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岁的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法夸尔去世,他以文革研究著称于世

2 月 10 日,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文革研究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中文名为马若德)逝世,享年 89 岁。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官网确认了这一消息,称麦克法夸尔一家将会举行一个私人告别仪式,之后还会有公开纪念仪式。届时,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也会参与,以向这位伟大的学者和人物致敬。

麦克法夸尔是海外中国研究的权威,主要研究兴趣为邓小平改革和从建国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包括百花运动、中美苏三边关系以及毛泽东政治思想。其中,他最为人熟知的著作是文革前史《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本)、文革通史《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与瑞典学者 Michael Schoenhals 合著),以及和汉学家费正清共同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本)的英文版共 1700 页,探究了 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情况与政治环境,以此探索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这套书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研究中国文革背景的奠基之作,获得过 1999 年“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列文森奖是美国最高的中国研究书籍奖。中国大陆的出版社也曾出版过这套书的前两卷,其中求实出版社的版本“首印发行量共 11 万册,盗版则难以计数”。但是,麦克法夸尔没有得到一分稿酬,出版社只是寄了一封信给他,通知他中国大陆已经翻译了他的书,但他完全不计较,只希望更多中国人了解文革。

在他看来,文革并非一场纯粹的权力斗争。如果文革仅仅是一场权力斗争,毛泽东早在 1967 年 2 月就会结束文革,因为那时刘少奇已经倒台。所以,文革基本上的起源是毛泽东坚持主导中国革命方向的领袖地位,更为重要的,他致力于使中国取代背叛革命的苏联成为红色革命的中心。

更具体来说,“

首先是中共与苏共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认为,当时苏共已经渐渐脱离了共产主义的路线;其次,由于人民公社、大跃进导致了大饥荒,毛泽东也希望发展经济,但是周恩来、刘少奇发展经济的道路,在他看来也是对社会主义的偏离;再次,苏联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令毛泽东开始担心在其死后会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最后,麦克法夸尔认为毛泽东特别不喜欢现存体制,在毛看来, 1949 年以后的国家机器已经成了压迫人民的东西,而‘文革’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压在人民头上的官僚机器打碎。”他 2015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提到

麦克法夸尔,1996年,来自: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

麦克法夸尔出生于 1930 年巴基斯坦的拉合尔,父亲为英国外交官亚历山大·麦克法夸尔爵士,属于贵族阶层。他的妻子艾米丽·麦克法夸尔(Emily MacFarquhar)是前《经济学人》的东亚编缉,女儿拉里莎·麦克法夸尔(Larissa MacFarquhar)是《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主要关注学者、作家与公共知识分子,著有《陌生人溺水》。

1950 年,20 岁的他在埃及和约旦的英国皇家坦克团服完兵役后,去了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念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53)、远东区域研究硕士(1955)和政治学博士学位(1981)。

和许多终身待在学院的学者不同,麦克法夸尔的经历非常丰富。他不仅当过兵,硕士毕业后,还做了一段时间新闻记者,曾任职于英国《每日电讯报》《周日电讯报》,报道中国新闻,后又去 BBC 做了电视节目记者和主持人。虽然出身贵族,但他年轻时受到当时追求社会平等潮流的影响,加入过左翼的工党,成为国会下院议员。他一度供职于英国外交部,是国务大臣大卫·恩纳尔斯(David Ennals)的国会私人秘书,曾于 1970 年代初首次访华……因此,媒体界和政界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不小影响,为其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素材,也帮助他认识和理解中国和政治。

麦克法夸尔在 1980 年代回到学界之后,最终在哈佛大学扎下了脚跟,成为 Leroy B. Williams 荣誉讲座教授(这一教职此前由汉学家史华慈担任),做过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身)主任和政府系主任。

除了学术研究著作和论文,麦克法夸尔在学术上的贡献还有着组织者和传播者的身份。他曾是著名学术杂志《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的创始编辑和主编,也是第一位在全世界主要研究性大学开设“中国文化大革命”专门课程的学者。 20 多年来,哈佛大学每年这门课程的选课人数都在几百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评价道:“西方对文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哈佛大学讲座教授麦克法夸尔的辛苦工作。”

所以,麦克法夸尔也受到很多人的敬重。比如他的学生欧阳斌曾回忆,“先生(指麦克法夸尔)曾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高层会议的议事程序顾问。曾在哈佛任教的李欧梵在其书中写到‘开会时遇到程序上的难题,校长都会和他耳语,向他请教,全是绅士派头’。”

“先生是史学大家,而自己也是历史的一部分。1961 年,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访华之前,特别向先生请教关于中国的问题。先生建议蒙哥马利问问毛泽东接班人的问题,并猜毛泽东肯定会答是刘少奇。所以他还特别建议蒙哥马利接着问刘之后是谁。是年 9 月 24 日,毛泽东便借着蒙哥马利的这个提问, 第一次向外界明确表示,自己的接班人是刘少奇,而‘刘少奇之后的事我不管’。” 

“虽然年逾八旬,先生的记忆力还是很惊人。我作毕业论文时常常和他谈及某段史料,他往往转向办公室那满墙的书山,准确指出某本书的某个篇章会有提及。”

简体版《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前两卷,来自:discuss

在 1970 年代初访华之后,麦克法夸尔多次来过中国,做讲座、参加学术会议、接受媒体访问,等等。

在这些采访中,他经常提及“没有文革,就没有改革”这一观点。这句话也很好理解,因为文革是一场浩劫,带来太多动乱,国家几近崩溃,中国领导人只有选择改革才能矫正过来。另外,他也多次提到对今天中国的观察,比如他曾对《经济观察报》说:“我想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境,也就是邓小平在 1990 年代初面对的一个困境,即一方面要继续发展经济,一方面要建立一个信息自由流畅的社会。”

2016 年是文革 50 周年,86 岁的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还谈到了更多对文革的记忆与反思。

“在中国当下没有太多人谈论文革。比起 50 年前发生的事情,人们有更紧迫的事情需要思考,例如如何找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如何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他们忙着吸收改革开放为社会带来的影响,没时间追忆文革。我知道四川有一家文革博物馆,上海有一处文革宣传画展览。或许人们没有完全遗忘文革,但文革也绝不是他们脑海中的头等大事。”

题图为麦克法夸尔,来自:维基百科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