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城市的街头拍出「电影感」,是种什么体验?

这个体验我很多,之前我一直在东北寻找有电影感的小城,还专门出了一个系列叫《寻找文艺作品中的东北》。

这个系列的开头是从沈阳的艳粉街开始的……

艳粉街,这是沈阳铁西区一条街道的名字,虽然这个名字的来历并不是我想得那样(邪恶),但是在一个重工业城区,取这么个名字,让我不得不对它多些青睐。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漠河金矿的胭脂沟,都是男人世界中的女人名,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我是从《铁西区》纪录片中知道的艳粉街,后来又在几本写东北八九十年代的小说里看到它。几次熏陶之后,艳粉街在我心里就成了东北文艺圣地,成了东北工业形象的缩影,我甚至觉得所有那些破败颓废的工业场景都是它的延伸。

当然,并不只是我,去年,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以铁西区为代表的东北工业元素所产生的背景辐射。

2019年,来自沈阳,被人称为“铁西三剑客”的三位作家,双雪涛、班宇和郑执,火了,唱《野狼disco》的老舅火了,还有一些来自东北的短视频创作者火了,文化娱乐领域时隔多年又集中凸现了大量东北元素,以至于有人将之称为东北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与否,暂且不说,但是许多以书写东北迷茫时代的作品突然涌现,并不是偶然,这之前有过,未来也还会有。

上世纪90年代那场剧烈的社会变迁给东北人的记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工厂关门,工人下岗,那段艰苦的岁月如今成为很多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素材,也造就了东北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形象。

昏暗的色调,寒冷的气候,被雪覆盖的大地,萧条的大街,破败的建筑,独具特色的标语,冒烟咕咚的工厂,和永远屹立在城边的大烟囱,如果你留意过近些年以东北为背景的文艺作品,比如《钢的琴》、《白日焰火》、《无证之罪》、《地久天长》、《耳朵大有福》、《锤子镰刀都休息》、《hello,树先生》、《平原上的摩西》、《冬泳》、《生吞》等等,你会发现前面提到那些场景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东北元素。

这些事物本是颓废衰落的代表,可是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历史的加持下,被二次加工的它们具有了一种美感,延伸出一种独属于东北的特质,往大了说就像是基于维多利亚时代而诞生的蒸汽朋克,往小了说就像美国的西部片一样,形成了自己的视觉风格。

虽然这种“东北风格”还未成型,但我对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兴趣。我在豆瓣上建了一个“以东北为背景的文艺作品”豆列,然后一边补充着相关的影视剧和书,一边在东北各地寻找符合这些作品中塑造的东北。

横道河子

我第一个遇见的地方是横道河子。这是个位于中东铁路沿线的小镇,很完整地保留了过去东北小城的质感,所以这里常年有剧组拍戏,张艺谋、徐克都在这儿拍过电影。大明星来过的更是不计其数,张涵予,宋佳、林更新、李幼斌、秦海璐、梁家辉、太多了,当地人最不稀罕的就是明星。

所以当年我第一次到横道河子的时候,以为我一身背包客的打扮会像在其它小地方一样引来当地人的侧目,结果呆了两天,愣是没一个路人搭理我。是啊,明星都见惯了,我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游客算个啥。

冬季雪夜的横道河子,特别有东北犯罪悬疑片的感觉。如果看多了这类电影和小说,到了横道河子,怕是要控制不住自己违法的欲望。

前段时间我去横道河子,夜晚正赶上雨夹雪,我打了一辆出租车,让司机带着我在镇里转一圈,顺便利用车灯打个光。

出租车拐进一条偏僻的小巷,我透过雨刷和纷飞的大雪看见前面车灯中有个打着伞赶路的女生,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跟踪者。

后来由于我入戏太深,让车慢慢跟在后面,把人家女生吓到了。其实我只是想离得近点,拍得清晰些。

像在横道河子这样给自己加戏算是旅行中的常态,有戏才能发现更多好玩的场景嘛。不过大多情况,我都是被迫给自己加戏。我曾在阜新冒充过记者,在伊春冒充过马蜂窝的工作人员,在博克图冒充过中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还在扎兰屯和伊春的一个小镇被人当作日本间谍(这个是被加戏)。没办法,有时候没有点身份,一些地方不让进。

阜新

阜新那次我冒充的是新闻调查记者。

一个出租车司机觉得除了记者没有人会喜欢拍这些锈迹斑斑灰头土脸的建筑。我本想否认的,那是我第一次冒充记者,有点怂。不过他说看我是记者,就带我多去几个这样的地方,我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我在阜新遇到的两个出租车司机都很耿直,除了上面那个把我当记者跟我反映社会现状的,还有一个个性更暴躁的,直接跟我抱怨起煤矿关闭导致“粉红”从业人员流失,还说女人都是拜金的势利眼。

现在回想,这位小哥的经历和我的拍摄主题太配了,“粉红题材”也是东北文艺电影中的一个关注点,秦海璐的成名作《榴莲飘飘》和齐溪主演的《下海》讲的就是东北下岗潮后,一些边缘女性外出谋求生路的故事。

阜新是我觉得最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工业城市感觉的地方,海州露天矿,阜新电厂还有一些老城区和煤矿附近,就像是电影里的场景。和人说阜新时,有一句话我重复过好多遍:电影《钢的琴》故事原型在沈阳,实际拍摄地点在鞍山,可现实中最有电影里画面感的地方是阜新。不过在我去过吉林市之后,这话我想改一下,应该是它们两个都有电影中东北工业城市的质感。

我一直觉得对不住阜新,因为我拍了它太多灰暗的一面。每次有当地人留言说我怎么把阜新拍得这么落后,我都很愧疚。所以我希望能让更多人发现阜新的美,去阜新转转。希望以后能有导演像我一样有眼光,在阜新拍摄电影,这样也能弥补一下我的愧疚。

吉林市

相比阜新,吉林市幸运多了,刘昊然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平原上的摩西》在那里取了景。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有很多人去吉林市打卡了。

吉林市北边哈达湾周围,尤其是碳素厂和铁合金厂附近,有很多红砖楼、老式的报亭和招牌,还有拥挤的棚户区,这里很完美地保留了90年代工厂家属区的生活氛围,不过也保留了那个年代的窘迫。

在吉林市碳素厂附近的棚户区,我碰触了一直想逃避的话题。我想了解下这里的厂子现在的经营状况,看看哪个关闭了能溜进去。我没想和当地人聊得太深入,因为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我清楚这些地方的生活状况。如果我将重点放到这方面,那我的行程就没法走下去了,这是个过于沉重的话题,我实在无能为力。

东北工业衰退已经持续三十多年,下岗潮也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它所造成的创伤并没有过去,很多人都还在里面挣扎。我可以将那时遗留下的破败建筑当作美,可是我没有办法将仍然陷在苦难中的人们当作美。几次遇到老人拄着拐杖在泥泞的巷子里佝偻着走路,虽然这更像是电影中的画面,可我不忍心拍摄。

我总能想起那个在门口扫地的大爷跟我说,他这辈子是完蛋了,到死也就窝在这个破地方了;还有神智不清的大哥跟我说,他不好意思去应聘电影的群演,嫌自己穿得太破了。

这个地方,2020年下半年才通自来水,巷子里的路即使在晴天都得掂着脚走,到处都是水坑。跟我一起去的小伙伴,看到拥挤的老红砖楼,不停地嘟囔,这里还有人住呢?还有人住呢?他觉得特不可思议。

《平原上的摩西》就是在这儿取的景,还在红砖楼租了一间房作为拍摄地。我一想到那些明星所表演的过去的艰苦岁月其实并没有过去,那是这里的人们还在过的日子,不免有些心酸。

“寻找文艺作品中的东北”之旅最后一站,我去的是艳粉街,也只有去了艳粉街,才有底气写这篇文章。不知艳粉何以谈文艺作品中的东北啊。

不过如今的艳粉街已经完全没有书中所写得那种感觉了,甚至整个“铁西区”都不存在了,但这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如果能让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活得体面,铁西区作为工业历史纪念的使命可以交由东北其它地方完成,虽有损失,但值得。

此篇文章无法把所有去过的地方都涵盖,还有扎兰屯、一面坡、晨明、五林洞、开山屯、呼中、莫尔道嘎、本溪、图们、丹东、抚顺没有写,此处不得不省略一万字,以后再慢慢展开。

@知乎旅行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杨二史密斯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有哪些电影为了拍摄而专门建立了拍摄场景?

如何创作出一副震撼人心的风光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