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待了6年,逛了不少地方,但说起书店,则是最近1年才开始集中逛的。以前我没想过武汉有很多书店,但我自从成为得到APP知识城邦#书店漫步#话题主持人后,我才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武汉的书店,到目前为止逛了有30+书店了,包括连锁型书店、独立书店、二手书店。
这篇回答,我和大家聊聊我一天之内逛遍武汉8家书店的经历,并附上这些书店的信息,如果大家觉得有兴趣,后续我会更新更多书店,分享给大家。
逛书店不易,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有用,希望您能给个赞同,本人不胜感激~
01 泉之旧书社
我们的第一站,是泉之旧书社。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泉之旧书社
主营:旧书,以人文社科类型为主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街道司门口青龙巷48号
虽然3月份的时候,我自个儿曾去过一次,但泉之旧书社“隐藏”在老武昌城区一条小巷里,路线我早忘到了一边,这次和阿威老师去,颇费了一番周折:
我们一路骑车共享单车,走走停停,穿行在老武昌城区拥挤的街道上,好在导航比较靠谱,在穿过了几栋老式居民楼后,我们到一个岔路口转了个弯,便看到了泉之旧书社的牌匾。
真是一顿好找~
彼时正是早上8点多,书店刚开张,屋内依旧昏暗,老板看有人来了,就打开了屋里的灯。
这不打开不要紧,灯一开,阿威老师看到书店里密密麻麻叠放的旧书,整个人都愣住了,虽然我俩都带着口罩,但我分明能看到他眼里发出的光芒,并且能感觉到他嘴里似乎自言自语地说道:
“真是个好地方,要淘一大波的书了~!”
接下来,他也真这么干了,看来我的预料是对的。我在一旁,静静看着他“如饥似渴”地大干一场,顺便给他拍些特写,也当自己的摄影练习了。
他的手指极娴熟地划过书架上一本本旧书,眼睛扫过旧书的书脊,那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遇到中意的旧书,就会抽出来翻看,时不时他也向我介绍某本旧书的来历、作者的生平以及这书本身的价值所在,我在一旁听着,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这样的过程持续了快2个小时,阿威老师一层书架一层书架的翻阅,最后选了50多本书,以社会学的书籍为主,也涵盖其他领域的一些书籍,总计近300块。
看着成堆的旧书,我有些发憷,虽然自己平时也是个极爱看书买书的人,但像这种在实体书店成批成批的买,我还是头一次见。
书太多不方便拿,老板帮我们把书打包好,寄回阿威老师的家里。
临走前,阿威老师还有些恋恋不舍,他与泉之旧书社合了张影,然后对我说:
“定安,这真是个极好的旧书店,下次我还要再来光顾~!”
我点点头,表示赞同。
在泉之旧书社,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大叔,他说自己曾是湖北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如今退休了,常常光顾武汉这些个旧书店,同时,他也表达了如今旧书店生存状态萎缩的担忧。
我能理解这种担忧,毕竟,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被各种经过精密设计的、充满诱惑的产品吸引了注意力,真正沉下心来看书的人似乎愈来愈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需求端的疲软,难免造成供给端的乏力,旧书店的生存之难,似乎是某种宿命。
但,我们其实也不要太过担忧这种现象,毕竟,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比较认可的一种状态是:
趁着这些旧书店还在的时候,多去逛逛,不留未去之遗憾就行。
02 新华书店(珞喻路店)
从泉之旧书社出来,已经是中午时分,我们决定先解决午饭的问题,目的地:街道口。
从街道口公交站下来,前往不远处的群光广场途中,很凑巧地,我们偶遇了一家新华书店。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新华书店(珞喻路店)
主营:书籍类型覆盖较广,以近期出版图书、畅销书居多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800附2号
起初,我以为这家书店我是第一次来,后来看了看周围街道的环境,我发现,我曾来过这儿。那是2年多前的一天晚上,我因为有些事儿路过街道口,看到这家新华书店,进去逛了逛。但那个时候,这家书店里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风格,里面显得十分朴素,书的种类也不很多,我还以为这书店要凉了呢。
如今再看,书店已经修葺一新,内部弄得十分有设计感,整体显得高大上了不少。
因为肚子饿的缘故,我和阿威老师在这书店较快地浏览了一圈,虽然未做过长时间的逗留,但从书店内部环境的改造升级可以看出,新华书店也在谋求转型。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好事。谁也不知道未来的书店会是怎样,以及书店是否还会存在,但做出一些改变,摸索着前进,至少说明,有那么一批人,始终珍视着书店的价值。
03 钟书阁
在群光广场7层的U你·天然调味吃罢午饭,我和阿威老师顺便到4楼的钟书阁转了转。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钟书阁
主营:书籍类型覆盖较广,以近期出版图书、畅销书居多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号群光广场二期4层
据我的了解,钟书阁原起源于上海,创始人叫金浩,原来是一名语文老师,后来投身民营书店行业,经过一番努力,将书店开遍了全国主要城市
钟书阁的出名很大程度在于它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通过互联网传播效应被众多网友热捧。和很多连锁书店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不同,钟书阁每开到一个新城市,都会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家书店的设计上来,这也就让全国连锁的钟书阁更能获得当地人的认同,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钟书阁不仅仅是一家书店,还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了。
位于武汉群光广场的钟书阁,总共有3、4两层楼,连接两层楼的楼梯两旁,是排列的密密麻麻的书籍,抬头一望,镜面材质的天花板让整个空间纵深延展不少,我抬头望向天花板里的自己,仿若身处哥特式教堂一般震撼。
不得不说,这里真是一个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04 华师百草园书店
华师百草园书店在群光广场附近,那会儿我听朋友说,这家开了十年之久的书店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即将闭店,于是决定过来看看,毕竟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百草园书店(已关闭)
主营: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5号教育技术装备处一号楼阳光码头
一路导航,拐进一条小巷,上了一个缓坡,转弯一看,旁边立着一处指示牌——“阳光码头”。指示牌上还钉着好些木质的箭头牌,百草园书店“榜上有名”。
顺着箭头望去,我和阿威老师看见不远处有个小院,院里的一家门店聚了不少人。
没猜错的话,那应该就是华师百草园书店了。我们走近一看,还真是。
因为快要闭店了,百草园书店正在进行着书籍一律5折售卖的活动:
店外,买书的朋友排起了长队,店员们则忙着处理订单;
店内,书架上的书籍已经所剩无几,但依旧有不少朋友在挑选着书籍。
五折售卖图书是很划算的,喜欢淘书的阿威老师此时又忍不住挑起书来,而我,则在书店里随便走走看看。
来到书店里的一处房间,我看到有几个人在进行拍摄和采访,一问才知道,这是央视纪录频道的工作人员,他们为了制作一档有关城市与书店的节目(PS. 据说是今年8月播出),慕名来到了百草园书店。
有位被采访的朋友说:
“多年前就光顾过这家书店,如今再来,是满满的回忆。喜欢逛书店,喜欢读纸质书,那种感觉是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一个人、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坐便是一个下午~”
真是种令人驰往的状态,我想,华师百草园书店或许是众多学子,尤其是华师学子的“理想国”吧,这里虽然地方不大,也不是很好找,但确乎是一处安静阅读的好去处。
可惜,这一切都要成为过去式了。
……
约摸1个小时后,阿威老师选完了书,不意外地,又是几十本,一结账,将近1千块,顺便还送了我一本书,我看这百草园书店要闭店了,既然来了,两手空空总不太好吧,凑巧看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打完折才41块,果断入手了。
我俩从百草园书店出来的时候,依旧能看到有不少朋友前来。百草园书店老板老王一个人默默坐在离书店不远的地方,低头刷着手机,一言不发,我想,此刻的他,心里必然是不舍且难受的吧。
对光顾百草园的朋友们想说的话,或许就在5月16日发布的一篇公众号推文里了吧:
最后,欢迎大家来送别百草园,山高路远,我们换个江湖再见。
05 集成古旧书社
从华师百草园出来,我和阿威老师把买来的书打包后交给了快递,然后就接着去逛下一个书店了。
这是一家位于武汉大学附近的旧书店:
集成古旧书社。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集成古旧书社
主营:旧书,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有涉及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珈山街办事处珞狮北路四眼井65号
集成古旧书社的老板姓吴,今年70多岁了,就叫吴爷爷吧,之前我曾独自拜访过这里,我了解到,这家书店开了30多年了,如今他依旧坚守在这旧书的世界里。
我和阿威老师进书店的时候,吴爷爷正坐在桌上整理旧书。
书店里安安静静的,除了吴爷爷,就我和阿威老师两人。集成古旧书社与我之前见过的旧书店在空间上相较宽敞了许多,内部的布局显得颇为整齐,书架虽然上了年纪,但不同种类的书籍被分得清楚,社科是社科、经济是经济、文献是文献、考研是考研……
看到这样分类清晰的旧书店布局,阿威老师对我说:
“这位旧书店的老板一定对书籍有着自己的理解,从这种布局、选书的方向、内容上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
我点点头,表示认同。
或许是因为今天书淘得有点多,逛了一圈下来,阿威老师就挑了几本书,无一例外,多是关于社会学的。
我问他,你为啥对社会学这么感兴趣?
阿威老师笑笑,对我说:
“社会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简单来说,它的研究主题是人。我这么些年在社会上经历了不少事儿,对人本身很感兴趣,因而想花几年的时间较为系统地学习社会学,而旧书店里则恰好有许多与社会学有关的宝贵文献,这也是我为啥喜欢在旧书店淘书的理由。”
果真,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这么专业~
把书结了账,和吴爷爷道了别,我们从书店出来,已经是下午15点半。
我回头看向集成古旧书社的老式卷帘大门,再看看不远处的川流不息的街道,新旧建筑的交替,在这里,似乎有着某种断续的割裂,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一位得到同学@束航在昆明 给我的留言:
城市的记忆,还有多少能够保留,就像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的旧书店,或终将消失殆尽。我时常会想,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东西记录下来,它们可能对许多人来说价值不大但并非没有意义。
我们担心自己某天也会泯于人海,就像这些被许多人抛弃或遗忘的旧物,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历史,将来的人很有可能就会用什么呀的态度去对待老去的我们。
给历史的痕迹一点机会,就是给我们的未来一点机会。
讲真,这段话,写的太好了,全盘引用之~
06 境自在书店
从集成古旧书社出来后,阿威老师跟我说:
“下一站要不去境自在书店吧,我之前去过一次,感觉还不错。”
“境自在?”
听这名字,我有些陌生,也有些好奇。陌生是因为这家书店我头一次听说,好奇则是因为,这家书店的名字听起来有一种庄周的隐逸气质在里头,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这勾起了我拜访这家书店的欲望。
我答曰:
“OK,咱们就去这家境自在吧。”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境自在书店
主营: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近期出版的新书、畅销书等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557号中山广场写字楼19层25室
我和阿威老师转了两趟公交,从武昌经过长江大桥到汉阳,再从汉阳经过江汉桥到了汉口,穿过老汉口的狭小街巷,来到了中山公园。
而境自在书店,就在中山公园旁边。
我没有想到的是,境自在书店在一栋写字楼的19层,一般来说,书店不都是开在一楼、二楼吗?居然还有开在19层的书店?
坐着电梯到了19层,阿威老师凭着印象带我找到了这家书店。
整个书店分两间房,境自在书店的老板大石头说,这家书店已经开了7年了,其中一间房是用来售卖书籍和开办读书分享会的,一间房则是用来专门安静阅读的。
我环顾书店四周,发现尽管面积不大,估摸不到五十平米的空间,但和书店有关的元素可一点没少:
摆满书的书架、偶尔可见的几张专辑碟片、一张长桌、两张小沙发、以及两个简单分隔的小间,还有墙上的那幅用隶书写成的“境自在”,让整个书店显得人文气息十足。
店内的装饰物并不多,若说有,那非整面墙上挂着的大大小小黑板上的手写标语莫属,还有那些贴满书柜门的手写推荐,不管是手写标语,还是手写推荐,字体都很漂亮,内容也很用心,我大致浏览了下,能看出老板大石头是个心思认真细腻的人,而且脑洞也很大,比如说这句:
我希望书(店)就像生活中的一碗“热干面”,好吃实在,虽不奢华,却是不可或缺的食粮。
这比喻,够武汉,够接地气,蛮扎实,我给满分~
因为时间关系,加之石头哥比较忙,我和阿威老师在境自在待了一会儿,就准备离开了。石头哥把我们送到电梯口,离开前,我问石头哥:
“7年了,境自在书店能坚持到现在,除了情怀,还有什么?”
石头哥回答说:
“书店不是光靠情怀能存活下来的,需要思考经营啊。”
是啊,有情怀当然没错,但做书店,本质上也是一门生意,想要活下来,当然得有属于自己的经营模式,我想,境自在从2014年坚持到现在,必然是形成了自己的书店经营模式的,我欣赏这样的书店人,祝石头哥的境自在书店发展得越来越自在~
07 鹅社书店
从境自在书店出来,已经是下午17点半,我和阿威老师两人已经有了些许倦意,加了让接下来的行程舒服些,我们叫了辆网约车。
天色渐晚,汽车穿过汉口吉庆街夜市,经过咸安坊,在鄱阳街与青岛路的交汇口停下。这两条路的交汇口,有一处上世纪留存下来的老建筑:
平和打包厂旧址。
而鹅社书店,就在这里。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鹅社书店艺术馆
主营: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近期出版的新书、经典等。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10号多牛世界B座1楼
进入鹅社书店,首先迎接你的并不是书,而是各类文创产品,继续往里走,才到了售卖书籍的区域。
鹅社书店用来摆放书籍的书架是木质的,但颜色上采取了青蓝色与白色这两种色调,两相对比映衬,不禁让人想到天鹅游于湖水之上的场景,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而且也十分贴合鹅社书店中“鹅”这个主题,给整个书店塑造了一种沉静唯美的感觉。
除了卖书,鹅社书店还有一块专门用来进行艺术作品展示的区域,我并非艺术科班出身,对这些作品很难看得深入,但作为一个对艺术爱好者来说,我知道这些作品是作者用心创作的,这感觉不是用理性推导出来的,而是感性中催生的产物。
……
看我有些累了,阿威老师让我坐着休息会儿,他去接另一位在武汉的朋友。
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阿威老师旁边,多了一位小姐姐。
小姐姐在市档案馆工作,名字里有个“倩”字,算是我的学姐,下文就以小倩学姐代称吧。
据说,她是因为某次书店的活动与阿威老师结识,这次阿威老师来武汉,正好见面交流交流。
甚好,又遇到了一个爱书之人,互联网把志趣相投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08 西西弗书店(江汉路店)
夜幕降临,小倩学姐请我和阿威老师吃了顿饭,饭后,我们在江汉路逛逛,既能聊聊天,又当消食了。
其实我盘算着逛到江汉路地铁站,今天的行程就算告一段落了,结果走到M购物中心,我们又发现一家书店:
西西弗书店(江汉路店)。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西西弗书店
主营: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当季出版的新书、畅销书等。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187号M购物中心B1层
既然碰到了,那就进去逛逛吧。
我曾去过武汉天地、六渡桥凯德广场的西西弗书店,其装修设计都差不多,不意外的,这家江汉路的西西弗也是如此,后来查了相关资料才晓得,全国的西西弗书店长得都差不多……
虽然不像钟书阁那样在设计上风格迥异,但西西弗的英伦风格店门、复古风的橱窗摆设以及店内的标志缎带等,倒也十分耐看,也十分上镜。
作为专业的书店培训师,阿威老师跟我和小倩学姐聊了聊西西弗书店的盈利模式:
别看西西弗书店表面上显得挺文艺,若论盈利模式,可是挺硬核的。
一家书店,想真正赚到钱,光谈情怀是没啥用的,于是,西西弗书店将零售业的玩法应用到了图书销售中,就像沃尔玛一样,将图书当成零售商品一样卖。
西西弗会搭建对每个门店客户群体进行分析的专业后台,根据他们的阅读习惯、消费能力等进行模型分析、用户画像,并对书籍进行标签化管理,反应到门店里书籍的摆放逻辑,就是以A、B、C为顺序排列的权重比例,这样的话,就能够帮助那些在阅读方面缺乏自己兴趣和判断力的顾客做选择,进而提高书籍卖出的效率。
听阿威老师讲完,我才忽地意识到:
过去自己对书店行业的理解其实是颇为浅表的,只是单纯地看书店的外在设计,拍拍照、打打卡而已,但事实上,与“情怀”二字联系紧密的书店,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形态,作为一个爱逛书店的人,如果不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书店,那我想,这种爱,实在是有些立不稳脚跟。
……
从西西弗书店出来,已是晚上21点多,江汉路上人依旧熙熙攘攘,而我和阿威老师、小倩学姐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还会有机会再聚吧~!那天的逛书店经历着实让我难忘,因为互联网,我和机会和来自天南海北、素昧平生但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聊天交流,人间值得~
09 关于书店,我的一点思考
带大家聊了聊我和阿威老师逛过的8家书店,再聊聊我对书店的一点思考吧。
下面这些话,是我去年9月份再逛中南路帝斯曼的时见鹿书店后写下的,反映了我对书店的一点思考,这里分享给大家:
今天工作弄完后,决定出门走走。租的房子附近有一家时见鹿书店,文艺范儿的,挺符合我胃口。本来漫无目的的散步变成了不由自主地去了书店。
书店很安静,诺大的空间里除了书柜和书柜上的书以外,你见不到啥密集的事物,人么?可以用三三两两来形容,我在装修考究、冷气不断的时见鹿里面逛了几圈,越发感觉奢侈,并且有一种隐隐的担忧——这家书店,还能活多久?
这些年我去过的书店不算少了,小时候常去那种堆满教辅资料的书店,包括新华书店,这种书店也卖其他书,但有意思的是,教辅似乎永远都崭新发亮,而旁的,则往往布满了灰尘。
高考后,我去了趟深圳,在华侨城哪里,我邂逅了第一家我觉得真正可以称之为“书店”的地方——旧天堂书店,就是那种很文艺范儿、很小众、又很有情调的书店。很多人都知道,线下书店里买书挺贵,但我比较感性,冲着这书店带给我的感觉,我没怎么犹豫花了一百块大洋入手了两本书,一本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一本诺奖经济学得主的文章集子。我以为我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谁知我旁边一老兄,拿了一车书来,一算账,一千多,我跪服!而且,我从他与店员的交谈中得知,这不是一回两回了,而是——常常。
这不叫书虫,这尼玛可以叫书痴了。
大学在武汉,或自己,或与二三好友,去过武汉各种有意思的书店,像昙华林的拾光书局、武锅附近的403艺术中心(暂时关闭)、楚河汉街的文华书局(已关闭)、汉阳龙阳大道及汉口江汉路的物外书店(江汉路店已关闭)、汉口儿童医院旁的卓尔书店、武广里的弘道书店、予果书店、汉口武汉天地及六渡桥凯德广场的西西弗书店,在凯德广场的西西弗,我和好友阿亮还亲眼见到了北大教授薛兆丰老师,并合照买书签了名,害,毕竟是一位靠卖一份经济学课就收获了超30万学员的男人啊……
谈回书店。
这些书店看多了,会有些审美疲劳,所谓的文艺范儿看多了也会觉得平常,但有一种隐隐的说不出来氛围萦绕在这类风格的书店里,让我对其又保持这探索了解的欲望。
2020年疫情,好友阿智给我发来消息说,汉街那家文华书城倒闭了……
我无言长久。
对于一些突发的、显得不怎么好的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内心先开始遗憾,而表面上貌似很平静,渐渐的,心形合一,逐渐开始陷入一种纠结的迷惘中,这迷惘想来有些悲怆和天真,但却是我真实之感,何必隐藏?
事实上,很多精致的书店,往往都是在亏本运营的,现在买书,我想大多数人都转移阵地到了网上,毕竟,某东某当有满100减50、某宝有9.9包邮……是的,在书店买书的人不是没有,但相比从前,已经少很多了,大多数人到这种书店来,估计无非就是拍拍照、打打卡,喝喝咖啡,顺便发个朋友圈装下C,比如我……还有一部分就是看书的,对没错,仅仅就是看书,免费的空调、样书,优雅的环境它不香么?
我觉得这里是喜欢阅读之人的精神伊甸园、乌托邦,是喜欢拍照打卡人的“宝地”,更是装C之人的某个不错的“主场”,总之有很多吧……细细一想,还挺多挺杂的……
扯回我到开头。
夜深了,我离开了时见鹿。外面的街道依旧显得冰冷寂寥,偶尔闪过几量车来、蹦出几个人来,我独自走在街上,与书店渐行渐远,与租的房子越来越近……
总感觉,自己像在告别些什么,又在迎接些什么,不然,为何脑中突然又多出来了这对碎碎念呢?
……
上面的这段思考到现在已经有9个月了,我对书店的想法大体如此,和阿威老师那天逛了8家书店后,我的想法没有太多变化,反而进一步确认了这种想法的现实性。开书店的人,往往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书店压根就不赚钱,但他们依旧选择坚守:
有的背后有资本支撑,像卓尔集团旗下的卓尔书城、森林书店时见鹿,这个或许显得轻松一些;有的则是独立民营,诚如华师百草园、境自在书店,那种坚持应当更不易;还有许多旧书店,像泉之旧书社、集成古旧书店,更是要书店掌门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耐得住寂寞……
这么想似乎又显得有些悲观,但我又能体会到开书店的人身上有一股子英雄主义的气质,如此一来,书店行业看似前路茫茫,但又未来可期,为啥?
因为这群人始终都存在,对书店的热爱未曾改变。
以上。
先写到这里吧。
我是定安 @心定且安 ,点个关注不迷路~
再次感谢 @ChemX 的邀请,以及谢谢 @知乎城市-武汉 的认可~
昨天回答发出去后,收到不少朋友的认可,希望看到更多有趣的书店,那我今天再接着补充两家~
10 几何书店
你听说过设计成洞穴样子的书店吗?
今天它来了,它就是几何书店。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几何书店
主营: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近期出版的新书、畅销书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750号绿地缤纷城购物中心5层
有关这家书店的资料网上目前并不多,我只了解到这是一家来自青海西宁的连锁书店。之前有同学@XXX逛的是上海的几何书店,感谢他的分享~
我逛的这家,则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绿地缤纷城,旁边就是那座修了11年还没修完的、被砍去一百多米的“平头哥”绿地中心。
知道这家书店,其实挺偶然的。一日我用高德地图输入“书店”这个关键词进行搜索,系统给我推荐了武汉最值得去的15家书店榜单,上面大部分我都有去过,翻着翻着,翻到这家几何书店,看到配图洞穴的装饰,我顿时眼前一亮,见多了以木质书架为主体的文艺范儿书店,不免有些审美疲劳,这家书店装饰成洞穴的样子,还是头一次见。
OK,下一家书店就是它了。
由于绿地缤纷城附近在修路,因此工地特别多、道路也比较拥堵,我跟着导航七拐八拐,好不容易才进了大门。
几何书店在第5层,书店入口处就被装饰成洞穴的样子,感觉这种设计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探索欲。
进入书店,内部更是几乎被洞穴的设计所覆盖,要我看,这家书店不如改名叫“洞穴书店”好了,又形象,还寓意在书中探索未知~
书籍的摆放方面,跟其他很多连锁书店一样,是遵循着“新书、畅销书、其他细分类型的书、文创产品、咖啡茶饮”的逻辑排布的,买书的人并不很多,但在这里消费咖啡茶饮读书办公的人倒不少,这不禁让我感觉,现在的许多书店,其实更像是一个以书籍为主题的咖啡馆,人们为了更好的办公体验来到这里消费,从而维持了书店的经营,同时再辅以文创产品的售卖,打造一座城市的文化聚集地,成为一张为城市代言的重要名片。
我觉得这是条不错的发展之路,因为就线下书店而言,单纯的卖书肯定打不过线上那些动不动就满100减50的网络书商,于是线下书店必须要将“体验”作为其重要的破局点,这是线上书店难以企及的。我近来逛的无论是西西弗书店、钟书阁,还是转型了的新华书店、现在逛的几何书店,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店扩张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值得想做书店的朋友参考借鉴。
以上是我这次书店漫步的经历和一点思考~
11 德芭与彩虹书店(西北湖店)
德芭与彩虹书店在武汉已经开了许久了,但2018年的10月31日,因为一些原因,它在武汉天地的门店闭店,时隔一年多,这家书店在西北湖公园再次开张营业。
该书店基本信息如下:
名称:德芭与彩虹书店(西北湖店)
主营: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近期出版的新书、畅销书等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黄孝西路好世纪大酒店西北侧
西北湖的这家德芭与彩虹书店不算很大,藏书不多,我当时去的时候,里面也没啥人。算起来,就是前台两三个负责书店管理的店员,以及趴在桌上写作业的学生。有趣的是,这里并没有消费才能入座的要求,整体显得很自由。
说起这家书店,算是很多武汉人的青春记忆。下面,我和大家聊聊这家书店创始人的故事。
这家书店的创始人叫陈嫚,1978年10月生于武汉,自幼就十分喜欢与书为伴,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职业是插画师。在开这家书店之前,她是武汉大大小小书店的常客,喜欢看书淘书。
2009年,陈嫚在豆瓣上发起了一个同城活动,想“给所有孤独的人开一家温暖的好书店”。当年7月,德芭与彩虹书店在武汉市武昌区街道口珞珈山大厦开张,随后,武汉天地也有了这家书店的身影。
在豆瓣的网友和线下的读者口口相传下,这家书店成为武汉最为知名的民营书店之一,被很多人称为“武汉最温暖的书店”、“像家一样的书店”。
初次听到“德芭与彩虹”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我也一样。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把它与彩虹糖联系起来,我以为这是个卖糖果的门店,但陈嫚取的这个名字,其实有她自己独特的想法。“德芭”是麦兜动画里一只小猫的名字,而“彩虹”则意为美好的生活。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希望能与那些传统老旧的书店加以区别,希望呈现给大众一家清新、美好、吸引人的全新书店。
陈嫚为这家书店做出了许多努力:
首先,这家书店被定位为一家温暖的优选书店,为爱书人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出售书籍、咖啡和杂货,另外还有自助出版和订书服务,全年无休。除此之外,德芭与彩虹还为多家单位和个人提供家具订制、图书采购和装修设计等服务,为多家出版社提供设计、制作和推广服务,鼓励个人藏书、推广藏书票文化。
这些都逐渐地变成了现实,而像“武汉花友会”、“插画师交流会”、“图书漂流”、“春天读书会”等活动也陆续展开,它们都源自陈嫚的创意。
可惜的是,因为罹患癌症,尽管经过了两次手术和八次化疗,陈嫚还是没挺住。2014年10月,她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并没有经过什么宣传。2016年3月12日,卓尔集团董事长阎志在社交平台发表了一篇文章《怀念一位书店人》,这才有不少人知道陈嫚去世的消息,网友们纷纷留言悼念这位年轻的书店人,怀念那“城市上空那盏夜灯”。
陈嫚走后,德芭与彩虹书店就完全由她的老公曾刚打理了。曾刚说,如今实体书店经营很难,而专注于品质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德芭与彩虹就更是如此了。他说自己的妻子陈嫚知道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只要用心和坚持,就一定会赢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
我觉得陈嫚做书店,早已经不是将其当作一份工作,甚至也不停留在一番事业,而是一个读书人、爱书人的终极使命,这种使命感让德芭与彩虹得以坚持下去,并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陈嫚是2013年10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手术后,陈嫚依旧会在身体许可的条件下去书店走走看看,这是她理想的现实投射,而她的生命也因德芭与彩虹而得以延续。
暂先写到这里,希望德芭与彩虹书店越来越好。
我是定安 @心定且安,感谢 @知乎城市-武汉 的转发,我们下家书店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心定且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武汉有没有比较好的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