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坑,这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心理学问题。
我们总是在生活中会面对这种贴标签行为,如果是正面标签还好,不过一不小心被别人贴了负面标签,就好像被诅咒一般,这个负面标签会像幽灵一样盘旋在你的头上,之后每当再回到类似情境,都会不自觉地做出负面标签预示的行为。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有研究者专门对这种“标签效应”进行研究。
什么是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Label effect)认为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给个体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标定的方向行动[1]。
标签有很强的导向定性作用,无论性质是正面还是负面,对个体的自我认知都有强烈的影响[2]。给个体贴标签的结果往往形成一种“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使其向标签所标定的方向发展。
如心理学家Kraut (1973)的做了这样一个科学研究[3]:
研究者要求被试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 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不慈善的人”及控制组,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 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 比控制组的人捐钱要多, 而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 比控制组捐献得要少。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为他人贴标签?
我在这里主要总结两点原因:
- 节省认知资源。这一点在之前的回答中也有提到,人们的认知模式往往是快速的、启发式的,人们对别人往往没有深入了解便做出了论断,大部分人都是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讲的“认知吝啬鬼”[4];而且我们总是在寻求认知的简洁性,这一点心理学家称为“自发类别化”,即通过把客体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这样做之后,我们思考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会很轻松。所以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5]。
- 寻求确定感与控制感。其实贴标签这种行为也是有其进化意义,比如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危险的原始丛林中,一旦遇见凶猛的野兽,就需要迅速做出判断从而安全逃脱,所以这种快速类别化的启发式判断就保留了下来。通过贴标签这种行为,我们能对一个人形成类别化的判断,从而确定他人对我们没有威胁,而且可以维护我们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这通过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也可以解释:人们会努力维持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协调一致,避免认知冲突引起的心理不适感[6]。
“贴标签”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人格的特质说与情境说之争
人格心理学历来有“特质(trait)”与“情境(situation)”之争,指的是人格是否是由一系列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特质组成,还是会随着情境而产生不同的变化[7]。其实,“贴标签”这种行为也是一种对于人的“自发性特质推断(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似乎把人固定在了某种不可变的本质上。其实这种对于他人的自发性特质推断往往是不靠谱的,还记得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的“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Bias,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吗?所以,对于人的特质性认知虽然可以快速形成判断,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停地因为一些被情境影响的行为而被贴消极标签,不但对这个人的人格发展不利,甚至有可能摧毁ta的自信。
这让我想到电影《天下无贼》里的经典桥段:
如何面对别人对我们的“贴标签”行为?
只要我们和别人打交道,我们几乎就不可能躲过别人对我们的“贴标签”行为。那么我们怎么减轻贴标签行为,尤其是负面标签对我们产生的消极影响呢?
在此我想到一个心理咨询领域相关的概念——“课题分离”[8]。这是心理学大咖阿德勒创立的一个概念。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
比如说你是一个富二代,你的家族有很大的产业,而且从小便成为了继承人,可是你偏偏想当一个画家,对经营企业不感兴趣,但是你的父母不同意你的决定,甚至强迫你继承他们的事业,这就说明了父母与孩子并没有完成良好的课题分离。
所以过于在意别人对于你的贴标签行为,说明你还需要在“课题分离”方面做得更好,分清楚“贴标签”这个行为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你对于自己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不过人们往往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课题分离,导致过于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特质性认知。尤其在中国这个集体主义文化国家,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往往依赖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9],所以“贴标签”这种行为对于中国人或许有更深的影响,这尤其需要我们做到“课题分离”,在注重人际关系与保持独立的自我认知中间寻找良好的平衡。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过度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当然我个人是不喜欢被别人贴标签的,不管是正面标签还是负面标签,因为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自己,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在生活中还是要动用自己的“心理理论”和“共情”的能力,多去设身处地的了解别人尤其是亲密他人。不轻易给他人贴一些消极标签,可能也是一种善良。
安利阿德勒的这本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心理守夜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怎么克服明明感觉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想想很复杂又有完美主义,最后就很难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