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吗?

俗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要想回答“为什么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注:原问题如此表述,现已修改),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情商到底是不是比智商更重要?”这个问题同样很难回答,因为其中涉及到的概念很模糊,没法清晰界定。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下:

首先,什么是智商?

智商算是心理学里面比较成熟的概念,通常认为它是一种一般性的认知能力,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作用。智商测验也相对比较完善,这里不再过多讨论。

其次,什么是情商?

这个概念的争议就要多一些了,心理学家一般不讲”情商“,而是讲“情绪智力”,大致可以认为是处理情绪相关问题的一种心理能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情商这个概念在群众中火了起来,主要归功于畅销书作家Daniel Goleman写了本《情商》,强调情商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不过,Goleman本人虽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却游离于学界之外,他提出的情商理论虽然受众甚多,但更多是个人猜想,没什么数据的支持,所以很多心理学家并不买账。除了Goleman的理论,还有许多其它的情商/情绪智力模型,对于这个概念的范畴、组成部分并没有共识,也没有标准化的情商测验。

不过,无论你接受哪种情商理论,使用何种情商测验,有一件事是需要明确的,那就是智商和情商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东西。从理论上讲,智商有助于处理复杂信息,而这种能力在面对情绪相关的问题时同样有用。很难想像一个智商不足的人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情绪和人际问题。在实证数据层面,现有的研究也反复表明,智商测验的分数和情商测验的分数存在低度的正相关;换句话说,如果你智商比较高,那么情商也可能会比较高,不过这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只是大样本人群中的一个整体趋势。至于所谓的“高智商低情商”现象,有些是文艺作品的夸张,也有些是极端个案的过度推广。

第三,什么是“大多数普通人”

有些人回答这个问题的逻辑是“普通人智商都差不多,所以主要看情商”,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你已经把人群中所有智商稍微不那么“普通”的人都排除在了讨论范围之外,剩下的人智商都差不多,那么他们之间如果有任何差异,当然就不会是智商造成的了。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群的智商和情商都是正态分布,高低参差不齐。当然,小群体之间会有差异,比如大学教授的平均智商应该会高于体力工人。不过,这些群体里到底哪些算普通人,哪些不算,这样争论下去就没边儿了。为了往下讨论,我们只能将全体人群都纳入讨论范围,在一个非常宏观的水平上看看智商和情商整体上的重要程度。

第四,什么是“重要”

一个东西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是一种评价性的判断,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种解决办法是,我们找一些重要的指标,比如个人收入、工作表现、成就等等,看看智商和情商哪个对于指标的预测力更高,预测力高的那个可以认为更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过于宽泛,概念也界定不清,不是一个好问题。但我们可以把它转变成“在一般人群中,智商测验得分和情商测验得分哪个对于重要指标的预测力更高”,这就变成了一个可以用实证数据检验的科学问题。

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结论也比较清楚,这里仅举一例。对于工作绩效,2011年的一篇元分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job.714)总结了以往这方面的几十篇研究的结果。具体分析过程比较复杂,不细讲,只看最后的一张表:

这个表比较了各个智力、性格、情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工作绩效的差异。前面说过,情商这个概念的界定本身就有争议,所以这里根据三个流派,分成了三种stream。无论是哪个stream,智商(表中cognitive ability)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解释工作绩效差异的70%左右。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智商之外排第二或第三的预测因素,但重要程度要低很多,只有智力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除了工作绩效,还有些其它领域的研究,比如学业成绩、健康等等,结论基本都类似:情商有预测力,但预测力并没有智商那么高。所以如果你问”对于普通人而言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我只能说数据显示还是智商更重要一些。

当然这里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情商的预测力低,可能是因为测量工具不成熟,噪音比较大,所以预测力体现不出来。不管怎样,总体来讲我觉得这种大规模人群的统计趋势只能做个参考,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职业乃至具体的个人的分析,不过一开始的问题问得就很宽泛,所以也只能这样回答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沉默的马大爷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9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好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如何看待这种当下越来越普遍的「沉默」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