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行业的专业人士眼里,法律行业目前的情况如何?

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分享一下自己对行业情况的理解。不一定全面,仅供参考。

宏观

先说结论:法律行业整体上还是一个朝阳行业,行业每年的平均增速都在15%左右,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去年司法部在《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2018-2022年)》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到2022年,全国律师总数达到62万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到4.2名。全国律师每年办理诉讼案件达到800万件,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数量达到120万件,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达到100万家。律师行业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0.16%。

从业人数基本也是按这个速率增长的。按照司法部在今年1月透露的数据,目前全国律师人数已突破51万人,相较于2019年年底增加了3.7万人;律师事务所达3.4万多家,比2019年年底增加约2000家。可能是受疫情及清理违规兼职律师活动的影响,这一年的全国律师人数增长率为7.8%,远低于上一年的11.8%。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律协都在陆续公布2020年各自的数据情况,我们做了个统计,也基本符合上面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北京、上海的数据没有披露,按照往年的水平预估,平均创收应该在70-80万之间(上海因为税务上的原因,要整体比北京高一些)。

所以结论是,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整体来看中国律师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

  • 各地律师人数仍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每万人拥有律师数量不断提高;
  • 各地律师行业总创收和人均创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山东省律师创收增长率达21.97%;
  • 重庆市律师人数有明显增长,而律所数量减少,体现出律所规模的不断扩大。

更多分析,可以看我们之前写的文章

全国律师行业最新数据:山东律师创收破百亿、重庆律所数量出现负增长

所以比起其他行业,法律服务行业整体的空间、潜力都很大。我自己的判断,这个趋势至少还要保持5年。

(肯定有人会举特例,但整体数据就这么摆着,算上没有披露的理论上应该更高,仅供参考。)

微观

我们在全国各地合作超过40个团队,下面的一些结论,是通过和他们深度合作得出来的。

其实我们的样本范围还可以,合作的团队中,有像恒都、瀛和一样有20多家分所的规模所,有像深圳天册的曾浩波律师这样人均创收接近300万的高端商事诉讼团队,有像杭州盈科黄伟律师这样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行业化专业团队。全部是主任、高伙直接合作,年龄跨度从28岁到55岁,规模从10人到1000人,地域覆盖中国绝大多数核心城市。

去年他们平均增长50%,最多的增长230%。

有几个非常明显的业务增长点——

  • 刑事业务

特别是经济犯罪、职务犯罪、涉黑犯罪,不论是案件数量还是收费金额,增长都极其明显。所以去年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大部分规模所都在着力发展自己的刑事部门,因为在规模所里,民商律师和刑事业务结合能产生非常多的业务增量。北京大成刑事部的主任的赵运恒律师前些天单独出来开所,面向机构做刑事合规业务,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衍生的刑民交叉、刑事合规、刑事执行,都是非常重要的增长点。

  • 不良资产&破产

不论是做执行,做不良资产,做欠款清收,还是做破产的团队,稍微有点金融、类金融机构资源的,去年的业务增长都非常明显。这部分和大环境有关,经济下行带来的争议上升,给这类业务律师带来了很多机会。我们自己在无锡有个合作团队叫『泽执』,只做终本执行这一单一业务,创收超过大部分律师团队。上海有家专做不良资产、执行的律所叫『尊源恒』,成立没几年,去年创收据说破亿。

  •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也和大环境有关,大部分非诉团队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现在很明显的趋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未来几年还会带来一些新的机会——注册制+强监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争议解决团队,会进入资本市场这个领域,解决上市公司的行政、民商甚至是刑事相关法律业务。

这些团队的增长有一些共通点——

  1. 越资深的团队越吃香
  2. 越规模的团队越吃香

我自己的理解,未来个体执业应该会越来越不容易,独立小所的经营环境也会越来越困难,大部分人会加入团队,加入规模所。

先写到这里,根据各位反馈,随时补充回答。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非法律专业(本硕都是英语专业),银行后台风控工作6年,通过司法考试,有希望转行做律师吗?

如何认识读法学或是从事法律行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