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学生如何制作作品集?

欢迎私信咨询,建筑学与作品集出国留学问题

在美国Top20的建筑学院审过2年作品集。圣诞假期结束返校,大概1月份吧,每天会看100+本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申请作品集。其中有不到一半是中国申请人的作品集,剩下的一半是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申请人的。这方面也算是博闻多识了,来谈谈核心思想:

建筑学和作品集学是深度关联的两个专业(拆开对待)

既然题主提到“高大上”了。那么做作品集的时候,建筑系学生需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无论你课题做得多么好,建筑设计的多么酷炫,直接放到作品集里都是不行的。建筑设计课程(特别是国内本科教育)成果,是结果导向性的;比如,任务书最终成果是总平面图、鸟瞰图、人视图若干、平立剖和分析图若干。如果直接把这些图往作品集里排版,成果只能展示你的审美、空间塑造能力和绘图技巧。但是,申请欧美名校和顶尖事务所的作品集是需要概念想法Thesis, Concept和设计研究Research这种具有过程和故事线Story line的表述结构,也就是那种“高大上”气质。作品集学就是去升华和梳理建筑设计概念的,顺便把图画漂亮、把排版排整齐(江湖技)。

概念哪儿来?

有的人说,这些想法和概念在作品集上是表达不出来的。那我觉得,表达不出来就等于不存在。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具备顶尖机构offer竞争力的。反之,好的作品应该完全围绕概念和设计理念去组织安排,所有的图都是概念和研究的载体

如何表达,以顶尖牛校哈佛GSD的课题举例:

M1 经典课题:隐藏的空间 Hidden room,探讨如何用多个空间去隐藏一个空间:

001 / Hidden Room — 陳萬霖

两个案例非常清晰,描述的是通过错视,在人行空间与视觉角度,以空间的分隔与透视来隐藏那个需要被隐藏的空间。

课题的概念定位和理论研究支持,在起跑线上就把不同的作品质量拉得非常开。加上自信清晰的排版和一针见血的设计说明,很容易就从堆平立剖图和无用分析图的作品里跳出来。看作品集的审核人看到了清晰的概念和梳理过的分析图,也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毫无阅读压力。如果能让人觉得这个设计非常有灵气,很有意思,继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拿到offer的概率是会大幅上升的!

大刀阔斧减图纸,你是作品集的导演

拍摄一部2小时左右电影,一般会拍摄超过500小时的镜头素材,多的情况下拍摄800小时。如果给一个导演3小时的镜头素材,他是肯定剪辑不出来什么好片子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品(集)也是一个道理,建筑需要设计,作品集更需要设计。你在做这本作品集之处就把已有的设计作品都拿出来排一下,看看每个项目的闪光点是什么。这些设计放到一起,能否展现出来你的感兴趣方向?

https://issuu.com/izgiuygur/docs/izgi_uygur_portfolio

通过对迈阿密地区的水质与水塔储存状况研究为基础,设计新的water tower prototype与工管空间的关系,将体验休闲和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

这种研究+设计的项目是有大量的图纸与研究成果的,但是作者用浓缩的6个对页。把核心的矛盾与设计概念抛了出来,戛然而止。

https://issuu.com/naomijng/docs/naomi_ng_crafted_pages

如果大量看到被最顶尖学院录取的学生作品集,不难发现这种精简排版和多信息单张大图的共性。国内很多的人,包括教别人做作品集的老师都认为多多益善,显得特别认真的好学生,每页面上会堆出大量分析图和效果图。这其实是非常不自信的表现,而且给阅读者很大的阅读压力。

作品集不是单一媒介,除了纸质、电子版还有视频动画和音频

获取越多的关注时间,成功的概率越高。当你把作品集材料提交给顶级机构和学校的时候,你是几千个候选人中的一枚。以我的审作品集经验,海选一本作品集的时间是3-5分钟(180-300秒),平均每一个对页的浏览时间是6-10秒。除了牛逼的概念和流畅自信的排版,你可能还需要提交一些辅助材料。

从17fall到19fall这三年,我带过的学生都要求做设计课题的短视频和动画。本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我认为有视频动画和音频材料的候选人拿到offer的概率更大一些。

Tang同学offer: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大,UCLA,Rice…..

其中一个项目是用音频传感器指引灯光,在黑暗空间中与人声的交互,算是跨专业的课题。

几乎每一位做了Animation的候选人,都拿到了比他们预期要好的offer:

我认为一方面是审核官认为他们除了做好作品集,花了更多的经历在这个设计项目上,所以也给予了更多的时间去审核。另一方面,这些不到1分钟的动画可以表达的设计比纸质作品集多一个维度(时间),这是媒介上的优势。但是从心理上,观众都是懒惰的,如果能通过视频获取信息,何乐而不为呢?

作品集定主题,请不要叫它Portfolio

如果你走进图书馆,所有书的名字都印在封皮上叫“书”,是不是很傻的一件事?

这么傻的一件事就发生在我审作品集的每一天,跨越了国籍、种族和语言。不管是中国申请者还是韩国、印度、美国申请者,他们的Portfolio都叫Portfolio。难道自己的作品集就不需要与别人的不同吗?

我的建议是,如果做作品集,可以在完整的叙事和项目结构出来之后,给自己的作品集定一个主题,结合一下作品集里的项目,让审查作品集的人第一眼看到封面就能提起兴趣,猜想里面的内容。

比如UNStudio的作品集叫MOVE:

BIG建筑事务所的作品集叫YES IS MORE:

你的作品集也应该反映一种态度,一个兴趣点,一个研究方向或者一个论点。这在第一印象上就击败了90%以上的候选人,因为他们都戴着同样的面具,叫Portfolio……

抄袭和大量模仿是因为你看得不够多

每次网上爆出来某某学生抄袭其他人的作品(集)拿到了offer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被告人”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但是有多少没有把作品(集)发出来的人,抄袭或者大量模仿了别人,不得而知。这件事情在欧美院校看是有两面性的,首先是非常反感,坚决抵制模仿和剽窃他们设计,不予以录取。但有有一些同情,那些没有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看到好的设计和图纸,忍不住就被带偏了。能模仿大师的作品,还是有追求的。比如2012年王澍拿了普利兹克奖,2013年好多的作品集就有了王澍风格,甚至还有直接照搬国美象山校区轴测图风格的……

还有一个叫王子耕的同志,发布作品集之后,被花式模仿。包括我自己6年前的作品集,基本上每年也会审到有相似的。

一般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和老师的水平都不行,见识太少,盯着一套图沓下来,因为他们稍微变换一下就不知道怎么画了。这种情况在学设计的初期是非常常见的,就像小婴儿刚出生学走路、学说话一样,一切的学习都是基于模仿。但是设计做到了第4/5年,还有本该有经验有能力的人辅导,发生这种事情是无法原谅的。我建议制作作品集的同学开阔眼见,多看多学,模仿是训练,但设计是创作,是要求原创的!

做作品集的时候把别人的作品关上,不要去看,自己发挥。如果要模仿graphic,多开一些无关项目的单页图纸,去学习一下配色、材质贴图和线性即可。比如Pinterest就是个很好的媒介,一次只pin一张图纸:

开拓视野的工具箱:

说到多学多看提高审美,避免抄袭的话题。就难以避免“great wall”造成的信息资源不对等。其实有非常多的好平台都被禁止了,导致了好的资源和信息无法被获取。我个人有一个小爱好,就是浏览订阅(听起来挺呆的),平均每天看100条行业相关的咨询。这个好习惯是来自于一个叫James Leng(自行搜索)的大神,他传递下来的。我现在用的订阅器是feedly,因为googler reader多年前就倒闭了…

我收藏了一些网站和微博,每天刷一刷,refresh一下思维,享受一下建筑艺术和设计带来的优越感受。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powerful的工具箱,概念库。马岩松当年就和我说过这么句话:方案做成这样,是你看得还不够多。拿来引以为戒!

软件就能划分作品集的三六九等

抛开设计不谈!抛开设计不谈!抛开设计不谈!只说软件应用

制作电子版作品集的软件可以划分优劣,比如你用PS画分析图、后期渲染图、排版,那你组织作品集的方式一定很糟糕。

Adobe系列,每个软件只擅长做一件事,这些软件是这么设计的,也该这么使用。

分析图用AI做线性和填色。效果图后期用PS调色屏贴。排版用ID组织结构。

调整摄影作品用LR调色。剪辑视频用PR。动画特效用AE。建模参数化用Rhino。

如果你说用SU+CAD+PS能做出一本神级作品集,我是相信的。但是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很大,效率和收益很低。用正确的软件做正确的事情,就有更多的精力优化作品集。

欢迎来LIVE听听作品集和留学干货:

留学 作品集辅导机构如何选择?建筑规划景观 留学准备意见建筑专业申请优质的工作&实习Tips

看完点赞,offer多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乐贤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在建筑师的眼中,什么是好的医院建筑?
什么样的建筑效果图是带有感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