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是109名士兵回家的日子,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遗骸迎回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
出征七十一年,落叶终于归根。
9月1日,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
并不是故意安排,却来得恰到好处。
是时候了,让中国的孩子多一点血性,让中国的孩子多一点民族气节,让中国的孩子记住国家的英雄。
这是给中国孩子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01、回家
从韩国仁川机场到中国沈阳桃仙机场,回家的路是1小时25分钟,他们走了71年
9月2日上午,109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
这条回家路走的很难。
71年来,197653名牺牲在异乡的志愿军将士,都在等着回家与亲人“再会”。
2013年6月,中韩经协商敲定,如果发现新的中国军人遗骸,每年定期归还中方,从2014年到2021年,共有8批共825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离家时尚是少年,身后是刚刚建立的新中国。
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归来时骸骨盖着国旗,让人泪目,也让人心疼。
71年前他们告别的祖国如今早已山河无恙。
这些故事,我们想让中国的孩子知道,眼前的繁华盛世,是一代又一代的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02、197653
1950年10月19日,在鸭绿江畔,一支中国军队在黄昏中奔向遥远的战火。
同一天,平壤被“联合国军”占领。局势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于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远征开始了。
1950的中国,人均寿命35岁。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这样一个亟待建设的国家,用她最优秀的儿女,去和当时世界装备最先进的军队决死一战。
并且只用了三年时间把他们打到了谈判桌上。
志愿军突破汉江防线
然而,在鸭绿江畔留下背影的士兵中有197653人再也没能踏上祖国的土地。
这背后有多少奋不顾身的抉择,这背后有多少生死决别的故事,我们想让中国的孩子知道。
03、礼遇
各大媒体全程报道、全程直播,不落下英雄回家的任何一个细节,各个热搜榜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让人感到欣慰,国家的英雄,国家给予最高的礼遇。
深深的敬意藏在用心的细节里,此次空军派出的运-20专机,编号为08特意为迎接第八次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准备。
运-20专机的机舱内部,特别安装了用于固定棺椁的装置,在每一个固定位的四周都加装了缓冲材质保证棺椁不被磕碰。
进入中国境内之后,中国空军的两架歼-11B战机伴飞护航。运-20与歼-11B飞行员在空中有一段对话让人破防“奉命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欢迎志愿军忠烈归国我部歼-11B飞机两架奉命全程护航!”
回到70年前,1951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人民空军开始以师为单位轮番入朝作战,成立不足两年的“雏鹰”要和世界最强空军争夺制空权,这是空战史上力量最悬殊的对决之一。
战争初期,美国在朝鲜投入飞机1200多架,而我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比例为6:1。美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1000小时,我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也不到100小时,整体比例约为30:1。
如今,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护佑着我们的国家,可以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正如空军航空兵某师参谋长丁毅,所说——这是大国空军战略核心投送能力的实际体现。
每思祖国金汤固,忆英雄铁甲寒。
我们想让中国的孩子知道,如今的中国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这是我们自信的来源。我们想让中国的孩子知道,每一个中国的年轻人,都有义务去保护这个国家。
04、永远年轻
他们不再变老,那些年轻的生命那些不为人知的名字为了身后的国家,视死如归。
而我要做的,是记住他们。我们若记得,他们便无悔
一位健在的志愿军战士说“那年我17岁,我没准备活,我们大家都准备死的”
如此青春的年纪如此慷慨的誓言,当之无愧,最可爱的人。
“你问我年轻是什么样子,我说和你一样啊”
和你一样的年纪,和你一样爱笑,和你一样意气风发。
我们想让中国的孩子认识,这些最可爱的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的故事,知道青春除了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和边关。
当天,哨位君也在迎接仪式的现场,无数次泪目,无限感慨感觉时空转换。
哨位君的爷爷也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曾在朝鲜战场荣立二等功,眼前归来的是他并肩战斗的战友。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有一面留言墙,是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所立
上面写满了大家给烈士们的留言,哨位君也留了一句话,是敬意、是怀念、是哀悼,也是无尽的感恩。
9月3日是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安葬仪式,这个日子很巧合是抗日战争胜利日。再过半个月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再过27天是烈士纪念日,再过28天是国庆节。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告诉中国的孩子,如今山河无恙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总有人正在年轻,而今的中国,要看我们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一号哨位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6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9月2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运送回国,哪些志愿军的事迹令你印象最深,我们该如何铭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