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的影片看得不多,聊聊《奇迹》。
文牧野导演的处女作《我不是药神》收获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也有非常好的口碑。他非常在乎观众的观看体验,在意观众在影院座椅上每一瞬间的本能观感。
作为一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奇迹·笨小孩》的口碑将面对千万数量级观影群体的考验。在《奇迹》中,文牧野延续了他现实主义基调下商业类型片的创作方向,用类型化的文本和电影手段讲一个「奇观的」、「沉浸式」的故事,同时用细节拉满的场景、道具、服化和表演层次来保证影片的「现实主义质感」。真实,目前仍然是极为,如果不是最为重要的口碑评判标准。
一部沉浸式的类型故事,自然尊重了电影故事讲述的某些约定俗称的规律。
一 《奇迹》的类型化挑战
我想做出「《奇迹》有一个工整的剧本」这样的判断,即便无法达成共识,至少也远非是毫无依据的。
处女作《我不是药神》创造票房奇迹,文牧野和编剧伙伴有两年多的时间修改剧本。《奇迹》的剧本创作时间,只有四到五个月。
然而时间不是唯一的挑战。文牧野喜欢现实主义的类型片,在接到《奇迹》的创作任务之后,他很快在现实主义电影大类中找到了对标类型——人物传记电影,或者更细分一下,创业电影。他想通过讲一个在深圳的年轻人为给妹妹治病被迫创业的故事,以此表现年轻的深圳,和深圳的年轻人。
文牧野喜欢将他的主人公先置于经济困境中,再置于道德困境中,《我不是药神》中徐峥饰演的程勇,是一个卖可以救命的“假药”的走私犯。尽管程勇的人物动机里有争取孩子抚养权的成分,故事里没有掩饰主人公想要赚钱以及赚到钱之后自保的私欲。而当故事中自保的私欲和对陌生人的慈悲产生冲突,一个问题产生:为了“救人”犯罪,是否合乎“道德”?这样的道德困境产生了十足的戏剧张力。
类似的道德困境,在景浩身上是缺失的。景浩创业不是为了谋财,而是为了给妹妹治病。景浩的故事要能够代表深圳,代表改革开放的精神,因此景浩的创业不仅要有正当性,还得是英雄主义的。
景浩这个人物在道德上几乎无可指摘,他唯一接近“犯罪”的一次-倒买翻新机的计划,因为新规出台没能实施。人物内部的完美无暇意味着戏剧的张力,必须来自于外部的人和事件。
文牧野深知他不能照搬传统创业电影中的道德故事,他也无意在《奇迹》中探讨《药神》中人的复杂和两难。在《奇迹》既有的创作要求下,如何讲「人的故事」或者说,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除了要思考文戏的部分如何动人,在剧本层面上,文牧野还面临「情节故事」如何抓人的问题。传记电影作为一个类型有对观众的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私影像”的体验,是对电影之外,电影原型人物公众形象和官方叙事的一种补充。虽然乍一看《奇迹》符合一个传统创业电影的样板,情节的部分讲创业的过程,如何缘起是开端,创业过程是故事主体,最终的结局是创业的结果。但《奇迹》的主人公景浩并没有人物原型,仅仅讲述他的创业过程,对观众无法产生天然的吸引力。
「文戏」的处理上,文牧野无法选择传统传记电影提供的观察人物的距离,他索性把视角推得离人物更近,讲一个哥哥为了救妹妹所能创造的奇迹。不去讨论人的复杂,而去呈现弱者的坚持,乐观,勇敢,善良,以及协作。
在「情节故事」的编排上,文牧野想方设法将创业的过程分解为一个个有吸引力的桥段,增加观影过程的沉浸感。景浩赶火车的【追逐桥段】,找工人的【喜剧式的团队组建桥段】,打架的【动作喜剧桥段】,景浩追车的【动作片桥段】,除了组建团队的桥段外,其他均是创业电影向其他商业类型片的桥段挪用。
文牧野爱用蒙太奇段落,也善用蒙太奇,来创造电影奇观。《奇迹》中大量使用了这样快速剪辑的蒙太奇段落。如【景浩制作拆机说明书】,【景浩打扫工厂】,【团队组建蒙太奇】,第三幕中员工在家继续工作的蒙太奇。通过「桥段化」和「蒙太奇段落」的使用,《奇迹》将创业的过程「奇观化」了。与此同时,在美术和表演的层面上,电影又坚决执行了现实主义的审美倾向,用足够的细节去支撑每个场景,让奇观化的情节呈现方式不至于破坏影片整体的“现实主义”质感。
相比传统的传记电影,创业电影,《奇迹》是更沉浸式的,奇观式的,这是创作者在《奇迹》这个项目的创作要求之下,自觉的选择。并且在这样的选择和创作要求之下,最终找到了叙事的解决方案。没有一种创作选择是完美的,编剧们没有因为限制而降低对故事文本的要求,值得钦佩。
二 电影幕后
在电影仍在上映时,推出影片的幕后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操作。我们可以通过电影来揣测创作者的意图,幕后纪录片是了解他们想法更直接的材料。
文牧野聊到了拍摄期间对剧本的调整,比如让妹妹出现在婚礼那场戏里。我们知道景浩和妹妹的情感线对电影的写实质感很重要,像追车的这样没那么“写实”的类型桥段需要更扎实的情感去支撑。同时妹妹的加入也让婚礼这场「文戏」更容易和观众产生共情。
影片的现实主义质感还源自对实景的大量使用。《奇迹》中有90%的场景是实景拍摄。加上影片有大量的室外场景,意味着制片团队要应对相对较多的转场,并在每个拍摄场景附近为剧组寻找临时的“基地”,供剧组人员使用。在选择临时基地(holding)时,电力是决定性要素之一。
电影拍摄过程中离不开电,摄影机,游监,LED灯,需要电池供电,大监,DIT部门的电脑,摄影组照明灯需要持续稳定的电源,涉及到水的场景,要为吹干演员衣服的吹风机供电,烫熨戏服的烫熨机供电,制片组烧热水,煮咖啡,风扇,空调也都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
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奇迹》的拍摄使用了大功率户外电源来为监视器供电。
公交车上的夜戏拍摄主要使用LED灯具提供照明。像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或者类似的小空间场景,传统的照明灯具因为供电和体积的原因无法使用,LED灯具+大功率的移动电源的组合提供了照明的替代方案。
去年4月我们在内蒙草原拍戏,有时需要在没有任何城市光源的的情况下拍夜戏。电影灯具需要供电,剧组的正常运转也需要充足的基础照明。为了御寒,制片组要为大家提供电暖器,热水,热咖啡以及加热餐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发电车,但我们很多场景路况复杂,只有越野车能开得进去。
在室外拍摄,尤其是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环境中,传统的电影拍摄方式会遭遇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户外电源可以代替发电车,为摄影器材充电,为后勤提供保障。
除了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外景,供电问题也会出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城市场景拍摄中。比如拍室外足球场的戏,场内没有电源,发电车也开不进来,如果因为迁就电源,把拍摄基地安排在距离拍摄场地太远的地方,演员候场,拷贝素材,更换电池都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工作人员在现场也只能通过游监来监看画面。
另外,很多不完全可控的实景拍摄中寻找电源也会增加制片的难度。比如在居⺠楼天台上拍摄,如果没有备用的供电方案,只能从住户家里拉电源,增加预算的同时,还要面临价格没谈拢导致拍摄中断的风险。
很多中小成本的拍摄要在一天之内转三到四个场景。相比发电车,便携式的移动供电系统能让剧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速移动,高效的转场效率可以节省预算。
剧组在拍摄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意外情况,需要在现场尽快做出反应,也要在筹备时做好备选方案。户外电源暂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供电方式,但在很多特殊的拍摄情况下,它可以提供备选甚至唯一的解决方案。
为《奇迹》拍摄提供户外电源支持的正浩Eco Flow户外电源是一家深圳的创业公司;景浩拆机的蒙太奇中的一个拉出镜头使用老蛙镜头拍摄;中国影视灯具品牌中,锐鹰,爱图仕,神牛,耐思均来自深圳。还有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DJI大疆,同出自深圳。
本土影视器材品牌为中国电影助力,这和影片中的创业故事产生了奇妙的互文。我们期待下一个深圳,也等待另一个奇迹。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2001室的库布里克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4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电影《奇迹·笨小孩》热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