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刻是什么时候?

又是一年国庆+诺奖揭晓的好日子,每年这个时候总会在电脑前围观各大平台对诺奖的预测和参与讨论,也算是与全世界科研从业者/爱好者一同参加这场科学盛宴,感受人类璀璨智慧所带来的美与震撼。

感谢知乎的邀请,今年将通过直播的形式和大家一起畅聊2022年物理学诺贝尔奖(2022物理学诺贝尔奖圆桌讨论)。现在物理学诺贝尔奖马上要揭晓了,我就和大家聊聊在这些年与诺奖得主最接近的一些时刻和他们对我的影响吧(各个领域大概是40-50位吧哈哈)!

1、最早期见到的诺奖得主是Kostya Novoselov和杨振宁先生(按时间顺序)。那时我还在本科及刚入研究生阶段,科研对我来说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既憧憬又敬畏。因此,对于能见到这个星球上的最强大脑这个宝贵机会,我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冲啦!Novoselov本人很开朗,在学校给他颁荣誉奖项的时候,他会随着音乐跳起芭蕾,引得台下人们开怀大笑,确实符合其俄罗斯民族人设。这些年他办了很多石墨烯及二维材料公司,从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有着很open很活跃的办事风格。杨振宁先生则是在求事科学奖现场看到的,虽然当时已有95岁,但杨老的思维仍非常清晰,声音洪亮,在评价和回答问题时总是以最缓慢、最简明和最温和的语言表述,非常有风度和温度,体现了他很高的科研taste。但当时的我害怕自己的问题过于幼稚而怯于提问,因此只能远观这些科学家,心里默默地希望自己能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2、进入科研圈几年后,很幸运地被中德科学基金选中,作为中国博士生代表参加了“第69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大会“,与39位诺奖得主和来自世界各国600位青年科学家进行交流学习。( @潘安@Trivial@梁昊@Dr.木子 等写过大会相关情况,很推荐各位自然科学与经济的在读博士生参加这个非常nice的大会!如有需要,后续我可以写一篇以我的视角在此会议的所见所闻。)林岛(Lindau)位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国的交界处,只有33.18平方千米,是一个非常幽静且秀美的小岛。在这个岛上,我们与这些诺奖得主共同度过美好的一周,一起探讨世界未来科学发展和个人理想。在与诺奖得主密切交流的一周里,我的对这些人类智慧之星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出发之前我最关注的就是前一年的物理诺奖得主——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PA)的Gé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一个原因是我就是利用脉冲光研究物质的超快过程的,CPA技术对高能量脉冲激光的产生功不可没;另一个原因是女性诺奖得主确实较少,Donna的获奖对于我来说确实也是一种激励。Mourou是Donna的博士生导师,在前些年有过一些不和的传闻,但在大会上师徒二人还是十分融洽的。Mourou本人个性十分十分严谨,很有学者风范,和他聊起当年的CPA技术的时候他总会很认真地回答你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当同样的问题放到Donna身上时,她则是边笑着边说:“噢!这个idea是Mourou提出来的,他们告诉我去做实验,然后我就做出来了!“她十分健谈且具有亲和力,见了几次之后她便会亲切地和我说“我记得你,来自中国的小姑娘!”她会聊到关于她的成长和目前课题组状况,还给答主发出到她那儿去做博士后的邀请。她所到之处,总是围着一群人,且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

Steven Chuu 则是幽默中带着严谨,清瘦的身材但其思维及行动都非常active。他早些年因激光冷却捕获原子获得诺奖,后又转去做生物神经,曾担任过美国的能源部长。但最早期的时候他的科研做得非常不顺利,他也用这段经历去安慰向他咨询的青年学者:“I know you feeling,and feel sympathy. Don’t be nervous and always be honored , let your work speak for you.” 他也曾鼓励大家,如果真觉得自己科研做得不好或少不感兴趣,不要耻于换方向,在工业界或其他领域闪闪发光仍值得尊敬。类似的建议Bill Phillips也给过,他说只要找到自己闪闪发光的行业,都是为社会做贡献。Bill Phillips老爷爷十分亲切,他喜欢我们叫他Bill,而不是Professor。在会议期间,他就像一位圣诞老人,背着大大的红色书包,里面装着他给大家准备的礼物——一个最新的国际单位制表。他十分温和,给我们介绍每个常数的意义和背后的进展,告诉我们每个小数点代表着什么科学问题。如果能给他提一个好问题,他则会给我们发一张他的小礼物。

很幸运地是,答主在舞会上成为了“阿笠博士”Duncan Haldane的舞伴。答主不大会跳交谊舞,Haldane则会耐心引导。但可能天气太热,穿着长袖衬衫的他在舞会上大汗淋漓。Haldane对二维拓扑平带方面非常感兴趣,在问及相关问题时,总是眼中闪耀着光芒。他说诺奖给他带来了荣誉,但同时也给了他很多曝光,让他有些不适应。他颇有做理论的人的严谨风范,即使来参加舞会随身准备了纸和笔,以备有想法可以方便记录和计算。

3. 博士快毕业的时候,收到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的邀请,作为物理分会场的青年科学家与诺奖得主和顶尖科学家进行工作展示及讨论。大部分诺奖得主都无法到达现场,因此那也是在疫情时期线上国际会议的初体验。大会主题是“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我们这八位物理学方面的报告着需就自己研究领域的工作进行探讨。George Smoot老爷子当时就二维材料里面的库珀对探测单光子进行提问,发现我们现场信号不好后,还非常热心地在写在评论区中,并可后期与他进行邮件探讨。


结语

如果说第一次见诺奖得主是一次“追星”行为,让我看到了人类最厉害的智慧,并深受鼓舞;那么第二次见到他们就是一次“去魅”之旅,让我明白即使是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同样有各种性格与做事方式;第三次则是心平气和地交流探讨大会,让我可以自信地去展示自己的工作。这些诺奖得主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美妙震撼的科研成果,还有不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的勇气,和对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常常会讨论到,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诺奖。其实诺奖本身只是一项荣誉,抛开这层荣誉来说,应该是具有巨大科学意义或科技意义的研究成果。或许得到诺奖很难,但我们科研人员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好自己地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就会推动着社会科技发展,为人类发展尽一份力。长路漫漫,还需上下求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LLLyyy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2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你觉得什么时候你离诺贝尔奖最近?

哪些人没拿到诺贝尔奖最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