而不至于偏向抑郁。人体摄入的食物提供给肠道菌群,维系它们的存活消化;同时,食物供能,维系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常调动,监督肠道菌群和平共处、守规矩地工作。以上两点便是好好吃饭抗抑郁的终极奥义。

抑郁向来不是成年个体的专属。有研究曾报道了在压力中分娩出生的小猴子,其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落和正常的小猴子存在差别,而优势菌落的差异又会加剧合成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的差异,进而影响新生的小猴。成年人总羡慕少年的无忧无虑,可实际上抑郁可能早就“潜伏”在少年的身上。小朋友大哭大闹,愤怒地砸东西,这时我们便要警惕少年儿童的抑郁倾向了。

图4 儿童抑郁倾向的十个表现:无助、体重改变、愧疚感、思考死亡、乏力、不合群、愤怒、丧失兴趣、难以入睡以及厌食或食量大增

如何才算的上是“好好吃饭”?长期的高糖高脂饮食可能会让我们有更大的抑郁风险,有规律的高纤、高蛋白、低脂饮食有利于健康肠道菌群的构建。我们都知道“地中海饮食”有益健康,但其调节情绪方面的益处超乎想象。

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别忘了好好吃饭,因为你的朋友肠道菌群还“饿着”,给他们提供能量后它们会帮你渡过抑郁的河流。抑郁症的救赎之光里包含了有来自肠道菌群的闪耀。

图5 《非自然死亡》石原里美的台词

Reference.
1.Bruce R. Stevens. New research suggests gut bacteria may be linked to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epression, Medical research [N/OL] 2019-9-6 [2019-10-6].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9-gut-bacteria-linked-high-blood.html
2.Dinan TG, Cryan JF.Brain-Gut-Microbiota Axis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som Med. 79 (8) :920-926(2017).
4.Sherwin E, Dinan TG, Cryan J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brain health and disease. Ann N Y Acad Sci.1(2018).
5.Bailey MT, Lubach GR, Coe CL. Prenatal stress alters bacterial colonization of the gut in infant monkeys.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 38:414 – 421 (2004).
6.Kelly JR, Borre Y, et al. Transferring the blues: depression-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induces neurobehavioural changes in the rat. J Psychiatr Res. 82:109–18 (2016).

专家评语

评委1: 7.8分

选题新颖,科普意义大。主要问题:1中心意思不够突出,比如第一段描述抑郁症的分类就有点多余。2,很多概念描述不清楚,比如“脑-肠轴”的组成表述不清晰。3,带引号的词语太多了,虽然这些词语更增加一些文学效果,但是多了以后就让阅读变得比较困难。

评委2: 8.5分

本文着眼于目前的研究热点-脑肠轴,探讨与抑郁症的相关性。语言专业也不乏诙谐,逻辑严密,图文并茂,值得推荐。

评委3: 7分

视角有特色,也确实有一定科学依据。但是需要好好修改,以增强科学性,发挥合理的宣传普及作用:

首先,重要性和占比应该说明。病因来自消化道菌群失调的究竟有多大比例,应该说明,避免误导。

第二,抑郁状态和消化道菌群之间因果关系分析要加强,客观说明目前尚不能确定的科学问题。

第三,好好吃饭的作用要客观介绍,不宜过于突出而忽略规范治疗。

评委4: 8分

结合目前的研究热点,从肠道菌群角度来看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新颖性,但是文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没有解释的很清楚,到底哪个为因哪个为果?而且是否过于强调了饮食一个因素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稍有一些以偏概全的感觉。


关于我们

脑人言”是公益的脑科学原创科普团队,由海内外一线科研人员组成,专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转载请联系:trueyLucidity;合作请联系:iam7182;加入作者团队请联系:chinatang2010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脑人言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