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高原训练的面纱,到底是玄学还是确有功效?

很多运动队都有“高原训练”的传统,比如中国足球国家队有专门的海埂基地、美国田径队也在丹佛科罗拉多高原有训练营等。为什么很多运动队都青睐高原/高海拔训练,这种训练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身体首先适应高原,而后享受益处

先来看看人体在高原的反应——

初到高原,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不适感,即便海拔只有1000+米,在起初的几天/周内,很多人都会感觉到自己心率比在低海拔地区更高。因为高海拔地区气压较低,身体吸收氧气并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能力相对要低一些,血液循环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初到高原,很多人的静息心率(也就是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和训练心率(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都会高一些,与此同时身体的恢复能力也会明显下降

外界的这种改变,也会促使身体做出一些积极的应对。

比如肾脏会产生更多的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产刺激,身体因而产生更多、更大的红细胞。这样的话身体为肌肉输送氧气的能力也提高了往往在高海拔训练3周以后,身体各方面的适应性会让你拥有更好的氧合作用,慢慢接近在低海拔时你的身体状况。

待回到低海拔地区时,红细胞制造能力的提高以及身体输氧能力的提升,就会让你觉得能力更强了。这就是高原训练带给身体的一个直观好处。

只有较长时间的高原训练,才有真正价值

每个人个体不同,有些人适应高原时间更短,有些人则可能需要数周才会达到目的。不过高原训练有个前提,恰恰是很多人、甚至是专业队忽视的——

高原训练的价值,只有在长时间的高原训练/居住后才会得到。比如3-4个月。短短3-4周的时间,只是让你的身体适应而已,上述提到的红细胞更多、输氧能力更强也只是身体给出的短期反馈。

如果可以在高海拔地区停留较长一段时间,身体才会真正不断的产生更多携带氧气的红细胞,红细胞生成素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会增加。然后等回到低海拔地区进行比赛的时候,才会享受到更长久的状态提升。

基于高原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假如你上高原是为了备战某个比赛,比如马拉松或者铁人三项赛,也建议尽量留赛前3周时间返回低海拔地区。因为此时你的摄氧量会比过往更大,然后高原训练提升的携氧能力会持续一个多月,到比赛的时候还能享受这个“红利”。

高原训练的潜在压力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高原训练,有些人的身体会对高原很排斥。高原训练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尤其如此。身体为了适应高海拔往往会产生额外压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同时其它肾上激素分泌降低。因而相比低海拔地区,需要补充更多电解质和水

这种压力会随着海拔的升高一起提升。所以高原训练也会有一个最合适的海拔区间,一般在1300米-2300米之间。

另外一点比较主观的因素,因为在高海拔地区肌肉表现会降低,速度也会更慢,有时候想保持同样的速率/速度,心率就要比低海拔地区高很多,这种时候就应该警惕运动强度是否过大。毕竟高海拔也意味着更冷、更干、更晒,身体受到的考验也会比低海拔更大些。

同时切记在初到高海拔地区时,不要进行太多无氧训练

很多运动队每年都会有定期的高原训练期,除了训练之外也是一个调整状态的过程

怎样才是最佳的“高原训练”方式?

运动学界关于高原训练有个最理想的方案,就是:在高海拔居住,在低海拔训练

这里的高海拔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要低一些,不是说人人都要住青藏高原去……而是生活在1600-2400海拔的地区,然后可以较快的抵达低海拔地区训练。如今科技进步有了氧气舱这样的产物,可以模拟出高原和低海拔地区的气压,也有不少职业运动队开始使用。

勒布朗使用的就是一种高压氧舱,用来帮助身体更好的恢复

高原训练的一些Tips

在高原地区,人体的有氧能力,比如VO2Max会下降大概12-16%,不过成绩表现大概只会下降6-8%,这是因为你失去了一些有氧能力,但跑步效率其实高原是要胜过低海拔地区的;

多数耐力有氧运动,比如长跑和骑车,很多选手在高原的成绩是要比低海拔地区差的,这也是有氧能力下降的直观结果。相反,短跑之类的运动在稍高海拔地区反而会带来一些好处;

适应了2-3周的高原环境后,耐力项目成绩是会慢慢恢复甚至有所提升的。但表现依然很难达到低海拔时的水准——因而判定高原训练的结果,不是在高原时的成绩直接对比以往,而是回到低海拔地区后测试再作对比。


推荐阅读:

知乎专栏:Garmin佳明独家
知乎机构号:Garmin佳明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Garmin佳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