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样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把建筑设计方案表现出来?

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还不够好,如果问题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把建筑设计方案表现出来”就好了。当我们把眼光锁定在效果图角度的时候,你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模型里改改视角,改改透视,那所能呈现和突出的无非还是方案的结果,很难说从创新的角度震撼别人,毕竟项目能有下图这么好的场地的还是凤毛麟角。

如果我们只谈角度,那你会发现方案呈现的方式变得非常多,与你如何切入并形成方案也有脱不开的关系。这些表达方式虽然做到极致很难有高低比较,但是却有难易之分。(这里的难易指的是构思而非模型量)那下面我们来罗列一下:

1.剖切

难易程度:☆ —☆☆☆ 简单

通常我们想到剖面的时候很容易把它和枯燥的梁板柱联系在一起。脑补的都是下图这样的黑白图像。

然而剖面不应仅仅是这种数据的直白呈现。拿我下面的方案举例,如果我只是把整个场地找个45度角渲染导出,扔几个小人和树,那别说得奖了,甚至比不过大部分学生作业。而如果我去画黑白的二维剖面图,得到的恐怕还不如透视来得直观。

结果是我结合了我的方案设计初衷,选取了剖透视的角度。不仅增加了室内空间让方案生动活泼了起来,同时也没有失去建筑的外观呈现,对称的建筑布局更是让观者可以脑补被切掉的部分,所以不会觉得突兀和奇怪。

这就是剖切的力量。我们不应把脑海中效果图的画面定性为渲染得到的建筑外立面的表达,而更应是设计内容的表达。上面我自己的方案还只是简单地一刀切。在复杂建筑的设计中,多重剖切也是表达的一种形式:

上面两张图通过对建筑细节的深度刻画,呈现了一种拥挤而繁荣的景象,甚至不用颜色去点缀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里对建筑的切割方式也不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图面设计去引导观者只关注到作者想表现的空间,这也是该图的高明之处。

所以剖切运用在方案表达中完全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效果。我之所以把它归于简单是因为它的构图层面依然停留在角度选取上。

2.枚举

难易程度:☆—☆☆☆☆ 中等

枚举是一个数学和计算机术语,就是一个有穷序列的所有数的集合。

它可以是一个变量的各种取值,比如我们一个参数化的表皮的多种形式:

也可以是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这样的简单罗列。比如对一个分散式的建筑或景观中各单体的集合呈现:

或者是更偏向效果呈现的多角度列举:

然而这种图对建筑表现有何影响呢?直观来说,它可以作为你的选择和任务量的呈现和解释,也可以作为一个检索,来帮助观者快速定位所寻找的单体。

就这么简单么?当然不是。讲到枚举我们肯定要提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推崇艺术的商业化,平民化。就像上图他的一系列金宝汤作品,他坚持用最普通的制作方式,最广为人知的元素,创造有关消费社会中符号化产品的艺术。在当时很多人批评他对消费主义的谄媚,他却坚持艺术应该与金钱挂钩。然而在今天看来他作品对机械复制的崇尚恰恰成了一种对高度工业化的讽刺。就好比当朋友来我家说“你这个这个这个都是在宜家买的吧,我见过”的恭维反而像是消费社会下生活品味同质化符号化的完美阐释。而这种拥抱和讽刺的两极态度正印证了个性化和符号化的辩证可转化的关系。

再说个例子帮助理解。之前公司的实习生们要一起做一个关于汇报介绍每个人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做海报的时候我因为没事就也跟着瞎出主意。当时他们想用每个人对应一种酒代表自己。而我出的主意是用公司统一的咖啡杯制式代表他们的身份,但是用杯子投影出来的不同倒影代表每个人的个性。

所以回到建筑方案中,我们完全可以赋予一些重复复制的元素不同的个性属性。

比如屈米:

比如每个相同制式房间内的不同生活场景:

甚至是立面的设计:

还有一组来自subotzky studio关于窗,门,电视的场景记录很有意思,就放一张上来:

还有很多脑海中的想法,我没找到合适的图表达,留给大家自己思考。枚举的难易我给了1-4星,也就是如果你能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用好了可以达到惊艳的效果,用不好就只是某种云里雾里的阵列,让人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3.主次

难易程度:☆☆—☆☆☆☆ 中等

表达方案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什么都想展现,结果图面太平均让人看不到重点,甚至还不如别人某个设计亮点特别突出达到的效果。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效果图的制作,别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是这个道理。减法永远难于加法,凭空给你打200万再来两个小姐姐(小哥哥)谁都乐开花,但是要是世界末日你只能带一个最爱的人上船那任谁都无法选择。效果图也一样,这里加加人,那里加加树,再加加模型细节都容易。但是在图上让你删到只剩设计核心时很多人都平衡不好效果和内容。

下面的室内效果简单到了极致,但是又让你看到了该关注的所有东西。这种图学过基础绘图的没有人做不出来,但仔细看你会发现他切割的墙体并没有填充色,也没有用大色块表示地面,甚至窗户玻璃,厨房设施也没上色。为什么?因为不是这里该关注的。旁枝末节的细节越多越会分散注意力。这张图并不是什么炫酷的震撼的图纸,但却实实在在是平衡了效果和内容的典范,值得学习。

类似的还有下图这种,室内清晰而简洁,同时也表达了船与建筑的交通关系,人的活动也很好地表现了空间的使用特性。立面被提到了二层表示,周边重复的结构就用大弧线直接带过。

下图也是,我们传统思维中的剖面都是有头有脚有建筑语言的。而这里干脆只是室内空间的呈现。新奇却不突兀,反而让人的关注点集中在了要表现的内容上。

分清主次敢于删除算是一个升级版的表达方式。至少我经常会被自己的风格或者已经做的内容限死,虽然敢留白但是就是不舍得删自己建出来的模型。然而less is more,四两拨千斤才是大成之道。

4.故事性

难易程度:☆☆☆—☆☆☆☆ 中等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的图会有生活气息,而他却做不出来(MD因为我土,接地气行了吧)。但我的理解是建筑永远是为使用者设计的,所以决定观看者能不能去理解你的图和设计就看他们能不能将自己代入图中。如果他们能把自己成功置换到你效果图中的某个小人身上,然后被小人在做的动作,看的方向,当时的情绪所影响或者感动,那你就成功了。所以如果在设计中你就考虑了建筑的空间对人的影响,建筑的使用方式,观感,那我相信你只要在图纸中去传递同样的信息就不会差。但是很多人正因为国内在设计时根本不考虑这些,所以才造成很多国内效果图千篇一律,有效果但没感情。

比如MIR为OK做的效果图,敢信这不是照片?

又或者他们为Snohetta做的the Mirror, 故事性跃然纸上。

如何营造故事性?多观察。菜场什么样,博物馆什么样,街头什么样?中国什么样,外国什么样?效果图做得没有感情的大多建筑学还停留在课本上,对生活的观察太少。当你对生活有了足够观察,你就会记得人行道上怎么走人,三两成群的人如何交谈,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距离等等。这些小细节构成了你的图是否真实。

徒弟之前做的人脱鞋跳入水里的景象。我当时就说他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用说材质感,人走路脚印的间距朝向形态,脱了的鞋一般几种放的形式都决定了这张图的真实性如何。别看这些细节好像微不足道,但它其实是决定你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关键。这种设计师的设计经常给人带来舒适体验的惊喜和愉悦,而不是让人走得一步娘炮,两步扯蛋。

故事性是最终决定你的图面是否有代入性的核心。甚至刚才发的这张图里的没有脸谱的人都能让我很好地去代入空间。难在需要观察和积累。以及设计中就应考虑如何去营造,否则你不管怎么努力,图纸也没有呼之欲出的张力和感染力。

5.隐喻

难易程度:☆☆☆☆—☆☆☆☆☆ 困难

隐喻是故事性的一个延续,要比直观呈现某个场景还要高一个层级。是指给出一个有限定的场景,却不给出固定的结局或者稳态,以此引起人们的思考,推测和遐想。

Edward Hopper的作品是这一类图的代表。比如下图,第一眼看的时候,我们大面积的视野都留给了眼前的白墙,光影,门外的海等等。然而再仔细看我们会发现墙后的空间,里面似乎布满了家具,很有生活气息。同时里侧的墙上也有阳光洒下,可以推测屋里应该有一面窗户。而这扇窗户并不是Hopper画给我们看的,而是我们通过影子猜到的,这就是这幅画的魅力,同样也是光影的魅力。这种手法就比赘述一个场景要高明地多。

同样下面的这幅画也是一样的效果。整幅画占比最大的绝对是建筑物,但是我们的视野聚焦的绝对是三扇窗户内所拼凑的景象。虽然你通过画作无法明确地知道这个女人在做什么,但是当你的视野无数次地快速在女人的屁股和整幅画作之间切换并且非常想弄清她在做什么的时候,你会恍惚间突然发觉,我这是在干嘛?我这不是正在偷窥她的隐私么?她在做什么与我何干?而这种被城市尺度挤压而每天发生的,有意无意的,近在咫尺却又与你无关的隐私偷窥,正是这幅画想表达的。

引人猜想这种手法是非常高级的,往往令人越琢磨越有趣。而它也是很难把握的,一不小心就会弄得甲方张大了嘴巴哑口无言,半天才憋出一句:“熊…熊工,这个人的头呢?”所以好的作品也得有知音啊。

Hopper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低级的艺术就是在讲述事请,比如夜晚。高级的艺术带给你的是一种夜晚的感觉。虽然前者是现实的复制,但后者在感觉上更接近现实。 ”这话怎么理解?就是你有没有过某种脑中的特别美好的回忆片段,比如小时候常常玩耍的一条小溪,长大回乡后却发现它那么小那么浅比记忆中差远了。或者心里爱的一个人,在一起却没有那种幻想的场景,更多的是生活的琐事?这就是因为我们脑中对现实的提取都是片段化的加工过的。而艺术高于现实正因为它刻画的就是这种加工过的感觉。同样我们在制图的时候也应该铭记这一点。对材质,光影的准确呈现只能说是技术,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我们前面提到的5种虽然没有一种是常规的建筑效果图,但他们却能反应—真正好的图纸是高于现实却更能表现现实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