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拜读完 @李星宇 的回答,非常专业,全面,但是我想做一些补充,也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
我的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Human AI Interaction”(HAAI),这个概念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方向,大的背景是2019年,MIT领衔,哈佛、耶鲁联合微软、谷歌、Facebook等公司的多位研究者,在 Nature 发表了一篇以 “Machine behaviour”为题的文章,宣告“机器行为学”诞生。
有意思的是,该学科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系列有自己行为模式及生态反应的个体,认为机器行为会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同时人与人工智能之间也会派生出合作行为,“机器行为学”与HAAI密不可分,汽车作为智能自动化机器和多种人机交互技术的载体,是HAAI纯天然的研究对象。
先说说智能化,大家猜一猜,我们的智能汽车的智商有多高?
我在清华大学做过一个智能体的智商、共情能力和拟人化的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中间我们把市面上的语音助手、车机助手做过简单的评测,从智力上来看,目前的语音助手(包括车机)智商与3-4年级的儿童等级类似,共情能力和拟人化较低(总分10分,均值在6以下)。
这意味着目前的智能座舱“不足够智能”,或者说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拟人化也处于比较初级的“形象拟人”而非“灵魂拟人”阶段,我们把智能座舱的“智能”高估了。
如果把智能座舱的阶段抽象归纳为3个阶段进程的话,可以归纳成:用户主动式交互—机器建议式交互—机器主动式交互,我们目前处于用户主动式交互到机器建议式交互到过渡期。而我们能推理出用户输入,机器输出/反馈和场景信息采集在这3个阶段进程里的曲线趋势如图所示。
再回到汽车人机交互上来,我们做过研究,人机交互的种类非常多(视听触嗅),交互的方式、预警的方式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预警方式视听触三通道预警和听触双通道预警的区别不大,而车内交互方式并非越多越好(2-3种),从研究的角度看,我希望“交互看不见”、“返璞归真”。
让“交互看不见”
为什么都2022年了,还没有一个好的国产车机产品?就是因为我们在“满足五感”的刺激,而非把交互关在智能后面。
人机交互的本质,仍然是通过智能化及数字化交互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延伸人与周围事物的自然交互能力,所有人机交互方式都是在扩展人的感觉和知觉能力,从而实现自然流畅的互动。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数据的关系、人与信息的关系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在这个数字化的智能时代,传统的基于从命令到反馈的人机交互方式正在被打破。被动交互的逻辑很简单,由人给机器发号施令,机器执行并输出结果反馈给人。整个过程直接高效,但是并不智能。
基于大数据并融合多传感器信息的“主动交互”,与被动交互相反,由机器为起点,主动输出执行结果或使用建议给用户,用户根据结果或提供的建议完成具体的交互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机器通过分析传感器获得的大数据信息,主动的从外界的信息中做出判断,计算出用户在当前情境下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再需要人来输入或下达命令,而这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完全由机器来完成。
我个人也比较认同“宁静技术”(Calm technology)的人机交互方向,人机交互逐渐变得隐匿和不可见(invisible),通过对用户的情景感知(contextual awareness)能力,最小化用户的注意力,让计算设备在背景中运行。
“返璞归真”
汽车的根本,就是把我们安全、高效的(再加个舒适)从A运到B,目前对于安全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开始内卷到各种大屏、视觉显示、垃圾功能的“堆料”上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是欲望的动物,不要指望在给予了“视觉刺激”、“自动化依赖”后,用户能够一哆嗦从梦中回来,机器的行为会重塑人的大脑、重塑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可逆。大屏和大屏背后的内容就是视觉刺激,内容越丰富,对用户的安全影响越大,智能辅助驾驶也一样,适度依赖和绝对依赖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
所以我们需要返璞归真,少制造噱头,多想想用户安全。
另外说一下我的专栏:
当我们提到汽车HMI设计时,我们到底在设计什么?汽车HMI智能座舱里最理想的交互体系是什么?
以上只是补充,给大家提个醒。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王亚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现在的智能家居方案,符合你的预期吗?你理想中的智能家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