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生活大爆炸》如何让书呆子文化走入日常?

在电视剧集纷纷谢幕的季节,播出 12 季的《生活大爆炸》的收官可谓是对粉丝最温柔的一个。所有人物故事线都迎来圆满收场,结局也是不出意料的暖心,连被炸坏的电梯也在众望所归之中修好了。

当 2014 年,《生活大爆炸》为饰演主人公 Sheldon Cooper 的 Jim Parsons 赢下第四座艾美奖,上一代的情景喜剧《老爸老妈罗曼史》和《好汉两个半》都已经迎来尾声。

但即便这种老式的喜剧手法——三机位拍摄、观众现场录制的笑声和套路化的笑点设置,在起初备受质疑,这个剧集还是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自第六季以来,它一直吸引着 1800 万至 2000 万的固定观众。

编剧 Chuck Lorre 创建了一个不寻常的场景:四个张口闭口都是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的科学家,友谊靠对超级英雄和星球大战的热爱紧紧维系,然后一名金发碧眼的“邻家美女”突然闯入他们的生活。

但它又似乎拥有与经典喜剧《老友记》极其相似的内核,甚至连布景都似曾相识:由楼梯间连接的两间公寓,和一张将所有人拢聚在一起的大沙发。

《纽约客》分析,和《老友记》一样,《生活大爆炸》剧集的成功也反映和放大了正在进入主流的社会转变,并减轻了人们对生活被新鲜事物掌控的焦虑。

《老友记》中的咖啡店曾经是波西米亚式的悠闲避风港,而像星巴克这样的巨头正在入侵商场,改变一代人社交与维系友谊的方式;同样,《生活大爆炸》率先引入了技术和书呆子的概念——突然之间,新兴科技从新奇事物变成了日常烦恼,成为美国生活的基础。

“ Twitter (《生活大爆炸》的主人公是早期用户)、堡垒之夜、Facebook 的假新闻以及埃隆·马斯克(曾客串此剧),与这样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打交道的一代人,也许会发现这些书呆子的生活更加容易理解。”

当剧中的主人公戴上 VR 设备体验“森林徒步”,在最新款的游戏设备面前犹豫不决,和无人机斗智斗勇,甚至是在 Twitter 上和人掀起骂战的时候,观众并不难与他们产生共情。显然,新兴科技已经从一小撮人在车库里捣鼓的东西,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为了制作这部剧, Lorre 找到制片人 Bill Prady 一起合作。 Prady 曾从大学辍学,在 80 年代初自学编程,并找到了一份电脑程序员的工作。剧中有些“书呆子”,有些“社交恐惧”的主人公形象在他们生活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型。

不过,带有强烈的文化印记也意味着剧中的设定可能会迅速过时,《生活大爆炸》能够连续播出 12 季已经是同类剧集中的佼佼者。它也一直受到许多批评,被认为剧中陈旧的刻板印象以及老套的喜剧手法都与现实脱节,或是带有歧视意味。

而更突出的变化是,在过去 12 年的时间里,“极客”或是“宅男”文化早已从亚文化走向主流。

谁也不会因为喜欢蝙蝠侠而受到嘲讽,全家老小都可以在影院为超级英雄的命运流泪。在“ smart is the new sexy ”(天才是新的性感)的时代,聪明和与众不同的人不再被作为异类。这部剧最初的设定已经不那么有效了。

编剧们大概也意识到这一点,《生活大爆炸》的故事很快从单纯的“以书呆子的日常取乐”,开始走向更加温情的路线。随着新的女性角色 Amy 与 Bernadette 的出现,剧情也变得更像一个传统的家庭喜剧,职场、家庭与人际关系的讨论让故事变得更加丰富——这让这部剧的收视进一步提升,当然,也有一部分粉丝并不是特别买账。

“我们最初认定这将是一部关于天才大脑的电视剧。” Lorre 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从没想过‘极客’或是‘书呆子’这样的词,这些词实际上后来才出现。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疯狂聪明的人,他们无法在我们其他人习以为常的世界里自如穿梭。”

喜爱它的人们相信,不止是时代特性让《生活大爆炸》在过去的十年大受好评,这部剧也让“书呆子”、“极客”的形象走入主流和日常化的场景,让不同的人群之间更加理解和包容。

The Verge 写道,“对于‘书呆子文化’——无论人们选择如何定义它。有一天他们可能会回头看,并发现这个备受诟病的卡通小情景喜剧比想象的更具有积极力量。”

在最后一集,虽然和 12 年前相比,Sheldon 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他并没有变得“完美”,他仍然缺乏同理心,非常讨厌生活中的改变,并试图与这种困惑和解共处。正如同当下人们的状态,现实瞬息万变,过往的一切都在崩塌,“通过这种方式,一个过时的电视形式缓解了一代人对于新技术与文化的焦虑”。


题图来源于 CBS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