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forest个人首先要感谢tex大佬给出的注释,考据和汉化组的翻译。不然此作啃起来着实是有些困难。作为2004发售的forest, 这部作品作为典型的日语白学作品之一,用典之多之广之偏在galgame 界属实少数(文学,民俗,历史,哲学,地理,科技,再加上和现在时代以及文化上的代沟)。甚至于在本人推时感觉自己不是在推galgame 而是在看一场跌宕起伏的精彩话剧。(不过星空的目的可能就是如此),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康德关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观点。心灵的深处被他物的超越性刺痛产生了崇高感。心中情感被他物而吸引化为优美感。而星空所创作的forest 在个人认知中将这两者都做到了。本作旁征博引,词藻华美。这导致本作在没有相关资料下阅读的快乐会大减(当然星空在本作的故事neta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星空传达的是文本 )。而想通过玩galgame 放松的玩家本作极有可能直接弃坑。因为本作阅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再次感谢tex 大佬所做的考据和思路整理。不过可惜在如今业界不景气,以及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山大,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中这类作品恐怕再难有登堂的机会了。
那么言归正传,下面进入个人分析环节,以下为本人纯主观的分析判断和理解。
标题
当看到forest这个游戏标题,再联系上本作的文学属性,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森林这个词在童话中的含义-危险,隐避,未知。这是为什么童话故事中会存在大量的森林(小红帽,白雪公主等等)。而本作也是星空带领我们在这片森林的奇幻冒险之旅。的森林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故事组成。这大概也是剧情中提到森林中的树如今越来越少的直接原因。
剧情
个人认为Forest这个童话 可以分出3个世界,故事中的故事即森林,故事本身即forest ,以及故事之外的世界即第四面墙外的玩家的世界。
而forest 的时间线上来说,剧情最早开始于灰流和雨森通过长辈相识并创造了最早的森林,所以两位被尊称为森林的original。灰流和雨森创造了故事,名为帕多瓦(即象征着故事达到完满,未发芽暗示故事尚未完满,取材来自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园的名字),之后两人为这个故事补充了特仑伽,佩葛利亚,赫耳麦,小天狼星等角色,以及讲述了世界树和终结之村的设定。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雨森为追求美好的故事试图逃避现实。于是灰流则试图用说理,刺激以及安抚的方法。希望雨森能去接受终结和现实,但这遭到了雨森的反抗。但最终灰流还是让雨森慢慢相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让雨森迈出了对外的一步。这一点可以在剧情一开始雨森在外打工体现。之后两人创作了寻找魔女真名的故事,而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个魔女的形象反映的都是雨森本人的个性,比如仿皮皮的名字,孤独,不想事物改变。而forest 故事的主线也就是寻找魔女真名的故事。但这两位original的思路并不一致,灰流追求故事的现实性和合理性,而森追求的是故事的美好和永恒性。于是两者产生了不可必免的冲突,冲突导致森林有了缝隙,于是森林开始不断的从现实中涉取新故事,而整个森林也就此分成了两块即庭院(gardens)和新宿。这就是作品中新宿会和森林融合以及故事来源于雨森的书橱的原因。雨森作为故事的创作者经常会选择逃避,所以她无法独自生产故事。就比如在序章中如果没有灰流的帮助,雨森只能在永不停止的派对中无限循环。所以为了完成魔女的故事森林也将其他几个角色牵涉了进来。在介绍完登场的人物信息后冒险就开始了,随风而来的邀请,新宿漂流,仲夏夜的孩盗,The Game,雨伞踏浪航海记,宝藏,爱丽丝漫游终境这些riddle 。而这些riddle 现在想来就是将故事引向终点的存在,而与之相对印的gift 也是起这样的作用,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剧情中gift 既是帮助也是诅咒的原因。而be 则应该是故事讲述到了雨森无法接受情况所以灰流选择了修改故事。所以这一路上的冒险中我们见识了大量典故的冒险和星空巧妙设计设定。就比说第二章中所说日本经济危机失败的赌徒在第四章化身成了天堂岛中的孩子。当然本作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关于黑之爱丽丝的问题,个人跟据爱丽丝和灰流在一起时出现雨森的声音,以及之后里伽子喊魔女霖妈妈再加上雨森和里伽子并没见过面(里伽子曾提到想和雨森见面),猜测爱丽丝应该是雨森和灰流所创造的一个故事 。而灰流跟里伽子接触直到里伽子去世这段时间应该是发生在雨森幻想生育,灰流被逐出之后。同时在灰流有牛郎经历,认识九月,刈谷,黛之前。在游戏中不难发现森林中的角色与forest 世界的人物有对印关系,比如里伽子对应爱丽丝。(而现实中爱丽丝里德尔和刘易斯卡罗尔在现实中也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以及在初始be中和爱丽丝见面时有雨森的声音。所以爱丽丝这个角色是对于雨森创作意识的投射,而第八章的里伽子则是灰流创造的投射。而借由里伽子的去世,两者发现了第四面墙的存在。雨森使用gift 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自己 内部种子释放。 森林的一位original离开了。这应该是后期刈谷说森林不会再 出现的原因。但是知道第四面墙的灰流的选择了用尽终生收集帕多瓦的碎片来使故事到达完满的结局。最终收集齐碎片的他在着弥留之际进入终结之村,最终让帕多瓦发芽了,森林再次出现。爱丽丝也如其所想的出现了,而灰流通过帕多瓦将魔女的故事讲完复活了魔女并给予其真名雨森,爱丽丝这个被创造的人物于是和魔女融合。童话达成了完满。最终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这也是北欧神话诸神黄昏的结局,连同性都一样)而玩家也迎来forest的最终的结局。最后灰流和雨森的相见釆用了先前故事里里伽子所提到的结局。而这场奇幻冒险也就此结束。forest就此迎来了一个光明的结尾。
总的来说forest的设定、无疑是比较恶意,在剧中的角色们都要改变自己价值选择选择才能让故事继续下去。这毫无疑问是痛苦的。在某种推动力下黛解决了自己依靠教授的问题,刈谷战胜了对于店长的盲从。里伽子在最后接受了死亡。而雨森见证了里伽子的死后也接受了现实。灰流为了最后的结局也失去了很多。而付出代价也和森林一样是一个常见的故事原型这里就不赘述了,本人猜测森林的意志就是完成魔女的故事,那么又是谁在推动着这个故事进行。没错正是屏幕前的各位玩家。在大部分galgame 中作者一般会采取消解男主形象的方式增加玩家的代入感。使玩家能沉浸体验故事,而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中演员的演技自我修养的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顺便一提在赫炎里他也作为角色出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种方法对于制作方而言无疑相当不错,所以这也被大部分作品所采用,但同时这种加强代入感的行为也会造成了观众的自我判断能力受到了抑制。所以之后布莱希特才会提出打破第四面墙的理论,让观众重新恢复思考能力,而forest这部作品明显就是第二类,在forest 的故事里被故意错开的剧情,光怪陆离破坏玩家代入的场景和文字,根本跟不上的描述,这全为了让玩家自身思考这个游戏本身。而这一方法换个更流行的词就是meta ,当然在galgame 里使用meta 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比如比较有名君彼和DDLC(ever17,臭作),但个人认为这种打破第四面墙却加强了游戏的代入感,从而达成一种精神满足和陌生感的刺激。当然forest明显就是在想法设法的阻止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的用典,碎片化的剧情,文艺的词句,后面大量的选项这些都是为了强行让玩家思考。而或许这就是forest 被有人玩家吐槽,同时也有人玩家将其捧为神坛上原因。公主走进黑森林一书中提到过童话故事通常从某个困境开始,之后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中必然有跨越,跨越代表进入不同的世界,然后有遭遇,遭遇带来搏斗,最后的胜利则带出结尾的欢庆。Forest本身就是一个童话,这也是前面说forest中有三个世界的原因。
个人认为forest的阅读难度之所以高,抛开复杂繁多的用典之外。主要还是叙述上的碎片化和反理性,星空在forest中提到了尼采的观点。而个人认为尼采的哲学认为分成两块,一个是对生命的意义一个是对于文化的批判。在剧情中雨森和灰流的冲突和尼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相对应。灰流代表日神精神(工具理性),从古希腊人文思想开始向理性发展,而沿着这一条脉络发展,人们一开始相信沿着理性的道路能让人们走向幸福,但现实中的情况我们都清楚,甚至于部分理性主义走向了精致利己主义甚至于社达这无疑令人失望的(钱理群事件)。雨森则代表着酒神精神(价值理性)。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在全心投入作品时我们不会有利益上的判断而重新回到现实世界当我们重回理性时就会发生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完一部好的作品时有时会有一种迷茫失落感。以及作为创造者的艺术家们有的会出现精神问题有的会选择放弃生命的原因。而这应该是雨森选择跳楼的原因(可以对印尼采最后疯了)。当然酒神和日神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这也是灰流一定要复活雨森的原因。在现代社会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导致对于周遭所有模糊的、不精准的、无关理性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而forest很多地方都故意没有交代清楚,正如森林一般让人迷茫,越是想组织一个完满的体系将其概括却总是有不合理之处,个人认为星空在本作表现出对于当时日本工具理性文化的一种批判。(当然forest这形式就不是正常GAlGAME)
总结
世界的定义在世界之外,世界之中并不存在价值。一个事物要靠他者才能存在。而故事也是如此。在forest 里面提到了故事是否会遗忘这个问题,上面提到旧时的英雄会被遗忘,帕多瓦(故事本身)也会被忘记,但小天狼星却不会被忘却。个人对比的理解是旧时代的英雄们代指部分历史,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于人们记忆中,而帕多瓦代表着单一的故事,它们或许曾被人记住,但最终会被遗忘。而小天狼星则代表被人们赋予意义和改造的故事,就比如星座的故事通过不段改造流传至今。从个人来看就是有生命力的故事才能被人们所牢记。这让我联想到以前我也曾读过的一些故事,但现在大部分都忘记了。明明曾经阅读过的故事。现在想来有生命力的故事其是一种被创造出来再重新建构的过程。就比方说小红帽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版本,而爱丽丝也广泛出现在文化创作领域而且形象不断更迭一直到今天。
以上是本人对于forest这部作品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对于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可以说的都可以表达出来,最困难的往往是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就比如克苏鲁神话中的不可名状。所以维特根斯坦才写到他的命题只是一把登上去就可以抛弃的梯子。当超越这些命题后,就能够正确看待这个世界。本作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语言的界限,名字的意义(所以有大佬会用分析哲学来分析)。这些因为个人能力不足以及表达不出来就搁置了。最后用一个词来表述本人对推完Forest的印象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以上内容为本人对Forest粗浅的分析和观点,还请各位轻喷。
个人所作的视频内容 BV1ma411J7WW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家宁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galgame「こいらぼ」的剧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