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金融学老师贬低劳动价值论、吹捧效用价值论,应该如何评价两者?

这个问题下面逐渐吸引了诸多马克思主义爱好者和反对者,感觉早晚发展成“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爱好者、西方经济学学生,我很反感讨论只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展开。学界公认(常识也是如此)《资本论》是未完成的杰作,很多论证留给了后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离开他们的研究只抠字眼式地讨论马恩原典未免过于形而上。

指责劳动价值论不能和效用价值论对比也未免过于“圈地自萌”。学术概念都是在对比中澄清的,言必称xx概念不能和xx概念对比毫无意义,像是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只有碰撞、对话才能得到更清晰的认知。

另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都抱有成见、认为应该“扫进垃圾堆”,是无助于理解经济运行规律的。要知道无论中外的哪本《经济思想史》教材都会给马克思单独列一章,这足以说明其对现代经济的重要影响,也说明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性。如果认为马克思的什么理论错了,就说出自己的逻辑,上来就给一个价值判断只能表达立场,不能表达观点。


先说怎么看待。感觉遇到这个问题的大多数是本科生,因为经济学的一套理论和高中时政治课的《经济生活》教材有太大的区别,于是感到很迷茫。十二年的初等教育已经塑造了一个思维体系,忽然转换比较艰难,最起码不会一开始就接受全新的思考方法。从问题描述看,题主很不能接受效用价值论(用了“吹捧”这个贬义词),如果你想反对,那么多看看论文,试着自己写篇文章去反驳老师的观点。无论最后你发现你被说服了还是真的反驳成功了,这都是一次很好的思维锻炼。

另外,我想题主只是在讨论价值来自于哪里,那就不必谈论什么如果没有xx价值论,xxx理论就不复存在。诚然,劳动/效用价值论是很多理论的构建根基,但这不是劳动/效用价值论不能被反驳的理由,这样去论证反而本末倒置了。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或是学者来说,梳理清楚两个概念的来源、找到异同点,才是更好的理解方式。

再来谈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

前面的回答恰好说明了经济学文科生太少,居然都混淆了价格和价值……

首先,效用价值论并非来自劳动价值论。

效用这一概念来自功利主义(或者追溯到古希腊的享乐主义),人们追求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东西,回避会产生痛苦的东西,所有的个人都在追求总幸福最大化。根据边沁最初的定义,“所谓效用就是按照有利于扩大或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或者换言之,按照有利于促进或阻碍那些幸福,来赞成或反对任何行动的原理。”而劳动被认为是“痛苦的”,因此需要“补偿”。最早的效用价值理论可以溯源到巴本,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此外,巴本早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也持劳动价值论),边沁早于马克思,所以效用价值论来自劳动价值论是不可能的。

Arrow 和 Debreu(1954)的研究也不能说明效用价值论来自劳动价值论。原文假设,“For labor services, the amount supplied may be regarded as the negative of the rate of ‘consumption’, so that X_hi <= 0 if h denotes a labor service.”这就是因为劳动具有负效用,被认为是痛苦的。而假设VII只是讨论了一个严格限制下的特殊情况,即“if no restriction is imposed on the amount (consumed) of some one type of “productive” labor, then it is possible to increase the output of at least one “desired” commodity (a commodity in D) without decreasing the output or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any commodity other than the type of productive labor under consideration.”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商品有价值(或称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来自正常社会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部分学者认为使用价值与效用对应。供给和需求不决定价值而决定价格,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不一定与价值相等。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最大的特征在于,除了劳动,其他所有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土地、资本创造的价值都是错觉。这一论述反驳了萨伊的要素价值论,即反驳了将劳动与物质生产要素等同,视作一种普通的生产投入要素,只需支付工资就能得到。

其次,由于题主上的是金融学,想必系统学习过了效应价值,前面大多数回答也解释了效用价值有益处的地方。这里我就只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如何“捍卫”劳动价值论

一部分学者直接批判了效用价值论及其背后的逻辑。国内学者卫兴华、郑治国、丁堡骏等学者对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作出了批判性的审视,指出了这一理论的庸俗性。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效用比较到底是定性标准,还是定量标准?在比较水与钻石的“总效用”时,“边际效用论”使用的是“定性”标准,而不是“定量”标准———也就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重要性”来衡量水和钻石的“总效用”。但在比较水与钻石的“边际效用”时,“边际效用论”使用的却是“定量”标准,而不再是“定性”标准———也就是以物品数量的多少,来衡量水与钻石的“边际效用”。其二,不同物品的效用,在数量上如何比较?同种物品的效用,在“数量”上固然可以比较。但是,不同种类的物品,其效用在“数量”上如何进行比较?(这个问题,马克思有过客观的分析。对于“一夸特小麦=x量鞋油”的交换等式,马克思指出:这里的数量不是“效用”的数量,而是“劳动”的数量。)

另有一部分学者通过解决价格和价值的一致性,从而间接“捍卫”劳动价值论,即证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以佐证劳动价值论。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的不一致最早来自“庞巴维克质疑”(近年来,国内坚持这一质疑主要是晏智杰教授),面对这种质疑,很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做了相关的“修补”。

一种方法是,抽象掉单个商品的独特的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得到“抽象的使用价值”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任何商品都具有的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许多抽象使用价值论者将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第一属性,作为研究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基本范畴,而价值则成为使用价值的附庸(甚至完全可以取消)。这一研究范式的转化起源于对使用价值属性的辨析,并通过全面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论点来实现。批判者认为,这只是借用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外衣,其内含与西方经济学是一致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颠覆。

一种方法是,通过研究转形问题来解决这一差异,而转形问题的核心是“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转形问题的讨论中,可以按照对待劳动力商品的不同态度,分为A体系和B体系。其中A体系假设工人获得的是给定的实物形态的工资品,这一组商品的数量和构成是外生给定的,在价值和生产价格体系中相同。B体系则放弃了给定的实物工资假设,将工人获得的工资视为社会净产品价值的一部分。B体系的一个分支“新解释”派认为,劳动力商品的再生产并不属于典型的资本再生产,B体系的另一个分支“平均利润率不变”派认为,平均利润率在价值和生产价格体系下是相等的。

一种方法是,对劳动时间进行货币表达(“劳动时间的货币表达”,MELT)。他们提出, 可以在强调货币和劳动时间关系的基础上重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这是一种可操作的和可以在任何实际经济中进行测量的清晰的劳动时间货币表述方法。还有学者指出,“市场需求对于劳动价值的量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个部门中, 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可以用社会必要价值量进行折算, 因此也是可以计算的。”

还有一种观点是,所有对价值数量的计算都毫无必要。马克思明确指出过,“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 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如果我们记住, 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 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 那末不用说, 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 就是说, 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因此, 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 只有商品共同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确定。”因此,劳动价值论的要义并不在于求解 “相对价值量”的数量, 而是在于揭示隐藏在 “相对价值量”背后的价值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观点进一步从哲学的角度理解,认为 只有 “形式”能够被量化, 因为量化离不开形式, 承载量化并展现量化的, 只能是某种 “形式”,就像西方经济学中价格之于效用是一种形式。

再来补充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看看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如何理解效用价值论。

效用有下面的性质:

然而,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两条性质都被挑战了,换言之,理性人假设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也需要假设前提)。具体来说,就是在数学期望大致相当的两个博弈中,被试者往往选择概率高而损益值小的博弈,但是会将概率低而损益值大的博弈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就表明人们在选择与定价中表现出的偏好不一致(Lichtenstein 和 Slovic,1971;Pommerlme,1982; Reilly,1982)。【行为经济学还呈现了很多非理性现象,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很多事件。】

另一个关于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内部的有趣争论是“剑桥资本争论”。知乎上已有大佬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不赘述。

剑桥资本争论(“资本”概念争论)是什么?如何理解论战双方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斯坦利·L.布鲁, 兰迪·R.格兰特著, 邸晓燕. 经济思想史 (第七版)[M].经济思想史, (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Arrow K J, Debreu G. 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54: 265-290.

[3]赵磊.“效用价值论”批判——从“效用价值”的逻辑出发[J].当代经济研究,2019(04):45-54+113.

[4]邓肯·弗里,高伟,张苏.劳动价值论的最新发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01):18-41.

[5]赵磊.“不能量化”证伪了劳动价值论吗?[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8(04):3-17.

[6]陈旸.从A体系到B体系:转形问题百年综述[J].清华政治经济学报,2014,2(01):53-84.

[7]荣兆梓.转形理论的现代表达及转形问题的最终解决评萨缪尔森的“奥卡姆剃刀”[J].经济学动态,2009,(10):45-51.

[8]Rabin M.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8, 36(1): 11-46.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芃芃其麦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人类如何评价欧美经济学家一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却未能由边际效用价值论自然而然提出边际劳动价值论?

真正的价格是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均衡上的变量,还是统一利润率均衡上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