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沙叶新逝世,他的真诚、幽默和思虑促成了他的独特

2018 年 7 月 26 号 5 点 3 分,剧作家沙叶新去世,享年 79 岁。多位与他相近的亲友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这一消息。

沙叶新写作小说、诗歌、杂文、影视剧及戏剧剧本,也做过演员,曾在电视剧《围城》中饰演曹元朗。

按照他本人的总结,所有“作品以戏剧为主”,《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等等。而且这些作品“多有争议,得过奖,也挨过批”。

1957 年,沙叶新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写作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 1961 年毕业后,他又被保送到上海戏剧学院读研究生。

1963 年有一件事——他在《文汇报》上写过一篇名为《审美的鼻子如何伸向德彪西——和姚文元商榷》的文章。那时候,姚文元受到领导人注意,正被视为“青年文艺评论家”。沙叶青刚刚研究生毕业,正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实习。

沙叶新看了姚文元的这篇文章之后觉得不对,“他从音乐里听出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我听不出来”,便写了文章投稿,驳斥姚文元对德彪西的批判。

但之后他自己立即因此受到大量批判。可是这篇文章使得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认识了他。因此,沙叶新进入剧院做了编剧。

沙叶新《阅世趣言》封面,来自亚马逊

文革期间的经历、工作及其带给沙叶新的影响可以参考他的一篇回忆文章《参加徐景贤的遗体告别》。“文革”中沙叶新奉命写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话剧《边疆新苗》,被批有小资的“花花草草”,有大资的噱头笑料。1974 年 3 月 21 日,全市文艺院团对《边疆新苗》进行现场批判,而沙叶新的妻子在医院临产。

沙叶新在回忆文章中写:“我在‘文革’初期也挨过批、挨过斗,挂牌下跪,羞辱难当,但也没有这次对我的批判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批得我差点神经失常。”

沙叶新的大部分优秀的剧作还是待到文革之后写作、排演、发表的。但沙叶新的剧作写作也常引起争议,只是现在人们也很少熟悉这些事情了。

1978 年到 1979 年,沙叶新写作了《假如我是真的》,改编自真实事件——一位上海籍知青冒充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的儿子以将自己调回上海的故事,后被捕入狱。

这部剧作起初名叫《骗子》,后来改为《假如我是真的》。这个过程也说明了创作者的立场,沙叶新在故事的写作中同情主人公的遭遇。

由沙叶新剧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海报

这部戏当时受到观众热烈的回应,有观众兴奋地将其视为杰作。起先,《假如我是真的》也受到相关部门的鼓励,但经上海讨论至北京,几番定夺后,最后被要求修改剧本。

那样的状况下,沙叶新没有改,多年后,他为没有改动原剧本而感到庆幸。

在写《假如我是真的》之前,1979 年那一年沙叶新刚刚完成话剧剧本《陈毅市长》,在这个剧本中,陈毅爱讲笑话、不严肃,并且也没有连贯的中心情节。写出来后在剧院内部讨论,也是引起争议。

沙叶新于 1985 年担任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93 年辞职。任职剧院院长期间,他的名片上印着一行字:“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长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某某副主席——都是挂名的。”

又及他曾为自己编写小传,其中有这样的戏写:“沙叶新,曾化名少十斤。少十斤为沙叶新的右半,可见此人不左:砍去一半,也不过十斤,又足见他无足轻重,一共只有二十斤。”

他坚持讲真话,幽默、风趣,兼有思虑。这促成了他的独特。

题图为电视剧《围城》剧照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