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同仁堂蜂蜜”事件?聊聊经销商与代工厂的相爱相杀

12月15日,突然被“同仁堂涉嫌回收过期蜂蜜”的新闻刷了屏。基于目前的信息,“回收过期蜂蜜”操作属实,而回收之后的用途则扑朔迷离。事实真相到底如何,或许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这里,基于应确认的信息对此事进行评析。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来自pixabay

“回收过期蜂蜜”流程上没有问题,实际情况有待调查

根据媒体报道,同仁堂会有大量退回的蜂蜜,一般是过期或者临近过期产品。同仁堂委托其代工厂“金蜂食品”进行处理,并规定了处理方式“只可用于养殖基地喂养蜜蜂”。在流程上,这样的处理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新闻报道中称“过期蜂蜜装入大桶后,实际被送入工厂的原料库”,厂家宣称“这些回收蜜是给蜂农喂蜜蜂用的”,而同仁堂的声明则称“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也就是说,按照厂家和同仁堂的说法,过期蜂蜜没有进入“生产用原料库”,而新闻报道则称进入了“原料库”。

那么,问题就在于:1、厂家是否存在“非生产用原料库”?2、如果新闻报道所说的“原料库”跟同仁堂所说的“生产用原料库”是一回事,那么新闻报道和同仁堂的声明就互相矛盾,到底谁的信息是可靠的?

基于目前的信息,这两个问题没有答案。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又决定了厂家对于回收蜂蜜的处理是否违规。

如果厂家存在问题,那么同仁堂是受害者还是同谋?

在现代食品行业中,经销商和生产者分离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在这个案例中,同仁堂就是经销商,而“金蜂食品”是代工厂,二者并没有隶属关系。同仁堂委托金蜂食品按照自己的要求生产产品,金蜂食品获得加工费用。对于同仁堂来说,品牌价值和营销渠道是最有商业价值的部分,把生产交给代工厂,能使自己轻装上阵,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部分。而对于金蜂食品来说,做好生产赚取加工费用,避免了市场推广所需要的巨大投入。这样的组合有利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双方都有利。

然而,这种模式对于委托商存在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双方会有完善的协议,对产品标准和生产流程等各方面做出约定,委托商也会派人监督代工厂的生产和运行。理论上代工厂生产的产品应该完全符合委托商的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许多地方是依靠二者之间的信任和出事之后的追责来维系——这也就存在“背着对方捣鬼”的可能。比如这个案例中,双方约定回收的蜂蜜只能用于喂养蜂蜜,但如果金蜂食品真要偷偷加回生产原料中,同仁堂想要防范的难度也还是相当大的。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来自pixabay

如果同仁堂不知情,是金蜂食品偷偷把回收蜂蜜加到生产原料中,那么同仁堂其实是金蜂食品违反代工合同的受害者。按照食品行业代工合同的常规,同仁堂可以起诉金蜂食品,索赔所遭受的所有损失(包括名誉损失)。如果同仁堂本身知情,就是双方在如何使用回收蜂蜜上存在默契,那么同仁堂就是同谋了。

为什么蜂蜜会有“过期”问题

面对这一事件,许多人困惑蜂蜜为什么会“过期”。因为蜂蜜含糖量很高、含水量很低,而且还含有一些过氧化氢等抗菌成分,理论上“自带”防腐能力。

不过这只是理想情况。自然界很神奇,在这种细菌不能生存的环境下,还有“天赋异禀”的嗜渗酵母能够在其中生存。如果蜂蜜中正好存在这种酵母,那么就可能缓慢发酵而导致蜂蜜发生变化。

对于预包装食品,除了“怎么都不会变质”的几种食品(比如盐、固体糖、味精、较高度数的酒和醋),其他食品都需要标注保质期。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来自pixabay

实际上,保质期是厂家对于消费者的承诺,并没有“某类食品保质期是多长”的统一规定。同一样产品,技术水平高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而技术不是那么好的厂家,标了更长的保质期可能出现“没有过期但变坏了”的产品,对于厂家反而是不利的。国家标准并不规定厂家只能标多长的保质期,只要厂家能保证产品在那个期限内不变坏,理论上标多久都可以。但如果产品坏掉了,在保质期外厂家没有责任,而如果在保质期内厂家就需要负责赔偿了。

金蜂食品“更改日期”,是极为严重的违规

基于目前的信息,金蜂食品是否把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用于生产,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更改生产标签的问题,应该是存在的。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风险并不大。但对于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的“过程”跟产品的“检测结果”一样重要。明知故犯地违反操作规范,在食品生产中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行为。

新闻报道指出“市场监管局发现该企业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那么就应该受到重罚。如果真如报道所说“已经发现企业多起类似的操作”,那么就属于“惯犯”——如此轻率地对待生产标准的企业,也就不值得信任。

关于蜂蜜的两点提醒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来自pixabay

前面的讨论集中在蜂蜜是否合格、厂家是否违规。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以下两点关于蜂蜜的常识或许更有价值:

第一、 蜂蜜更大的问题不是“过期”,而是造假。如前面所说,蜂蜜本身自带防腐功能,如果经过检测或者加工确认不存在嗜渗酵母,那么也就可以实现很长的保质期。过了产品包装上的“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坏了,“临近保质期”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蜂蜜是世界上造假最严重的两种食品之一——鉴别真假蜂蜜的方法在进步,而造假的技术也在进步,二者是永不停息的猫鼠游戏。

第二、 蜂蜜实质上是一种“有风味的糖”。除了糖和水以外,蜂蜜中的酶、过氧化氢、麦卢卡活性因子等等,都支撑不起传说中的“功效”。虽然蜂蜜行业研究了这么多年,迄今为止能够被证实的也只有“外用有一定的抗菌功效”。而食用蜂蜜的功效,基本上只是建立在“信则灵”的基础上。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首发于“全民较真”,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