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新华网

我们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科技创新的接力赛

文| 品玩编辑部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全部安全返回。“神十四”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再次达成关键性成就。外太空已成为人类科技与文明探索的延伸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不由得神游万仞,回顾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初始岁月——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3.5秒,“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99年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神舟一号”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这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自此以后,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一号”的里程碑突破,始自中国1992年开始实施的“载人航天计划”。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被正式批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1995年12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组建成立。1998年12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应用飞船模拟仿真系统进行训练,检验从发射到航天员安全返回的全过程。一年之后,“神舟一号”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首次实施自主快速交会与径向交会对接“天宫空间站”,实现长期在轨停靠,中国太空事业在新时代再度实现划时代的突破。

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一次次里程碑式突破,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是一代代的航天科技人接续前行的结果,这是一场中国科技创新的“接力赛”,一场永远处于进行时的接力赛。

 图源:新华网
图源:新华网

同样的“接力赛”,也发生在深度影响中国信息技术长期安全与发展,深刻改变国计民生,扮演着经济社会发展“超级大脑”的超级计算领域——

2022年10月9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启动运行,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的强大算力后盾。此前一年,在第五十八届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行榜中,中国超级计算机有173台进入榜单,占比34.6%,居于世界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进行了总结,“超级计算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算天”以探索宇宙万物、“算地”以预测地质构造、“算人”以便利国计民生的超级计算事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追根溯源,仍可回顾至20-30年前的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

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和产业,是在新中国长期遭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下,艰难起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辛勤卓绝的探索,走自主研发的道路,逐渐萌芽和诞生的。1973年8月我国首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诞生,在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和科学计算等领域肩负起使命。

1978年5月,“银河”超级计算机工程在中国超级计算机方案论证会上提出。1983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亿次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横空出世,这是中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超级计算机的国家。中国超级计算发展自此进入快车道。

1993年10月,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6.4亿次、采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结构的“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诞生,它的体系结构与技术已接近当时颇为先进的英特尔公司的体系结构。而随后的曙光1000型超级计算机更是从走出实验室,开启市场化运作。

1997年,曙光1000超级计算机落户辽河油田,中国超级计算机彻底打破了美日进口产品的市场垄断,洗刷了昔日超级计算领域的“玻璃房”耻辱。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超级计算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独树一帜且不可或缺的存在。

此后,中国的超级计算发展进入了百舸争流的喷薄期。2008年,中科院的曙光5000型超级计算机研发成功,运算速度超百万亿次。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问世,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中科院与国防科技大学的超级计算“接力赛”将中国的超级计算推到了更精彩和辉煌的阶段:2010年6月,中科院“星云”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在世界第35届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行榜登顶第二,而在当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1A”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旋即夺取排行榜第一的桂冠。

2011年,江南计算机研究所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成为国内首个全部采用国产中央处理器(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可以采用自主处理器构建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超级计算事业在中国也取得了更长足和扎实的进展:中国陆续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深圳中心、无锡中心和郑州中心等7家超级计算中心机构,部署“曙光”、“天河”与“神威”的超级计算机大规模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

超级计算体系结构的全面应用,更在近年激发了中国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的井喷式爆发和成长,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在世界独树一帜的繁荣。

这同样是一场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数学与计算科学领域科学家与研发人员心血的“接力赛”,一场从荒芜走向沃野,从微澜走向磅礴的自主创新“接力赛”。

 图源:新华网
图源:新华网

无论是大国航天、超级计算,还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工业软件、海洋工程与生物科技,如果我们回顾它们在中国今天的卓越成就,并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我国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国”的一系列布局,是它们共同的命运起点。

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此后,在继续实施“863”计划的同时,1997年我国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中国还敏锐地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强调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2000年起,中国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于2001年2月19日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就是在那次大会上获颁中国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的。

旨在自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建设,也是在那一时期启动的。中国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走上了一条自己的路。今天中国在超级计算、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自主研发的半导体等诸多领域收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始自一大批中国的高等院校自己培养的科研人才和“科学企业家”。

也正是因为此,当近年我国的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和一些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公司,遭遇了个别国家的无差别极限商业打压和技术封锁,我们才能更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自信,更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笃定,更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底气和勇气。

新时代呼应最强音。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景下,对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出的提纲挈领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呼应了上世纪90年代起“科教兴国”的空谷足音。

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的潮流在一浪又一浪的“接力赛”中,行至高处,奔流向前。

我们与中国的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事业相关的每一位“科技创新者”,都是这场科技创新“接力赛”的参与者和同路人。

让我们告诉世界,中国科技创新的命运自己主宰。

让我们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科技创新的接力赛。

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对曾经为这场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逝者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