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三到五页的短篇漫画?

感谢邀请,收到邀请有段时间了,拖延症一直到现在才弄完,见谅。试着回答一下。长文多图建议PC端观看。

有种说法,漫画是文学的远亲,所以也就与文章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从七律,到词牌,再到游记,散文,短篇小说,直至起点上的长篇巨制,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与篇幅成反比。越短的文章要求越准确精炼有内容。漫画也是这样,虽然看起来,画一个十页以内的小短篇比长篇难度小,至少从花费的时间上要少,但其实具体到每页里,可能花费的时间更多。题主若有时间可以翻看一下已经成名作者的短篇,就会发现用字斟句酌——也许漫画应该是格斟页酌——来形容完全不为过,所以,题主在创作类似篇幅的作品的时候,应该先有个心理准备,即很可能费了很大力气,画出来的东西却完全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15年上半年,做过一些8页以内的小练习,画得痛苦不堪,每天在自我怀疑与否定中挣扎,不过也因此积累了一些说不上经验的教训,趁着还没凉透,拿出来分享给题主,共同讨论,看看是不是可以再有所提高。

讨论绘画的问题,虽然用文字也可以说明,但考虑到没图没真相,所以就现场画个小故事出来。题主说是三到五页,取中间值,以4页两个对开为篇幅,把思考过程和修改思路配图一并写好。为防止出现那种“例子我都懂,但你这是怎么搞出来的”这种情况出现,我会尽量写得详细一点,并且把通用而不仅是用于例子的思路加粗,争取不突破啰嗦的底线。至于画稿本身,当个配文参考就好,水平有限还请勿嫌弃画得烂,菜鸡阶段,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的。

下文中所有的例图均遵循右开纵排的日式漫画标准,那么正文开始。

一,构思和剧本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刚好装在四页里而又不显得臃肿的故事或事件。这里应该不用考虑富余而需要减慢节奏的问题,因为四页实在是很紧张。而这个故事本身不能过于复杂,完成一个起承转合即可,悬念可以设置,至于伏笔这种对篇幅有一定要求的技巧则要根据故事本身来安排。人物方面,题主可以遵循一个不算定理但意外可以给短篇当参考的公式,即,人物(包括配角)数量约等于页数的平方根并取整数。比如4页的故事,2人最佳;若是8页,则不多于3人;若是38页这种完整的短篇,出场角色7个以内为宜……长篇则不在此限。

关于故事内容,应该说,常见的短篇文字是不能拿来做剧本的,究其原因无非太长二字,考虑到漫画本身也是一种类似电视剧那样“拖节奏”的表现手段,所以针对4页的故事,寻找一个发挥余地比较大的“一句话”来画,从篇幅上说是比较合适的。

在这里,选取一个大家都听说过的都市传说为引子,来搭建整个故事。这个传说是:“据说,凌晨四点醒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最爱的人。”

选这句话除去人所共知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越短小的故事,选取身边小事,会越容易使读者有代入感并取得共鸣,二是从4W1H(when时间、where地点、 who人物、why因果、how过程)的故事构成角度来说,只限定了when,也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其余四项能尽情发挥,可以算是在有限篇幅下的有利条件。

那么来分析一下凌晨四点这句话本身,考虑一下如何把话“翻译”成画。很明显,虽然并没有名字,但这个句子包括了两个人,和一个很抽象的“想”的过程。在这里,把一个故事由文字转化为漫画的第一步是,去除文学意义上的形容和文笔,转换为纯粹的描述和说明性语言。比如我们的例子,“据说,凌晨四点醒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最爱的人”,可以直接转换为:A醒来,想起B,看看表,凌晨四点。

翻译后的句子很苍白,但是很直观,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绘画训练的人,也能很好的脑补出一个有动作的连续画面,想象力稍微丰富一点,说不定窗帘床头灯都已经出现在了眼前——但是要注意,这种精减的方法通常只用于短篇,因为一但原文的长度达到一定程度,对故事中世界的描写就会精准化,这时,一句话来描述整个故事就会出现很明显的不足,但思路是不变的,即最开始的时候,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

接下来进入所谓的“编剧”阶段。

可能有人会觉得,写了这么多剧还没开始编?是的,的确还没有开始,上边翻译完的那句话,放在游戏制作的流程中,至多算是个“策划”而已,编剧的任务,重点不在于想出“勇者杀死了巨龙”这个故事,而在于把“勇者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最终如何杀死了巨龙”这个过程表述得精彩合理。就像武松路过景阳冈顺手打死一只老虎,算是个故事,而说书先生的“话说那武二郎回乡省亲……”同样的事情,明显说书先生的更吸引人,这与编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言归正传,回头看“A醒来,想起B,看看表,凌晨四点”这句话,首先要确定这个小短篇漫画的核心,也就是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东西,不是A或者B,也不是四点这个时间,而是“想念”这两个字,所以,接下来整个编剧过程,都要围绕如何更好的表现想念二字,或者是表达两人的感情来展开。找到了漫画的主题,再分析其它部分,很显然,这个小剧本虽然余地很大,但也有些限制在里面,如前边说过的时间是四点算一项,另外还隐含着两人没有在一个小空间,比如一个屋檐下这种隐性的设定,这使得我们有了两个选择,一是在单一空间里描述一个人的全部行为来表现想念另一个人;二是在两个空间里分别描述两个人的行为来表现想念——并不难抉择,在没有太多铺垫的情况下,第一个选择对于4页这个小篇幅更适合。通常,我们把这一步称为保证剧本在规定篇幅下的合理性,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发挥。我想这并不难理解,就像做饭,首先要保证能吃,然后才能去考虑怎么做好吃。

下面开始发挥。

在合理的基础上发挥的意思是,让故事有起伏,不能落于俗套——虽然编剧教材上总是这么说,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故事都未能免俗——做为新手其实也没必要追求个性。具体到这个4页的小故事,可以对照4W1H,一个个的考虑。When已经确定是凌晨4点。至于Where,不妨多考虑一下。

最直观的想象,当然是主人公从卧室的床上醒来——但这就有些过于直白,而且会导致事件发生的空间过于单调,毕竟,除去装修风格不谈,卧室总是大同小异的,所以,需要人为故意增加一下故事腾挪的空间,就本例而言,至少应是独立但有联系的两个空间——比如室内室外、卧室书房等等,但也不要过多,毕竟这个小漫画只有4页。而至于画出来多少,则是另一回事,但一定要从场景上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不能仅仅被限定在“一个屋子”里,这会使得整个故事的场景显得单调和狭窄。

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凌晨4点这个时间段在书房睡觉并不非常合理,需要从编剧的角度将之合理化(注意,合理化的重点是在书房而不是睡觉)。坐在书房里发呆,然后想到某个人,这虽然可行,但却有可能给读者留下主人公一直在发呆这个暗示,而这并不符合我们日常对于想念的感觉——平时的想念通常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并显得过于刻意,所以为了规避这一点,可以人为的给主人公安排一些活动,如读书,打字等等。有事做自然不能睡觉,而这正好可以将人与环境的矛盾这一点体现出来——本来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进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那么到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A在书房里打字,想到了B,看看表,凌晨4点。Where这个要素的主要部分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下来,至于次要的如卧室,放在后边说。

接下来是Who,这个算是相对简单也没什么发挥余地的部分,虽然最近同性恋爱是热门,但这么小的故事,没必要承载如此大的话题,所以还是正常思路,女想男或者男想女。而想念这两个字,通常意义下与思维细腻的女性更为契合,因此,设定为女想男,并且是以爱情的形式——当然不是说亲情不可以,而是这个小漫画从一开始走的就是爱情线。(其实到这里就已经落了俗套,不过拿来做例子已经够用,所以就不刻意求新奇了)。

随后是Why,这是一个值得发挥的部分,并且发挥的结果会影响到How。设定Why时的出发点是,为故事提供逻辑上的合理性,比如这个故事,想念的原因从逻辑上说,无非是两个人没有在一起,造成没有在一起的原因,就现代社会而言,也无非是长时间的异地恋和短时间的出差或学习,等等。异地恋,对已经定下where的4页漫画来说,太难以表现,所以在这里选取短时间的分开来描述。

到这里,再次整理一下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逻辑的顺序设定后漫画的轮廓:A女在书房打字,想起了出差不在身边的B男,看表,凌晨4点。5个要素里只剩下了如何表现。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这个顺序并不一定是规定死的,可以按个人习惯来调整,比如先想好是女想男,再考虑在哪里想也没问题。

下面是这个故事里最关键的部分,如何表达想念或感情。依然篇幅所限,只能选取不那么激烈的方式,如A看到了某样B的东西,想起了B说的某句话,等等。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漫画是一种“无声音”的静态图像信息传达工具,这个特点要求我们要优先把信息通过图像传达给读者,当图像信息不足时,可以通过漫符(大叹号、小点、短曲线、音乐符号等)传达,若再不足,可以通过对白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就到此为止,如果依然不足,再退一步可以用“想”和旁白来阐述——但是只要有办法,就要规避想和旁白这两个形式,因为“想”过于主观,而旁白则影响代入感,或者我们说,能画就不说,能说就不想,能想就不旁白——基于此,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选取A看到了与B有关的某样道具来开启“想念”这个动作以便表达感情。

但这个道具不能随便选,原因依旧是”碍于篇幅“,在短篇故事中,这个道具应该有:引出B的存在、暗示出差时间、符合认知逻辑(比如微波炉一般不会出现在书房)、甚至是顺应人物动作等……几个作用,这就要求这个道具具备一定的信息传达能力,这也是短篇漫画里道具的重要特点,即一物多用——书房常见的有两种,手机和日历。

采用手机的好处是可以非常直观的引出被想念对象的存在,比如用电话或者微信消息的方式,缺点是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认知上的不协调(毕竟很少人会在这个时间段打电话或者发消息),占用描述主要人物的格子——当然这缺点仅针对篇幅有限的作品,另外还有一个缺点是会造成整体气氛的突然转变,比如打破深夜的安静感,这是气氛方面的不协调——同样的,篇幅大一些的也不用太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选用日历这个不会出声却同样有信息传达作用的物品来做为引出想念的主要道具。具体的方法,则是采用常见的在日历上标注出离家回家的日期,来暗示出差和B男的存在。

那么现在整个故事的轮廓已轻比较清晰了,再增加一些动作和细节使之成为可以做为漫画脚本参考的文字:凌晨,书房,A女在敲键盘。喝水时抬头看到墙上的日历,标有出门和回来的日期,A看了一会儿,起身离开书房去休息(暗示书房外还有其它房间)。

另外还要简单说明一下,在这里没有强调4点这个时间是因为,在漫画中,直接给予一个格子特写时间,除了需要特别强调时间的剧情会如此处理外,其他时候这么做通常是比较拙劣的方式,相对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暗示——在漫画中与必要场景或者动作放在同一格的不明显构图位置上——的方式来表现。由其是在短篇格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接下来,要将故事轮廓写成漫画用脚本,同时进一步细化,并同时分配页数和每一页里的内容,每页中的环境、场景、重点都要写清楚,必要的还需要标注镜头的变化和说明,由其当脚本和主笔是两个人时,宁繁勿简。我个人的习惯是编辑一个小表格,把对应的内容填写进去备查。

根据上文中的文字大纲,写成的漫画脚本如下:

我个人的习惯是,每个句号代表一个大概的分格(在草稿阶段还可能根据画面调整),下划线表示重点格的内容——这并不是规定或者要求,因为漫画脚本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标准,其意义通常是做为脚本师与主笔的沟通工具,换言之只要主笔看明白画面里一定要有的内容即可,所以像大场鸫给小畑健的那种简笔画脚本,最近也慢慢开始流行起来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硬性规定的话,我想,把这个脚本交给一个不会画漫画的人,他也能大概想象出画面来,是一个要求。此外,还有个算不上是规定的经验,在做脚本的时候,分配给漫画每一页的内容宁少勿多,换言之,宁可让每一页里的信息密度小些,也不要让脚本一页里内容过多而出现画不下的情况。漫画的篇幅越长,在写脚本的时候就越要注意这一点,否则,一个38页的短篇,在做到第10页发现画不下需要加页,在总页数确定好的情况下,这几乎就意味着整个脚本推翻重来——此外由于文字的概括力远远高于画面,往往几个字就需要大量画面来描绘,所以如果刚开始画,超页数几乎是肯定的事,因此,在这一点上需要特别注意。

例子里这个小脚本写得很简略,还有一些细节没有体现出来,需要在草稿的时候再考虑,对本例只是备查的话已经够了。而如果是中篇以上甚至连载,需要在规定的篇幅内做好脚本,页数规划和脚本的详细度非常重要,所以不妨多花些时间处理。

那么到这里,编剧和脚本阶段的任务算是完成了。这里列出的思考过程,虽然看上去字数很多又繁复,但和真正商用的漫画脚本要做的事情相比,其实是初级中的初级,当然这也得益于这个剧本很小。另外,虽然前边说,脚本要写得尽量详细以方便主笔作画,但是,往往越详细,主笔可以发挥的余地也就越小。在每个创作者都在追求个性的现在,如何平衡脚本的精准和主笔的余地间的关系也是个很微妙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多脚本和主笔创作到一半就“分手”的根源。当然自己编剧自己画没有这个问题,只是工作量翻倍再翻倍罢了。

二,分镜和草稿阶段

在分镜稿开始之前,通常还会有一个设定的阶段,需要做好主角和主要场景的设定。故事越长,设定的要求越详细,要画出主角各向视图、主要服装和装饰品,主要场景三视图,以及主要道具等,有些时候设定甚至是与脚本同步或超前。考虑到这个小例子只有4页,所以就不再单独做设定,直接在草稿里画出即可。

下边是入分镜阶段,一般的,分镜稿与草稿是分开的,二者的作用也不同。分镜稿的存在是为了把脚本里的文字用最简单和最直观的方式转变成最基本的画面,而草稿则是为正稿提供草图参考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者一定要分开,有些人喜欢直接把分镜稿的精细度提升到直接可以勾线的草稿档次,也有人在分镜稿的基础上直接不打草稿勾线。我建议最开始画漫画的时候把分镜稿和草稿分开,分镜清晰明了后再做细化,以防掉入细化到一半发现镜头有问题不得不推翻重来的境地。等熟练了以后直接把分镜稿和草稿画在一起也没什么问题,而且还可以节省时间。

通常,漫画可读性——也就是漫画能不能让人轻松的看懂——这个问题,是分镜稿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人物可以用火柴人来代替,透视也可以只画几根线交待,明暗更可以随便涂上几笔示意,但是最重要的分格、主格、画面内容、对白位置等一定要认真考虑。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同一部漫画,作者阅读时的角度和读者阅读的角度是不同的,作者由于对漫画的剧情走向非常了解,所以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很可能无法发现“交待不清”或者“阅读障碍”等问题,这要求作者,由其是新人作者在画完分镜稿后,要反复阅读,以求发现可能会引起阅读障碍的分格或镜头,然后修改掉。

具体到我们的例子,首先以脚本为基础,快速的把脚本的内容“推”到纸上,这个阶段要求的是,脚本上有什么就画什么,先画出来,然后再考虑合理性。绘制思路是,先主格后分格,先对白后构图——后半句很重要,一定要在分镜稿阶段把对白框(对话泡)做为构图和画面元素画在分镜稿里,切不可先画图再放对白,以规避可能会有构图失衡阅读障碍等问题。

由于例子本身很短小并且也没有动作场面,所以选择采取无破格无斜格这种相对保守的分格方式,建议刚开始尝试画分镜时,尽量不要玩得太“花”,先把标准的做好做对,再考虑华丽不晚。那么以此为基准,做出的第一版分镜稿如下(阅读顺序由右到左,P1在最右,上角有标注页号):

非常草率的简笔画风格,只求自己看懂即可,前边也说过,精度不是这一阶段的要求,这一步只是先把脚本搬到原稿纸上。而这一版的分镜稿,如果只是自己画个本子玩勉强也够用了。但由于追求速度,很多镜头的安排并不理想,格与格的关系都还有改进余地,所以下面对上述分镜稿进行修改,以求更进一步。根据以前练习的经验,一般画完分镜稿后,放一小段时间,比如一夜,再看就会发现前一天没有发现的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在分镜稿阶段可以多花些时间,把画面安排好,这样进行到草稿时便可以省下很多心力。下面开始第一页,我会尽量把原稿差在哪里以及修改的思路都写清楚。

插一句,可能会有人觉得“画格子”完全没头绪,这里给出一个起稿的时候的基本思路:先采用四段分法在水平方向上把原稿分成等高的四个格子(其余页也如此处理),然后通过对格框的裁剪和增加来区分主格和其他的格子,这算是比较基本也比较保守的处理方法,一开始上手的时候可以采用,时间长熟悉了以后可以不用遵循这个规则。示意如图:

第一页的主要内容是交待夜晚和故事发生的空间,除去最后两格几乎没有动作,在处理这种说明性镜头的时候可以考虑参考影视剧的镜头处理方式,即单一镜头推拉来交待内容,但是切不可照搬,因为影视镜头是动态的而漫画分格是静止的,这要求在使用描述型的镜头语言时,需要在格与格之间设置适当的道具来充当连接物,以暗示镜头位置和空间关系。在P1中,比较连贯的镜头逻辑是室外——室内——人——手,很明显,格3并非必要,所以在修正后的稿子中去掉。同时,设置后半夜的街景做为镜头变化时的连接道具,之所以不直接用夜空背景并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只是为了使画面丰富些,月亮之类的都可以拿来用。此外,格4做为主格略小,在去掉格3后,考虑把格4适当拉大,以突出主角,而一般漫画里主角第一次出场时的正面镜头,碍于页数,在这里用正侧的镜头来代替——这并非一个理想方式,只能算是权宜之计。格5和格6分别做为动作的连接格和悬念格,暂时不考虑修改,只是调整一下位置。最后,尽量在安排构图的时候,把主要道具、人物面部等画面的重要部分设置在格内的黄金分割点上——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最好”而非“必须”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保证能把每页中内容画清楚的基础上,尽量让构图符合一般美术意义上的美感。

那么由上文的思路,做出的分镜稿更改如下:

P2的修改稍多些,首先要把格2这个表示停顿用于暗示心理活动的格子移到看完日历后,以符合看到相关物——引起想念这个逻辑。由于格3的抬头动作可以为视线的引导动作(常见的如伸出的手指及眼神的方向),所以把格1与格2放在右侧纵排,同时将格4放在左侧,以达到“主角抬头,下一格正好在高于主角的方向和需要交待的内容正好在视线的落点上”这种很流畅的效果。在浦泽植树先生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技巧的应用。

在日历的处理上,在保持前一格的视线角度的情况下,使用推镜头的方式对日期进行特写,同时强调日历上手绘的出发和归来的日期。由于只对日历进行特写,所以这里可以遵循黄金分割点的构图处理方式。最后,还要记得要把格1中的水杯做为连接P1与P2的关键道具来强调。

那么,P2的修正如下:

下面开始修改P3。

P3的内容可以分成两组,一是放下水杯到保存电脑里的文件暗示关机,在这里,原稿格2的鼠标直接切换到屏幕有些跳脱,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因为鼠标的小箭头在屏幕上不明显,所以需要在P2里画出屏幕的一个角来暗示下一格切到了屏幕上,同时把格2放大一点。另一组是起身离开房间。这里伸懒腰的动作主要是为了衔接之前的近景与最后一格的中景镜头,此外为了更好的表现表情需要换一个接近正面的角度。当然在这里放一个旋转椅子的转身动作也可以,就看个人喜好了。

由上,P3的修改如下:

P4在调整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下空间关系,由于在P1中设定窗子在主角的右边,而P3最后一格主角是往窗子方向离开的,再加上一般普通的户型里的书房不会把窗子与门放在同侧,所以比较合理的安排是让门与书桌在同侧(同时用最后一格暗示写字台左侧也有窗子以便进入月光)。以上这些设定的想法在稍长一点的漫画里至少需要画一个室内的平面图来做为设定图,由于例子的篇幅不长,所以就不画图了。但是做为交待,要在画面中体现出来——不要因为是短篇,就忽略了这种小地方,前边也说过,越短的篇幅,越要经得起推敲,尽量要避免违和感。

此外,最后一页的镜头逻辑是,关灯的主角——桌子——桌前特写,由于桌子与门在同侧,所以理论上可以使用一个镜头机位实现,这里依然可以像P1一样,学习电影的运镜手法。同时为了模拟镜头水平方向的运动,把P4格子的逻辑调整为横格为主的模式。

那么修正后的P4如下:

下边把修正好的4页分镜稿连在一起看一下。阅读顺序依然是从右到左。

虽然可能依然不是最优,但比起第一版来说可读性已经好了许多。

在这里,并非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刻意画出了两组分镜稿,而是因为以我现在的水平,在没有第一版的情况下,很难直接画出第二版。这可能也是“挑毛病更容易”的一种体现,总要先画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然后再改动,往往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那么分镜稿的部分到此为止。

接下来是草稿的部分。草稿是对分镜稿的再修正和细化,事实上一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上文中画出的第二版分镜稿往往是和草稿一起完成的,基本上是边想边画边细化的过程。前文说过,草稿是为正稿勾线提供参考用的,这对草稿的精度提出了某种程度上的要求,一般来说,在草稿中,必须要画清楚的,包括人物(表情衣物动态也算在内),主要道具的位置和轮廓(比如例子中的那个水杯),场景的轮廓线和主要透视线等。前两个应该比较好理解,第三个可能很多时候会被忽略掉,这里多强调一下,在画草稿的时候,场景的轮廓线和主要透视线一定要标注好,可能的话还要予以强调,然后在草稿完成后也要反复查看透视有没有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这一方面是因为透视是个非常容易画错的点(比如人悬浮在空中,大小距离不对等常见错误),另一方面,透视的错误也是读者们——哪怕没有学过美术——能非常轻易的一眼就发现画面别扭的地方。画得不好看可以让画风背锅,但透视画错了基本上就是纯粹的错误。事实上,能在草稿阶段发现透视错误并更改算是运气不错,如果是在勾线完毕后才发现透视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那才真是让人想死的心都有,所以一定要多多检查以防出现问题。

在分镜稿确定下来后,草稿需要注意的地方基本就这么多,那么根据分镜稿细化后的草稿如下:

P4里有三个小改动,格2原来为写字台的正面镜头,改为上方俯视角度,是因为下方格子均为正视角度,这么画是为了让镜头角度丰富一些。原格3分成左右两个小格,一方面是模拟镜头水平移动,另一方面是在最后一格对相框特写前在格4里缩小视觉范围,衔接会更好些。最后一格把相框由偏左移到偏右并没有什么能理论化的理由,只是感觉这样在看完相框后往左会有一个短暂的空白,给画面和故事留了一些余地——但这其实也就是个人的感觉,也许放在左侧会更好(事实上也更常见),但我还是建议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对自己的这种“感觉”要更多的保留而不是按一般的处理方式来画。

另外,在P1和P3两格里,分别给闹钟安排了两个镜头,在这里把时间的数字从凌晨3点跨到4点,并且可以利用具体的分钟来暗示P2里的发呆的时间,做出“安静的想了很久”这样的感觉(当然如果页数足够多还有别的处理方法,这里就不赘述)。这应该算是个取巧的办法——很多教程书上写,要让漫画耐看——也就是在读者很容易忽视的地方安排那种不仔细看就会忽略掉的关键信息,草稿中的这种处理方法就可以当成此种理论的一个粗浅的例子。最近同人圈里很火爆的日本作者比村奇石很擅长此道,题主可以看一下他的作品作为参考。

三、画面处理和正稿

到这里,一般意义上的“漫画创作”其实就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基本上是不需要过脑子的体力活——勾线和画面处理,都是些最基本的黑白关系和精细度方面的内容,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强调的。那么,由上边的草稿勾线成正稿如下(为方便阅读就上下排版了,阅读顺序依然是从右向左):

The end

勾线上网点后……大概就是这样。画面里还有一些BUG存在,比如桌面物品摆放的相对位置不太精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最开始把平面图设定好来规避,因为一开始时候偷懒结果到最后出错,放在这里当个反例,就不修正了。再比如人物也有些问题,但水平有限,也没法画得更好,好在说明问题估计已经足够,所以也就不再修改了。

最后

从整个文章的篇幅可以看到,前边的草稿和分镜分部占比重是最多的,而后边上线和画面处理只有几句话,这并不是因为写到后边变得懒惰,因为漫画其实最重要的创作过程,是在脚本分镜和草稿阶段。至于后期画面处理太过因人而异,各人也有各自的方式和喜欢的风格,所以就不多强调,看个人喜好。

题主想要创作3到5页的短篇,大概过程按上文所说一步步照搬,参照文中加粗需要注意的地方,应该不是很难完成。答案很长,虽然我也很想用几句话说清,但漫画创作这事还略麻烦,所以就写了很多,也不好做出适当的总结,所以将就着看看就好,或者参考别人的回答,择其善者而从即可。

此外,4页左右的篇幅,对漫画来说,除去四格这种特定的形式,实在是过短,没法做出许多安排,所以题主若只为练习,我个人建议至少8页起,用短篇来练习构图和基本思路,用稍长的来练习镜头的丰富度和人物塑造,这样会更好些。

算算时间,从买板子到现在正好两年,所以也算是个个人的学习总结吧,放在这里,当个不太好的例子一起探讨,以求共同提高吧。

那么就说这么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沈翔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看待《守望者》中罗夏这个角色?
《进击的巨人》原作漫画是为什么成为明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