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分钟,帮你远离交通事故 | 知乎汽车

行车安全,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本周我们围绕「行车安全」举办了一场线上圆桌讨论,圆桌目前也已经进入尾声。在这个圆桌中,我们讨论了驾驶安全、讨论了汽车安全技术、也讨论了由事故本身引发的安全思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真正重视行车安全,这其实就是你的每一次驾驶习惯,开车时注意左右侧行车、上车主动系好安全带、开车不玩手机,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让你远离交通事故,平安到家~

与你有关的驾驶安全

行车篇

资深驾驶员对新手有哪些建议?

知友 @林剑超 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看一下路线,在脑子你对路线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保持自己的节奏开车
尽量减少变道(事故发生最大概率地方)
在一定要变道的情况下,一定要确认后视镜看不到地方(扭头往副驾 B柱看一眼就好了)
尽量的提前观看路标的指向,在周围车辆少的时候完成变道操作.
一定远离大车,那种不是集装箱式的货车,他们刹不住的.
非人车分流的小区行驶时,一定要慢.
请把每台在你车周围的司机都当做新手,都假设他们会随时做出各种奇葩的行为
千万不要认为别的车能够理解你的行为

有哪些只有经验丰富的司机才知道的驾驶技巧?

知友 @康贱猫 总结了一份非常详细的「老司机驾驶指南」:

永远不要跟其他车并排行驶,就算实在没办法必须并排时,主动退后半个车身或者前进半个车身(推荐前者),可有效避免因盲区产生的误判。
急刹车的时候扫一眼中央后视镜,如果后面的车贴你很近,在前方距离允许的情况下先重踩一脚刹车,提示后车,再放松刹车,为后车留出反应时间和距离,尽力避免追尾。
高速上车坏了或者出事之后,停到紧急停车带,车上所有人(注意,是所有人)赶紧跑到隔离带外,车子周围半径10米内不要呆。并在后方150米外放置三角警示牌
下雪天或者路面结冰时,在安全的直道上猛踩一脚刹车,直到abs启动。感受当前加速度,可以估算当前路面的极限抓地力。通过这个感受调整车速和转向角度,从此不再打滑。

有哪些很重要,教练却没有教的驾驶技巧?

知友 @lestone xu 再三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进入盲区,减速观察再通过!

这句话可能负责任的教练会教过。但是难就难在——到底什么是盲区?只要驾驶员在行驶时,出现对于前方视野不明确的情况,都会造成盲区。我觉得至少有这5种。
1.最简单的,就是道路边上的静态的障碍物
2.复杂一些的盲区,是道路上移动大车造成的
3.更复杂一些的盲区,是由于道路的高低起伏所造成的
4.再特殊一些的盲区,是白天进隧道的时候,由于剧烈的明暗对比,使得眼睛无法适应而造成的
5.最后是最特殊的情况: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路况良好时80码跟着前车,此时前车突然(注意,是突然)朝一侧变道。此时后车驾驶员如果不变道,等同于在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的情况下,高速驶入了一个盲区

用车篇

哪些汽车安全配置是购车过程中如果有预算就尽量去满足的?

知友 @Shijia 强烈安利了“并线辅助/盲区监测”这个配置

驾驶员在开车时,能否通过左右后视镜和内后视镜获得的后方视野如上图所示,当后车处于3/4位置时,驾驶员通过三个后视镜是可以获得视野的,但是当后车处于1/2两个位置上的时候,只通过后视镜,驾驶员是看不到这个位置有车存在的,1/2这两个位置,我们就称为驾驶时的视野盲区。
这个道理我在驾校时候就知道了,那么在没有并线辅助之前,我都是通过变道前扭头看B柱方向来实现人肉盲区监测的。这么干有两个缺点:回头的时间虽然不到1s,但是这1s内你的视线是完全离开了前方道路的。脖子容易酸,如果你头天晚上落枕了,那么对不起,人肉盲区监测实现不了了。
那么并线辅助是如何实现自动监控的呢: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汽车尾部加装两个雷达传感器(或者摄像头),当有车辆出现在视野盲区的时候,后视镜上(或者后视镜内侧)的提示灯便会亮起,有些车型还伴随着警报音,用来提醒车主。

知友 @王亚辉 分享了「关键时刻救命的安全配置」:

(后排)安全气囊——保护老板、老人和小孩:大部分车型都配有前排主副驾驶安全气囊、前后侧气囊、侧气帘等,这个无可厚非,基本属于标配,但是老板们喜欢坐后排,孩子和老人也在后排居多,但除了安全带以外,后排乘客缺少相应的保护,后排中央安全气囊应用而生。安全气囊能够减轻乘员因车辆碰撞后的惯性带来的二次伤害,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 0%左右,是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最直观的被动安全装备。
后座提醒系统——保护孩童:后排座椅提醒系统通过车内超声波传感器或其他技术进行车内后排监测,并通过仪表盘、车辆报警、短信通知等方式,可有效避免后排乘员被遗忘在车内而发生的危险,可以防止一些粗心的父母把小孩遗忘在车内,目前该系统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如果有机会选配,可以选配上,小概率事件是会发生的,不要总抱有侥幸心理。
盲区监测和倒车影像——新手必备:目前盲区监视系统BSD(Blind Spot Detection)是目前市场上配置率高的一项ADAS配置,主要是通过装备在车辆后部的毫米波雷达探测后视镜盲区范围,当探测到盲区内存在其它道路使用者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辅助驾驶行车或变道是新手司机必备安全配置

有哪些隐藏于汽车内,我们无法直接感受到的汽车安全科技?

知友 @张凝澈

安全气囊+ESP:谁能想象曾经这两项最基本的安全系统,曾经却不是标配。划重点,安全气囊要配合安全带使用。如果不系安全带的话,发生碰撞的瞬间,乘客的身体突然冲向前方,紧接着气囊爆出又将头部撞向座椅头枕,这是电光火石之间发生的事情,非常容易导致车内乘员受伤。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是对旨在提升车辆的操控表现的同时、有效地防止汽车达到其动态极限时失控的系统或程序的通称。电子稳定程序能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操控性。
ESP功能默认是开启状态的,部分车型可以选择关闭,但是建议一直保持开启。
发动机下沉技术:这项技术其实普遍存在于每一款车中。当车辆发生剧烈碰撞或者连环相撞的时候,巨大的冲击力有可能将发动机这枚“大铁块”撞进驾驶舱内,从而形成对前排乘客的安全隐患。汽车工程师为发动机设计了一个下沉空间,当发生碰撞的时候,发动机支架会连带发动机向下方陷去,而不是直接被撞进驾驶室。碰撞的力导致发动机支架下沉几厘米,卡在底盘上,形成一个有效保护机制。
高强度车身骨架:通过提高车身骨架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提升了整车的刚性,在行驶中能减少车身的变形,减少了车身因长时间在起伏路面行驶而损坏的几率,同时还提高了操控的精准性。通常人们对车身铁皮的安全性理解,其实应该转接入车身骨架中。这也是事故车检测中经常强调的:车架子一旦发生变形,安全保障就永久性受损,卖二手都没人要。

知友 @何先生 分享了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知识:

碰撞自动断油:很多人都是不知道这个东西的。
什么是碰撞断油?
所谓碰撞断油即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控制器监测到安全气囊释放以及其他信号,根据这些信号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碰撞。如果是,则马上控制器会进行断油操作,防止在撞击之后油泵还持续工作,将油送往可能会发生泄露的高温区域,引发火灾。可能有人说,很多车碰撞还是会有漏油发生,这是因为,一来油管中有残留的汽油泄露,二则是油箱也受到了撞击而损坏。
发生漏油会爆炸吗?汽油车的特点在于,即使发生漏油,也不会发生爆炸,不会发生爆炸!不会发生爆炸!为什么燃油泄露不会爆炸?
燃油泄露是个缓慢的过程,而且油箱也不是个密闭空间,油箱材质一般为树脂,不能形成高温高压的密闭空间,因此不会发生爆炸,只会猛烈燃烧。如果行动方便,完全有时间逃生,这点跟电动车不一样。电动车会爆炸,燃油车只会烧的起劲汽车设计上不允许碰撞漏油

认知篇

汽车车身是越硬越安全吗?

知友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 认为车身应该「软硬得当」

直接下结论:越硬的车身并不是越安全,而要「软硬得当」,硬到该硬的地方,软到该软的地方。
作为被动安全性的核心内容,车身结构设计是重中之重。而车身结构的设计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尽可能吸收车辆和乘员的运动能量,以缓解成员所受冲击。2.确保成员的有效生存空间,并保证碰撞后乘员易于逃脱和进行车外救护。
从设计角度来讲,更大的车身尺寸有助于缓冲吸能区(B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溃缩吸能区)的结构布置,能大幅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这也就是一些微型车在安全性上远远弱于Sedan或者SUV车型根本原因。即便整车成本不受到限制,微型车在结构上的先天劣势也无法保证微型车能实现非常高的车身结构安全性。

好车一定比便宜车更安全吗?

知友 @天马行空 建议大家从安全性出发,大家在选车的时候,尽可能买换代车型,能买 B 级车就不要买 A 级车

同一个品牌的车型,定位更高的车会比定位低的车安全性高
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被动安全往往依靠白车身的结构强度来确定,比如在定位更高的车型上面往往运用的热成型高强度钢材更多,在保证法规碰撞测试的基础上还能兼顾到一些测试外碰撞。而定位低的车型受制于成本,无法应用大量高强度钢材,只能优先满足法规碰撞,有的甚至连法规碰撞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其他方面了。定位更高的车型往往在主动安全配置上也更丰富,比如常规的安全气囊更多,ABS、EPS等等车身姿态辅助功能更多,有的甚至带有部分驾驶辅助系统或者自动驾驶,能够帮助驾驶者消除隐患。


本期的分享就是这样,希望这些干货内容可以帮助你在行车中远离危险~就酱,散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汽车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