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见的思维盲区有哪些?

补充一个重要的盲区。在我做心理咨询的这些年里,接触过大量「被长期保持,无法改变」的问题,几乎所有这些长期问题背后,都存在一个相同的影子。

叫做「以寻求改变的方式,保持不变」。

比如,妈妈以每天督促孩子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会越发不自觉)

丈夫过度强调夫权,打压妻子,以维护婚姻的稳定。

(妻子会反抗得更厉害)

指责抱怨朋友的疏远,希望巩固友情。

(朋友会更回避)

老师以权威论断的口气,教导学生不要盲从。

(学生唯唯诺诺)

反复焦虑自己的失眠,试图今晚可以停止焦虑。

(焦虑得更厉害)

每到新年就制定一个难以持续的完美计划,让自己保持「上进」的态势。

(更容易半途而废,坐实了自己的不上进)

……

从外人的角度来看,一清二楚。这些过程都具备3个特点:1,存在一个「问题」;2,当事人(或身边的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强烈的解决意愿;3,当事人(或身边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适得其反,反而导致了问题更严重,或者更长期地持续下去。

用递归性的语言来表述,可以称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构成问题本身」。

之所以说它是盲区,是因为自己就是当事人(或身边的人)的时候,往往无法清晰地看到整个递归的全貌。所谓当局者迷。从而陷入了「问题越严重,越用有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问题越严重」的循环。——随便举个例子,妈妈以每天督促孩子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如果我们告诉她,因为她过度督促,反而导致孩子不能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她一定就会反驳:「可是他不自觉呀!如果我不督促,他的学习不就更没办法了?」

所以当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构成一个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的递归过程后,人就会深陷其中,无休无止,看不到自己正在做的事如何构成了问题的一部分,所以是一个盲区。

破除这个盲区的方法,是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向自己提问:

1,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哪怕你认为这个解决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把它写下来——别嫌麻烦,它和问题本身同样重要。

然后再问:

2,这个解决方式,有没有可能反过来默许,促成,甚至加剧了「问题」本身?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松蔚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你读过哪些违反人类正常思维,却又颠覆你认知的句子?

人类的思维有多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