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新规出台了,降低了一部分投资类型的门槛

在中国,商业银行一直是理财业务的主导,但在法律与监管上有很多亟待规范的地方。

今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也就是“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不得再“保本保收益”。而在上周五,银保监会根据这份资管新规,起草了新的商业银行理财细则

其中,对大众有直接影响的有两项:其一,在银行销售的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目前的 5 万元降至 1 万元;其二,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从目前的股票、银行间交易的债券,扩大到可以投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收/受益权、票据、股票质押式回购等。

国内对各种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一直都有专门规定。在今年之前,购买私募产品的门槛是 100 万元,投资者需要具有金融资产不低于 300 万元。而现在,合格投资标准提高到个人金融净资产不低于 300 万元,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 500 万元。在私募基金的投资者门槛提高了之后,根据这次的理财新规,公募基金的投资门槛降低了,从 5 万降到了 1 万。

私募、公募投资门槛的变化,除了人均收入水平变化以外,也有可能是应对近年互联网金融骗局太多,想让更多人参与合规的理财产品。

除了投资门槛,理财产品也在发生变化。

在 4 月的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已经有了一些新变化。例如,有了更多定期公布产品净值、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以工商银行为例,在近期推出的年化收益率为 4.15%的理财产品“工银稳利 56 天”的介绍中,就特地说明这说“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

而现在,银行理财打算引入更多类型的理财产品。原本,在银行销售的公募基金产品,其投资的资产是股票、银行间交易的债券(例如国债、政策性银行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等)。而本次理财新规提出,公募以后可以投资“非标债权”。投资额度为产品净资产的 35%或银行总资产 4%。

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非标债权”有着不同的定义,通常,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收/受益权、承兑汇票、应收帐款、明股实债、股票质押式回购、非上市公司股权等等。

这些金融产品,原本是信托、基金公司、私募等的主营业务,在过去的七八年中与监管多次博弈,发展出复杂的产品结构与庞大的交易量。

以承兑汇票业务为例。

承兑汇票,就是付款人委托银行开据的一种延期支付票据,常被企业用于支付货款——可以拖一拖。由于有银行担保,这种票据可以用来融资-赚利息,对银行来说等同于另一种贷款业务。但由于这在银行营业的财务处理中会挤占贷款额度,所以银行要将票据交易转移给券商、信托、私募基金来做,也就是所谓的“出表”。

票据交易,比较简单的模式,是由银行委托券商成立资产管理计划,资管计划买断银行贴现票据,券商持有票据收益权,银行再持有资管计划收益权。

目前,对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票据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 8 – 10%左右,比银行存款利率高、比互联网贷款风险小,所以是颇为受欢迎的。但是像这样以票据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以往都不在公募销售,投资门槛 100 万,很多人是无法接触到的。而现在投资门槛 1 万元、公募基金也可以销售,意味着更多资金量小的投资者可以投资以往无法购买的理财产品。

但对公募基金来说,新产品意味着新挑战,因为公募没有做过任何收益权、承兑汇票、应收帐款、非上市公司股权等等业务,不具备相关的人员储备、资产研究能力、产品设计经验,而且这些产品的封闭期少则 3 个月、长则 1 – 2 年,与可以每天交易的股票、债券不同。因此,对普通小额投资者来说,在面对更多投资选择的同时,也需要留个心眼,公募基金从 0 起步的非标投资能力还需要时间检验。

题图来源: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