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乡做跨境:内陆城市的出海机遇与挑战

提到跨境业务,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浙江义乌、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事实却是:跨境业务正在内迁,更准确地说,跨境业务从沿海产业龙头聚集的“一枝独秀”变为全国范围的“遍地开花”。

得益于一带一路、RCEP等政策层面的利好,线上电商在全球渗透率的提升,以及欧亚大陆铁路/各内陆省市空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各地省市也积极出台助力跨境电商和外贸发展的扶持政策,以跨境为主题的产业园、创赛等纷纷涌现。

“逃离北上广”在多年前火遍全网,如今,离开一线城市已经是许多打工人和创业者的战略性选择。我在老家做跨境,钱多事少离家近——在家门口做跨境不再是难题,回乡挣外汇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非一线城市有什么跨境业务机会?回老家做跨境,前途如何?在非一线城市创业做跨境,有什么优势?在8月12日的SYNClub活动中,我们就“在老家做跨境”这一话题,与两位嘉宾展开讨论。

 图源:品玩版权图库
图源:品玩版权图库

本期嘉宾:

李响

首届云南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负责人,云南省对外科技合作协会、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联盟主席

赵晶

欧美直播电商服务公司Branvibe CEO,红板报 (Flipboard China) 董事长

主持人:

王博源 品玩英文站 / 品玩Global 主编

本文为直播内容摘录,保留问答形式。希望为对非一线城市/非沿海地区做跨境感兴趣的读者带来有价值的内容。

品玩Global:跨境产业内迁,大家对此有没有感知?有哪些非一线城市已经能够做出不亚于义乌、深圳等地的跨境业务?

赵晶:感触很深,因为目前我们正在把团队变得更分布式。在北京、洛杉矶等地都有团队,接下来打算将很重要的客服和社区运营放到武汉。相比于人才济济的一线城市,武汉同样不缺人才。一线城市不缺好工作,而跨境电商相关岗位可以开拓视野,在武汉等地的吸引力比较大、职业稳定性会更好。

全球供应链经历过优化,但其实人力资源也在经历全球化和分散化,这是必然的趋势。二者原因比较相似,都是降本增效、优化成本结构。之所以选择到武汉还因为一些低调的跨境电商卖家在武汉做了十多年时间,充分利用非沿海城市的优势,把生意做大。

武汉夜景, 图源:Benjamin Chris on Unsplash
武汉夜景, 图源:Benjamin Chris on Unsplash

李响:非一线城市的物流、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很完善,加上人才回流,将迎来一轮发展热潮。以云南为例,虽然是边境省份但不靠海,因此以往不被看好。事实上,从云南到南亚、东南亚地区坐飞机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流向云南的人才和企业越来越多。首届云南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有来自33个国家的参赛者,大家很看好云南的优势。不论中国企业还是海外企业,可以通过云南对内拓展业务到中国其他城市,也可以辐射南亚、东南亚。

接下来如果本地有一两家跨境独角兽出现,它们可能是非常垂直的、基于地缘优势的,可以带动周边中小型企业聚集,就像阿里巴巴对杭州电商产业的作用。

品玩Global:非一线城市在哪些方面有优势,能够获得比一线城市、跨境产业成熟的城市更好的收益,从而吸引产业回迁?

赵晶:以做亚马逊为例,流量越来越贵、利润缩减,这个平台不再适合卖低价货。但如果是在武汉这样的城市,仍然可以卖相对便宜的商品并且获得利润,因为公司运营成本比沿海城市低。武汉还有很强的软实力,本科毕业生数量全国第一,有充足的人才资源。

说回TikTok在东南亚的直播,本质基础是小语种能力。云南有很多会讲东南亚小语种的人才,也有很多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当地人可能对这种机会一无所知,但跨境电商行业从业者、东南亚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云南在这方面的优势。

面向全球开展业务就免不了协作,现在没有哪个单一地区拥有所有资源,能够做所有的事。发挥每个地区的特长和优势,产生协同效应,帮助把全球化业务做好。

李响:云南目前不是跨境业务做得最好的省份,但是非常有潜力。云南的茶叶、咖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相对于东南亚和南亚是高地。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后,点燃了本地企业这方面的意识。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对东南亚语言接受得很快。同时有很多来自东南亚、南亚的留学生,他们既会小语种也会中文,很多人毕业后创业做跨境贸易。现在政府和高校都在推进跨境类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跨境电商创业门槛不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泰国芭提雅,图源: Hanny Naibaho on Unsplash
泰国芭提雅,图源: Hanny Naibaho on Unsplash

品玩Global:现在是跨境内迁的合适时间点吗?应该如何做内迁?

李响:取决于公司类型和赛道。比如是迁移到云南,可以把南亚、东南亚的销售点设置到云南,比较稳定后再迁移仓储,下一步是迁移组装工厂。总的来说,先从市场营销的点开始,逐步将更靠近生产端口的环节迁移。

赵晶:一个方式是将公司业务模块化,不同业务之间是协作关系,拆分出的业务放到最合适的非一线城市去。在这种形式下,每个业务的负责人非常重要。

以往大家都更愿意留在一线城市,现在人才回流非一线城市的趋势非常显著,非一线城市人才的深度、广度、密度并不差。而拥有相关经验,从一线城市、沿海跨境发达的城市回流到相对内陆的城市,这样的人才更适合当负责人,他们对业务会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

品玩Global:产业内迁越来越多之后,会不会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标杆性的跨境企业,并形成产业优势,吸引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回到家乡?

赵晶:很看好这样的模式,我认为一定会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我比较熟悉的是电商类的消费品,现在消费品要建立品牌、做成功的企业,内容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品牌内容化,其次是内容算法分发带来的流量长尾化。算法基于内容,将内容推向更垂直的群体,品牌和消费品触达的人群会越来越垂直。

品牌创作内容,通过个性化算法推出去,获取精准用户——每个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创造和产品相关的内容,能够做出比以前成长快10倍到100倍的企业。这件事在国内已经得到验证。以我的老家云南为例,一些多肉植物基地通过抖音去直播、创作有趣的内容,获得快速增长。

这样的增长逻辑在全球其实都适用,现在越本地、越垂直的事物越是品牌。以前除了云南没有多少人知道食用野生菌的快乐,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吃野生菌这件事,其实就成为一种本地化的品牌。全球各地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和品牌,因为科技进步,这些垂直的产品和品牌更容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云南野生菌,图源:网络
云南野生菌,图源:网络

李响:这种趋势在国外尤其是北美非常明显,很多人逐渐不居住在纽约、多伦多、洛杉矶等城市,回流到其他城市或乡下。他们在毕业的前几年留在大型城市积累经验,之后可以远程办公、有自己的事业,逐步迁移到其他地方。

在美国内陆比如科罗拉多的丹佛会形成产业,聚焦于一些企业,中国的的趋势也会是类似的。就像刚才提到的,在云南通过直播带货能够将村里的货卖出去,透明度越来越高,聚焦于每个地方优势的产品和产业会被不断放大。同样的虹吸效应适用于人才,人才和产业会不断聚集到一个城市。

品玩Global:直播间有观众留言称,他们公司的核心的运营人员在西安,仓库在东莞,他个人的感觉是运营人员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够。大家有没有这样的观察或想法,或者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解决?

李响:我认为在一线城市最好还是有一个销售中心,在云南的一些企业依然把销售和研发放在上海。一线城市的交流更多、市场活跃度高、信息更通达,对市场的敏感度更好。如果企业的团队设置全都在内陆城市,在一线城市没有办公室,可能确实会有对市场敏感度不高的问题。

赵晶: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在物理上有距离,可以通过业务上的交叉能够更好地融入整体业务,让视角更全面。比如在内陆城市我们会有很独立的业务,但它并不完全受限于业务,也会穿插业务以外的部分或交叉业务,来增加对团队整体的了解。保证每个地区对公司整体业务有深度的参与。

SYNClub是品玩面向全球化企业的专题研讨活动。在2021年的系列活动中,我们从营销、物流、电商平台等角度切入跨境电商业态。(关注品玩Global公众号,点击底部“SYNClub”菜单栏查看详情)

2022年,SYNClub将继续聚焦品牌出海,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故事,为大家带来有见地的内容分享。活动详情敬请关注品玩Global公众号。

以上是本期直播内容的文字回顾。如果想要回顾完整视频,可以进入品玩Global视频号观看直播回放。我们会持续带来更多关于中国公司全球化和品牌出海的讨论,欢迎持续关注。

题图来源:Photo by Aden La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