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同是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律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首先一个人不能同时“是”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律师,因为注册成为以上职业从业人员一般要求全职执业,而不是兼职参与。

不过同时通过了注会、税务、律师从业资格考试的人还是很多的,但通过这些考试仅仅是注册成为执业人员的一个条件,例如通过司考且在律所工作也不等于是一名执业律师,通过司考的券商员工更不能说自己是一名律师。这些条目在简历上的反映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准保荐代表人,CPA(非执业),律师从业资格(非执业…)”这类表述表明你通过了这几个考试,另一种是直接在资质考试栏写明“通过保荐代表人考试,通过CPA专业与综合阶段考试,通过司法考试…”而不能直接说自己是“保荐代表人、执业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执业注册税务师…”,否则涉嫌简历欺诈。

在国内投行财会+法律背景的同学还是很多的,事实上有心准备的话通过这些考试本身都不难,尤其现在放开考试资格后在学校没事就可以慢慢刷,无非是需要准备时间而已,一堆证书(保代、CPA、CFA、司考、ACCM、证从、基从)的全科学霸也是有一些的。但注册成为从业人员是另外一回事了,例如最难注册的保荐代表人资格(目前全国共3000人左右)需要的条件如下:

—通过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

—具备三年以上投资银行从业经验;

—三年内在首次公开发行、增发、可转债等保荐项目中担任项目协办人;

—其他多项合法合规与个人风控规定(无行政处罚记录、未负有大额未清偿债务等)。

然后可以通过任职保荐机构向证监会发出注册申请——这其实隐含了首先要是证券从业人员,且已经在投行工作。而目前大部分通过了变态难的保代考试的且任职于保荐机构的从业人员,都卡在没有项目协办人经验——每个保荐项目只能申报一名项目协办人且无法变更,很多证券公司一年到头可能一单可以申报的项目都没有,也就不可能为通过考试的从业人员注册保荐代表人。

因此通过这些执业资质考试,和成为一名真正的执业人员还是有不少距离的。很多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就在校考完了各类资质,理论基础是没问题了,但我想两年研究生时间考完了会计、法律、金融、投行业务、税务在内的各种考试,想必一年到头除了准备考试也没再干什么了吧?那么实践的经验和工作能力积累又如何保证呢?

当然有理论基础肯定比没理论基础强,当你财会、法规、税务、金融知识都懂一些的时候,基本上也就能去企业现场撑起场面协调会所、律所、资产评估机构工作了,没事儿问问会所这里存不存在跨期调整、这家老板丈母娘的二外甥的公司收购是否适用同一控制下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相关条件;问问律所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时章程中否决条款的设置是否影响实际控制人的认定、此程序清理该种VIE架构是否还构成公开发行实质性障碍;和财务总监扯扯公司补缴子公司员工公积金相关的必要性和政府优惠、项目公司注册地不同的税务政策比较;再和老板谈谈A股与港股的市盈率和上市监管异同、创业板与中小板财务数据要求与能否日后让壳政策的比较。没有这些资质考试的知识积累,作为一个金融民工在项目现场真的就只能一脸懵逼被各中介机构和企业负责人diss(虽然被diss是常态…)

话说回来,同时是通过了以上资质考试的候选人的最大感受大概就是你通过的考试越多,就越知道自己不会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职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姜志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一个注册会计师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本领创造高收入?
准备考 ACCA 和 CPA 相比难度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怎么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