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梅沙小镇——轻轻拉开海时代的序幕

2016年9月22日,深圳特发集团举办的《深圳市小梅沙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国际竞赛》已通过专家评审,并顺利落下帷幕。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Hassell设计咨询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经过两轮投标最终从46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中脱颖而出,获得专家组评审第一名。

规划以“拥抱海洋,梅沙小镇”为主题,在小梅沙实现未来深圳人的滨海生活梦想。我们从深圳人的视角出发,采用综合规划的工作模式,规划统筹,多专业配合,从生态、人文、功能、建筑、环境、交通等方面塑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梅沙小镇。

一、拥抱海洋,梅沙小镇

每个深圳人对海都有很深的情结,每到节假日,许多深圳市民就从西向东跨越数十公里来到东部滨海休闲度假。随着深圳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都市人对更高品质和多样化的滨海体验需求不断的增加。

小梅沙处在西部都市区与东部生态旅游休闲区的衔接处,它不同于深圳西部高楼林立的喧闹城市,也不同于东部大鹏半岛的郊野生态。我们心中的小梅沙应当是一个山海融合,师法自然的滨海小镇,西部的城市活力与东部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碰撞交融,人们既能够体验“小而精致”的滨海小镇街区活力,也能够尽享“灵动自由”的山海自然景色。我们希望未来的小梅沙能够承载深圳人的滨海梦想,让市民能够真正拥抱海的自然,拥抱海的文化,拥抱海的生活!

二、拥抱海的自然

小梅沙拥有丰富的山海生态资源和山海地形变化,构成海、湖、河、林、田、山复合生境系统,生态本底非常丰富,有48种以上蝴蝶,200多种植物。但是自然相连的山海生境由于粗放的城市建设被打破,自然赋予小梅沙的宝贵资源需要保护与恢复。

2.1山海一体的绿色网络

我们的规划从小梅沙区域的视角,将山、水、林、沙滩、海洋、建成区进行整体考虑,打造联结山海的生态通廊,保留生态敏感地块,保障规划区生态结构完整和多样。规划遵循小梅沙三面环山、一面拥海的山海格局,构建3大分层的生态格局:低山丘陵区——平缓建成区——蜿蜒滨海区,并结合建设生态海绵网络还原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北部山区以生态廊道及生态林地为主,以自然野趣的栈道为毛细脉络,构筑山海间的绿色网络,将绿色山林自然地过渡到建成区,在建筑与街道之间延伸,再逐渐与海岸、礁石进行融合。在形成全域贯通的游憩网络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的连续性和景观生态的整体性,为生物多样性打下坚实的根基。

山海一体的绿色网络是小梅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也是创新整合发展空间,实现绿色价值的核心载体。

2.2距离亲近海洋

环拥着大海是小梅沙的最大特质,我们的设计希望人与海是一种和谐共兴的相处方式,而不是凌驾于其上。因此,我们的空间方案非常注重与山海自然融合,试图营造一座以起伏山脉为背景,以海湾沙滩为前景,仿佛自然生长出来的滨海小镇。我们为了拉近人与海的距离,利用汇水廊道作为线索,将自然与海洋引入基地内部打造“人”字形山海公园,将小梅沙带入了海洋的怀抱。从2.9KM单一的沙滩和礁石岸线,拓展到8公里丰富湖海亲水岸线。

山海公园由三部分构成:山谷溪流公园引领游人追溯大海的源头,海绵生态街道营造依山傍水的“新渔村”,海岛湿地公园通过景观设计融入更多海洋元素,让人在片区各个角度亲近自然山海。

2.3拥抱海的文化

小梅沙是深圳最早的休闲度假地,曾被评为“鹏城八景”。首个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曾经的高端休闲服务中心小梅沙酒店、山海间的小渔村承载了大众的文化记忆,积淀了小梅沙特殊的文化价值。

我们的方案珍视和传承梅沙的文化价值,通过连续的生态水系统将基地划分为三个主题的岛屿,分别是海湾休闲岛、海洋世界半岛和梅沙文化半岛。不同分区的设计融入山海自然,体现小梅沙独特的海洋文化。

2.4自然生长的梅沙小镇

在梅沙文化岛,延续和植入渔村美食、特色民宿、艺术工坊等文化体验功能业态,保留活化小梅沙老村,新建建筑延续小梅沙村层层叠落的建筑形态,模仿山形形成逐级退台的建筑语言,与老村一同形成一个依山傍水的新渔村。

2.5精致体验的海湾休闲

在海湾休闲岛,海上街市、海上图书馆、高端酒店、沙滩娱乐、栈道休闲将有机组成一个丰富多样的活力岛,提供高端的滨海体验和精致的情景消费。建筑呈现街区式,拥有宜人的空间尺度,注重垂直向海的街道空间营造,同时建筑尽量低矮,适度退台增加立体观海界面。主体建筑尊重并重新诠释目前小梅沙酒店建筑体量和节奏,以新的方式延续历史人文的空间记忆。

2.6活力梦幻的海洋世界

在海洋世界岛,我们将延续海洋主题公园的功能,建设全新体验的海洋世界公园,包括海洋奇幻馆、海洋剧场、亲子海景酒店等,是家庭亲子娱乐和公共自然科普的新目的地。人们出站后看到的是层层叠落的海浪叠水景观,沿着水岸走到海洋世界看到蜿蜒水岸界定的一个个海岛及湖面,海岛上的建筑如同海边圆石或海上风帆形态,形成一个极富海洋特点的梦幻海世界。

三、拥抱海的生活

3.1第一时间抵达山海

深圳人在周末往往需耗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东部滨海,规划中的8号线连接了西部喧闹城市与东部滨海自然,大大改善了小梅沙的交通区位,半小时即达的路程真正使得小梅沙成为了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提出“第一时间到达山海”的交通目标,希望人们一出站即可感知海洋、畅达山海。

更高效的人流集散:充分利用轨道优势,将小梅沙站站点设置在片区中心位置,即叠翠湖山海廊道与盐坝高速交汇处南侧,使人们在500米范围之内可以北到叠翠湖、南至海洋世界及沙滩,同时也保护了轨道修建不破坏小梅沙村北侧400年历史的风水林。

设置枢纽减少片区内车流:规划在轨道站点以北,对现状北侧立交闸道进行改造,建设一个8万平米的地下交通集散中心,在核心区外部解决出入车流集散,避免高峰车流进入基地内造成拥堵。更重要的是在枢纽建筑屋顶即地面层恢复原有被立交闸道破坏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出站即享的山谷植物园。地铁站及停车枢纽共同成为满足片区对外交通的节点中心。

构建上山下海的步行廊道:让人们能够到达小梅沙后,通过上山下海的慢行系统能够第一时间畅达山海,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完善服务设施的山海绿道网络。

3.2全新滨海小镇生活

什么是深圳人需要的滨海生活?什么是小镇般的自在生活?我们认为小梅沙应当是深圳人的小梅沙,不是一个单纯的旅游区,是平时闲暇时间都可以方便到达的城市滨海小镇。未来小梅沙客群更新方向应当是满足年轻客群、家庭亲子客群、精神文化追求者以及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旅居业一体的综合业态模式:原因是小梅沙面积较小,如海洋公园、商业零售等等单一业态都无法具有区域竞争力,因此需要综合业态及功能策划,让居住、工作、旅游可以无缝衔接。例如海洋世界为滨海街市带来人流,而滨海街市为其提供商业及餐饮服务支撑。另外还提供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公共设施配套, 是其真正成为一个“小镇”。

激发片区公共活力:小梅沙片区法定图则中商业功能占较大比例,这决定了小梅沙注重公共的属性。因此我们把地面空间开放给公众,同时在片区中放置多个公共建筑,这些设施如同小镇的益生菌,激发片区公共活力,例如海上图书馆、旅游服务中心、海上剧场、海洋科普馆等等。更多个性化的服务业态放置于二层以上,利用退台空间形成多样体验海的方式。

丰富多样的滨海小镇活动:为了实现深圳人多样海洋体验的需求,策划三大功能主题,分别是海湾休闲,远离喧嚣都市的自在生活;梅沙文化,回味悠然的渔村时光;海洋世界,探索大海的奇趣奥妙;山海公园,享受公共的山海自然。

这就是你梦想中的小梅沙!

在未来的小梅沙,人们乘坐8号线到站后,在轻轨叮叮的开门声中第一时间看到奔流向海的壮阔;在梅沙老街上体验新梅沙文化的气息、在向海的绿色屋顶上细嗅咖啡的淡淡海味,在热闹的沙滩上来一场最嗨的疯狂音乐节。人们顺着山林绿道来到小梅沙后,在叠翠湖畔寻觅万千蝴蝶的踪迹,俯瞰小梅沙小镇风光,穿行到热闹非凡的海绵街市上体验别样的海洋文化,在滨海的剧场里享受文化盛宴,在奇幻的海洋世界中认知海洋的知识。乘坐游船来到小梅沙,在海上乘船踏浪接近一个亲切的小梅沙与大海融为一体,夜幕黄昏让人感受小梅沙的温暖和惬意,到了晚上小梅沙是一座不夜城,丰富的夜间活动等着你的到来。

作者:
于光宇,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工程师

(注:文章配图由作者提供)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深圳规划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