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5月18日讯,一加手机举办一加高能618发布会,正式发布Ace系列第二款产品——一加 Ace 竞速版。一加 Ace竞速版采用独家定制的天玑8100-MAX芯片,搭载HyperBoost游戏稳帧引擎、6400万全场景三摄,120Hz变速电竞直屏、行业领先的金刚石8层散热系统以及专为游戏设计的360°电竞腰部天线,并配备5000mAh大电池以及67W超级闪充。此外,一加还发布了Buds N无线耳机的全新萤石蓝配色款。
一加 Ace 竞速版将于5月31日20点正式开售,起售价1999元,参与预售享限时优惠1899元起。发布会上,一加宣布从5月17日起,一加高能 618 优惠活动正式开启,超长价保持续至 6月30日,一加Ace竞速版、一加Ace、一加10Pro、一加9RT四款手机将参与618优惠,活动期间将释放亿元福利,高能价格领跑行业。
一加 Ace 竞速版采用一体化的设计语言,整体性更强,更有辨识度。摄像头模组与背板一体成型,选用连续曲线进行平滑过渡,在横握打游戏时使手指很好地贴合曲面,握感更舒适。一加 Ace竞速版拥有竞技灰、光速蓝两种配色。光速蓝颜色非常细腻,在光影下晶莹剔透,光线交织,十分漂亮;竞技灰有着陨石般粗糙又紧密的质感,非常的低调内敛,沉稳大气。
一加 Ace 竞速版搭载独家定制天玑8100-MAX芯片,通过一加和MTK专属的研发团队联合调校,天玑8100-MAX在游戏稳定性,AI 计算能力和夜景视频降噪能力进行了全面优化,再加上LPDDR5+UFS3.1超强配置组合,最高支持12+256GB的超大内存组合,一加 Ace 竞速版性能继续拉满。
针对游戏场景中发生的帧率断崖式下跌和团战里遇到的突然卡顿,一加 Ace竞速版搭载HyperBoost游戏稳帧引擎,通过图形异构、GPA 稳帧两大核心技术,带来芯片级软件调校,保障游戏帧率长时间又高又稳。图形异构技术可以将CPU向GPU发送的图形指令进行细化、拆解以便重新分配,通过合理排布元素渲染优先级,有效降低负载;GPA极限稳帧技术则可以通过“AI 稳帧能力积累”和“系统资源精细化管理”智能调节 CPU、GPU 频率,实现持久稳定的高帧率,减少掉帧次数,解决断崖式掉帧。在天玑8100-MAX+游戏稳帧引擎的组合保障下,一加Ace 竞速版通过了和平精英职业联赛技术实验室赛事环境测试和OPPO 实验室的 36 个月流畅护航测试,无论是游戏还是日常使用都能做到长时间不卡顿。
续航和充电方面,一加 Ace竞速版搭载了5000mAh 超大电池,模拟用户日常使用环境续航可以达到1.3天,。充电方面,一加 Ace竞速版支持67W 超级闪充,5000 mAh 超大电池可在29分钟充电至80%。
除一加 Ace竞速版之外,一加还带来了一加无线蓝牙耳机 Buds N的全新配色——萤石蓝。一加 Buds N拥有12.4mm超大低频动圈单元,最高支持30小时的续航,单支仅4.8g,佩戴舒适听感优秀。新推出的萤石蓝配色款采用了内外撞色的设计,更显时尚精致。
此外,本次618一加 10 Pro、一加 9RT、一加 Ace、一加Ace 竞速版四款手机将参与到活动中,一加 10 Pro 全版本 618 期间优惠500元,4199元起,并且享受 12 期分期免息;一加 9RT活动期间最高优惠900元,8+256GB版本售价2499元,12+256GB版本售价2599 元;一加 Ace售价2499元起。同时耳机、手表、散热背夹、充电器等 IoT 产品,价格也同样有超多优惠。
一加 Ace 竞速版将于5月17日晚开启预售,5月31日20点正式开售,京东、OPPO商城开售,产品售价如下:
一加 Ace竞速版 8GB+128GB版本1999元,预售限时优惠100元,售价1899元;
一加 Ace竞速版 8GB+256GB版本2199元,预售限时优惠200元,售价1999元;
一加 Ace竞速版 12GB+256GB版本2499元,预售限时优惠100元,售价2399元。
品玩5月18日讯,据 ShrimpApplePro 称,苹果 Apple Watch Series 8 可能采用全新的直屏设计。
在 YouTube 频道 Front Page Tech 的最新视频中,Jon Prosser 强调了来自 ShrimpApplePro 的信息,称 Apple Watch Series 8 将采用平面的屏幕,而非目前的曲面屏。
去年 5 月,Prosser 就爆料称苹果正在开发一款直屏的 Apple Watch,该设计随后得到了 CAD 渲染图和其他来源的支持。当时,Prosser 称该设计可能适用于 Apple Watch Series 7,但也警告可能适用于 Apple Watch Series 8。
品玩5月18日讯,GNU 项目宣布其 GNU 编译器集合 (GCC) 版本 12.1 已支持龙芯专有的 LoongArch 架构,软件开发者能够更好地处理基于龙芯最新处理器的系统。
GCC 12.1 的发行说明中写道:“添加了对 LoongArch 架构指令集的支持,龙芯 CPU 代号 LA464,LoongArch 64 位通用 CPU 代号 loongarch64,需使用 -march= 和 -mtune=。”
目前尚不清楚 GCC 12.1 是否支持了 LoongArch 架构引入的所有约 2000 条新指令,但预计会带来一些显著的性能改进。
去年龙芯推出了基于自有 LoongArch 指令集架构的 3A5000 和 3C5000 处理器,该架构保持与 MIPS 的兼容性,且拥有 2,000 条专有指令、二进制转换扩展指令 (LBT)、向量处理扩展指令 (LSX)、高级向量处理扩展指令 (LASX) 和虚拟化扩展指令 (LVZ)。
这周初始,微软官方便发文公告,IE浏览器将于6月16日正式退役,此后其功能由Edge浏览器接棒。从1995年发布,到2002年市占率高达至今无人能及的96.6%,IE浏览器在消失前浓缩成了当代互联网产品的一个经典剪影:来且气势汹汹,倒则悄无声息。Mozilla火狐、苹果Safari、谷歌Chrome、还有基于谷歌开源的Chromium内核开发的微软新一代Edge浏览器,这些IE浏览器曾经的强劲对手中,又会不会有下一个落后的垄断者出现呢?
如果说搜索引擎是通往未知世界的列车,那浏览器就相当于车站,是汹涌流量的入口。浏览器看起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基础设施,美观了加分不多,不美观也不扣分,但至少也需要能开门、通好气。而在技术革新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列车甚至已经升级成高铁、磁悬浮,车站却因为拥堵、脆弱被淘汰,乍一想实在是令人疑惑。
回望IE浏览器近30年的发展历史,1995年为了应对网景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的如日中天,操作系统巨头微软匆忙购入了一家浏览器相关技术公司,开发出第一代IE并封装到Windows 95 Plus操作系统中搭售。也就是说,不管顺不顺手,当时的用户每买一台电脑都得用它。
一开始,IE倒也保持着敏捷的迭代速度和优秀的技术质量。IE一代推出12个月后便更新到了三代,率先支持CSS技术(可以让HTML语言能够更好地适应页面的美工设计)并击败了网景。可当2001年IE 6问世、将微软的浏览器市场份额推高至96.6%后,微软有长达4年的时间不再对其进行迭代更新。
与此同时,恶意软件和病毒随着IE在网络快速传播,侵蚀着公众对IE安全性的信任;Firefox则基于网景之前开放的程序源代码“卷土重来”,挥着“功能多”和“很安全”的大旗,黄金时期吞下了最多20%的市场。当Firefox使用沙盒安全模块限制网页脚本访问用户资料、使用SSL/TLS让用户能够隐密传输资料、一旦用户访问钓鱼网站就会发送提示时,IE却还“卡”在响应速度的旧战场上。
直到2008年,微软并未力挽狂澜、而Firefox也还未能对IE的市场地位起到颠覆,谷歌的Chrome浏览器迅猛地开始了公测。在很多人看来,Chrome创新性地在网页浏览器中添加了许多人性化功能,如书签通过Google账号云同步、将搜索栏和地址栏合二为一等等,极大革新了用户体验。
再后来就是移动互联网大潮了。IE浏览器停留在桌面浏览器市场的孤岛中,Chrome进一步凭借跨越电脑、手机、平板多终端的统一体验,真正地顺上操作系统的东风、借势而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用户,成为全球覆盖用户数最多的浏览器。
忘了提了,和Firefox诞生于同年、背靠苹果生态的Safari就像另一个IE,随着Mac销量增长,市占率却不断下降。
而无论成绩单好坏,近年来谷歌和苹果均受到着西方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审查。如谷歌Chrome被指出存在搜索导向问题(使用Chrome寻找信息或商品,结果就会优先导向自家产品);苹果拒不承认自己限制浏览器必须基于 WebKit (苹果自家浏览器引擎,区别于谷歌chromium)的行为是““扼杀第三方浏览器在 iOS 上的创新发展”,等等。
一边咬着牙对监管机构毫不放松,一边微软、Mozilla、苹果和谷歌这四大浏览器制造商又在春天携手宣布,将联合起来解决网页适配的问题。简单来说,如果问题真的得到解决,那么同一张图片在不同浏览器上便会是同样的大小。网页开发者不需要针对不同浏览器去调整代码,网民也会拥有更统一、舒服的浏览体验。
这似乎是混战了十多年的浏览器竞争者们的首次结盟。
很难想象,统一标准这个事情在2022年才开始推进。
“计算机和互联网必须为大众带来开放和自由,但必须由我引领”的行业巨头们,是否在过去过于重视自家产品的独特性,却忽略了它最本质的工具属性、服务属性呢?如果尊重用户、方便开发者是一家垄断的结果,而不是百花齐放(大标准统一、细节保留各自特色),那又有什么意思?当话语权集中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它又真的会“低下头来”改进产品吗?
如果是,曾占据全球96%浏览器市场份额的IE浏览器,为什么已经倒闭。
2017年前后,海外流量成本还未飙升,供应链服务趋于成熟。当时可谓独立站的“淘金热”时期,不少卖家将“站群”模式做得风生水起,并跻身大卖行列。单个公司运营上百个、上千个独立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打爆款”的逻辑下,站点越多赚得越多。
参透流量秘诀的卖家赚取真金白银,但越界行为开始出现。一些卖家甚至敢在无货源的情况下上架产品,至于“消费者能否按时收到商品”,商品是否“货不对板”,都不是他们所在意的。
相较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独立站意味着更高的自主权,但自由不代表肆意妄为。 2021年的一场吹风会上,商务部对外贸易司透露了一个数字:根据测算,我国的独立站数量达到20万个左右。2022年,出口电商仍在增长,依靠站群起家的大卖们将“精品化”和“品牌化”提上日程。
提到独立站,相信许多人脑海里蹦出的关联词汇是DTC(direct to consumer,直接面向消费者)、第一方数据、品牌等“高大上”的词汇。对于试水独立站的新卖家,这些概念词汇也许没有丝毫吸引力。更接地气的理由可能是多渠道运营降低风险、更好看的商店模板、对店铺更高的掌控度,以及一个事实——从前几年开始,搭建独立站易如反掌。
除了大众耳熟能详的加拿大公司Shopify,中国跨境卖家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店匠、SHOPLINE、SHOPYY、FunPinPin、UEESHOP。跨境电商生态上下游服务商瞅准独立站风口,想要分一杯羹。营销服务商纷纷转型经营建站业务,提供云服务的华为云也切入独立站赛道,在今年4月底上线华为云跨境电商平台,建站是该平台业务的一部分。
从注册到建站再到运营,卖家可在两周甚至几天内完成初步搭建。Dropshipping(一件代发)也开始兴起,无货经营不再困难。在2017年前后,一些卖家开始采用站群模式收割海外消费者。
从盈利模式来看,站群依赖个别爆款产品带来的巨额GMV回报,本质是流量的游戏。
独立站缺乏自然流量,引流一向是运营的重点和难点。站群卖家使用建站SaaS批量创建站点,一些站群大卖甚至会同时运营上千个站点。在流量导向的语境下,卖家为每款上架的产品设置一定的广告预算,投放测试效果不好的立刻放弃,转而测试下一款产品。
在一轮轮投放测试中,当卖家挖掘出ROAS(广告回报率)表现优秀的产品,便会毫不犹豫地加大广告投放额度。当广告投放回报率成为已知的变量,少有人能抵挡住“高投入高回报”的吸引,爆款产品就这样诞生了。从性价比看,测试产品的广告投入很值得,单个爆款产品有时能换取高达数十万人民币甚至更多的GMV。
站群玩法在实践中成功后,这些公司将日本企业家稻和盛夫提出的“阿米巴模式”发扬光大。“全员参与经营”——这种取自东亚邻国的“经营秘法”,在中国跨境行业被本地化为多个小团队构成公司整体,每个团队人数不多,运营数十个站点,自负盈亏。
在高额销售提成的诱惑下,阿米巴模式使得站群卖家迅速成长为大卖,却也为之后的转型埋下隐患。以销售额为最终导向、以阿米巴模式为组织结构,公司价值导向和组织架构都在强化“追逐单品利润最大化”的实践路径。
站群卖家的发财路上,流量和销售额一直站在舞台中央,产品和买家被无情忽略。某些站群运营者并不在乎库存是否足够,甚至乐于在没有商品库存的情形下,四处“抠”来热门产品素材做投放测试,当消费者大量下单后才临时寻找货源。
气愤的消费者到评分网站留下评论,发货延迟、货不对板、不发货、售后差等糟糕体验也使得Shopify等独立站服务商近年来收紧监管力度,加大对不合规卖家的打击力度。当监管不断收紧,将流量玩到极致的站群卖家也面临其他危机。
2020年的某场跨境电商活动现场,当主持人公布某独立站营销的ROAS成绩,到场观众齐刷刷拿起手机拍照记录,这场学习“搞钱”的活动,座无虚席。刚入局的“小白”仍停留在以销售额为导向的思维,于他们而言,独立站模式是未被开掘的富矿,“流量思维”是进入该模式最快捷的门路。
而对于已“搞到钱”的站群大卖,即便这种“简单无脑”的模式依然能赚钱,在埋伏前方的多重危机下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流量红利逐渐褪去,投放成本上升,流量曾是站群玩法的灵药,现在它没有以前那么灵了。以往对供应链、产品、营销、客服等方面的忽视难以持续下去,公司终于开始正视“房间里的大象”。
断臂求生——许多大卖主动砍去站群,开始向“精品站”转型。问及跨境电商圈内人怎么看待这样的转型,他们可能会淡淡地说一句:“无感,不觉得在做品牌,就是以前做站群的。”但截至2022年,几乎所有站群起家的大卖都高举精品化和品牌化的大旗,转变也实实在在地正在上演。
所谓的“精品”一方面指向运营策略。使用建站工具批量搭建的站点千篇一律,看上去很粗糙,售卖的商品也杂乱无章,整体看上去像是盗取信用卡密码的小站点,消费者信任度低。直观来看,更少的站点和更少、更垂直的SKU将卖家从疯狂建站和管理站群中“解放”出来,站点的运营更精细化,消费者也能得到更好的购物体验。
精品站与站群间的差距,并未停留在更少的站点和更少的SKU上。深层次的转变,是企业补上供应链、物流等环节的短板。
曾经的站群大卖细刻据传已主动关停大量独立站。在快时尚赛道,这家公司成功孵化出以NORACORA、JUSTFASHIONNOW、STYLEWE为代表的头部独立站。据similarweb网站提供的数据,三个站点的流量状况良好。
据细刻官网,公司从2015年年底开始在STYLEWE开始尝试自营品牌,逐渐补足自主供应链。2016年获得1500万元A轮融资后,2021年4月细刻完成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据相关报道,B轮融资后,公司将在供应链、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精细化运营四个方面招揽高端人才。
流量之外的环节需要站群玩家补足,回到引流这件事上,当下的海外社媒流量生态倒逼中国跨境卖家升级玩法——四处搜索广告素材进行投放的路数不可持续,以长远眼光来看,更软性的广告、更丰富有趣的营销内容、红人营销等,都是卖家需攻克的问题。
在《今年的TikTok跨境,就是2015年的亚马逊?》一文中,我们提及内容营销的重要性。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中国跨境卖家将独立站和TikTok等社媒平台巧妙结合。
在TikTok平台,账号@tjhomesmart发布的智能小家电系列短视频令人直呼上瘾,这些将产品与生活场景结合的情景内容成功吸引到近100万粉丝,成为#gadgets话题下的活跃账号之一。据网红营销平台提供的数据,该账号共发布近200条视频,累计收获1000多万个点赞。
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小家电和家居产品,在情景短剧中展现出最实用的一面。《亚洲女人如何清洁浴室》、《亚洲女人下班回家后做什么》……视频中描绘的家庭布置满各类智能家电、家居用品,没有背景音乐,使用洗衣机、擦地、收纳物品等操作的声音都被收入视频中,宛如ASMR。
站群注定将是被时代摒弃的模式。随着打造精品站逐步成为共识,供应链得到重视,营销玩法更加多样,卖家们开始离所谓的品牌更近一步。
*封面图来自unsplash,由Pedro Vergara上传
【猎云网北京】5月18日报道
十年前,20岁的年轻人想改善肌肤问题时,第一选择一定是求助朋友或者专柜柜姐推荐护肤品。而现在,Z世代们也许会打开小红书,经过半小时的研究,发现全网粉丝超过两千万的护肤博主骆王宇笃定地说,所有的护肤品都改善不了毛孔粗大,唯一有效的是轻医美!
曾几何时,功效护肤品和医美泾渭分明,然而随着技术、媒体、人群的迭代,两者的目标受众越来越重叠。
功效护肤品概念由药妆演化而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Albert M Kligman博士在美国化妆品化学家协会会议上提出“药妆”(Cosmeceutical)的概念,与普通化妆品不同,“药妆”能够解决轻微的皮肤问题。之后,药妆概念在欧美和日本兴起,于2010年前后在中国渐成声势。2019年时,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司发规定禁止宣称“药妆”或“医学护肤品”。随后,药妆这一名称消失,但随着成分党的崛起,大众越来越追求护肤品的功效,因此功效护肤品兴起并取而代之。接着以薇诺娜、华熙生物、玉泽为代表的国货品牌崛起并占据了中国功效护肤品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从功效维度来看,功效护肤品用户最关注的功效包括抗老、补水和美白提亮[i],其中48.4%因为肤质较为敏感,希望通过功效护肤品预防问题的发生。
但功效护肤品的透皮吸收也一直是其发挥功效一大难题,如何深入皮肤靶点发挥作用,目前仍在探索。因此,护肤品最擅长的是基础的清洁保湿,在美白,祛痘,祛皱方面,护肤品更多地起到的是预防、保护和延缓某些肌肤问题发生的作用,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是“防”。
而医美透过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作用范围可从表皮层直至皮下组织层,启动皮肤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以“不破不立”的方式解决皮肤既有的问题。如通过点阵激光、微针射频等可有效解决的痘坑问题,通过光子嫩肤、皮秒可有效解决的痘印、色斑问题,以及通过热玛吉、超声炮等解决的面部肌肤松弛下垂的问题等。用一个字来概括医美的作用,即是“治”。
既然医美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深度都完胜功效护肤品。那么二者的性价比又如何呢?
以市面上热销的紧致淡纹和美白类产品来看,一瓶主打紧致淡纹的雅诗兰黛小棕瓶精华大约是900元/50ml,约为两个月的用量,而同样的价格也完全够一次眼角纹肉毒注射,且肉毒维持的效果时间更长;一瓶主打美白淡斑的修丽可发光瓶精华约为990元/30ml,用量约为1个月,一年的花费大约12000元,足够做一年的光子嫩肤或是两三次皮秒,且有剩余。
同样功效的护肤品叠加相应功效的医美,效果会否1+1>2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护肤品发挥功效的原理与医美往往是相同的
如在促进胶原生长上,护肤品通常的原理是利用某些成分如寡肽向皮肤发出信号,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而医美通过高能量破坏原有胶原蛋白,产生信号去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相近的原理使得二者叠加最终效果1+1<2,大量的效率和护肤预算被浪费了。更优的选择是使用适当的护肤品,对于医美项目减负增效,使得1+1>2。事实上,这样的选择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正在不知不觉间改变整个护肤行业的方向。
肌小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携其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以创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结构,另辟蹊径,破壳新生。
“肌小简”品牌缘起于创始人——美瑞健康国际产业集团总裁周文川的一个护肤灵感。
曾是大牌忠实粉丝的她,在数年前开始接触医美,并很快发现了医美的高效非护肤品所能及。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每次医美后,皮肤总有些特殊时期,并不能使用日常的护肤品。并且,由于美白抗衰等问题都已经被医美解决,在日常护肤的时候她也开始期待更为精简的流程,节省护理时间。经过数年的观察、思考、经验资源的积累,她开始将自己的护肤灵感,一步步打磨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品牌——肌小简。
肌小简致力于为年轻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护肤解决方案,致力于通过轻医美实现60%的护肤功效,通过匹配的术前术后护肤品提供40%的功效,最终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整体方案。
在医美服务上,周文川看到医美界的沉疴多在于不合规和强推销,于是肌小简试图成为医美界的超级猩猩,主打“极专业,超高效,零套路”的服务原则,按次付费,专业医护服务,收费平价,随做随走,严格合规,为年轻人在工作场所附近提供便捷高效的轻医美服务。为提升服务品质,肌小简还与全球激光美容设备领导者科医人供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其临床示范基地。
在产品侧,周文川认为既然轻医美可以比护肤品更高效地解决肌肤问题,那么护肤品在肌肤护理的大课题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自然不是画蛇添足地发挥与轻医美同样的功效,而是与轻医美相辅相成,增其功效而补其不足。肌小简的跨国博士团队协同最懂皮肤科的医美医生,正是以此作为其护肤品的定位,精简,安全,对于轻医美项目减负增效,力图使得轻医美与护肤品的功效1+1>2,让消费者实现整体护肤的最高性价比。
以肌小简首个产品线——光电修护系列为例。由于光电项目对于肌肤的损伤包括光热损伤破坏皮肤屏障,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肌肤干燥缺水,泛红刺痛,及后续暴露在紫外线下可能导致的色沉反黑等问题,肌小简跨国研发团队集肌小简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力,研制出经典配方升级版的光电修护主打品————CCE精华,旨在消除皮肤中的自由基,并为胶原生成提供不可或缺的原料维生素C,辅之以多重修复、深度补水的小水泵面膜、摇摇精华及新生乳,实现对光电类轻医美项目的综合修护和协同增效。所有产品都经过国家CNAS标准实验室进行功效测试,证明在光电后功效显著。
肌小简超分子研究中心实验室实景图
光电修护系列图
肌小简产品第三方功效检测报告
作为一个护肤新物种,肌小简从诞生起就自带创新基因。在护肤行业升级迭代的大潮中,肌小简渴望成为弄潮儿。周文川带领的创始团队,作为其舵手,正在扬帆而起,破浪前行,期望用至真至简的理念,过硬的产品,真诚的服务,将肌小简打造成年轻人热爱的新一代护肤品牌。
【猎云网北京】5月18日报道
近期,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肆虐全球,在我国疫情防控等级不断标准提高的背景下,消毒防疫实施单位实施人在积极防疫消毒的同时,为避免受众对消毒违反国家标准,或受众因呼吸道、黏膜、细胞乃至肿瘤等身体不适向消毒单位提起法律诉讼和高额索赔等, 我们有必要对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的核心点,有所把握,做到防范于未然。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GB 27952-2020),该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普通物体表面是指各种场所如学校、托幼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家庭等用具、物品及设施的表面,在对上述物体表面进行消杀时,消毒实施机构所选消毒剂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属实际无毒级。
2、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无刺激性或轻刺激性。
3、致突变试验阴性(不致癌)。
同时,我国在2011年12月3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空气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48-2011),在对空气进行消毒时,所选用消毒剂在毒理学安全性方面作出以下明确规定:
1、急性经口毒性属实际无毒;
2、急性吸入毒性属实际无毒;
3、致突变试验为阴性(不致癌)。
2021年,国家颁布国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WS/T 774-2021),该标准要求:现在消毒产品对物体表面,室内空气两项消毒指标须合格。
由此可见,根据我国相关强制标准,并不是可以灭活新冠病毒的消毒剂,我们就可以放心使用。
目前防疫主要使用含氯消毒液(如84)、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液。
氯本身对人体是有一定的毒性,因其含有强氧化的作用,长期吸入会造成眼结膜、球结膜、鼻腔内黏膜周围的受伤和表皮层脱落,对肺有刺激性,皮肤长期接触出现红肿、皮疹,对不锈钢、皮革、纺织物、涂饰板材等造成加速老化变色。
二氧化氯消毒液,主要释放氯气,有刺激性气味,长期吸入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能会导致咳嗽、喷嚏、流眼泪。
含氯消毒液均为有毒性、致突变致蛋白突变性(即致微核为阳性)、有刺激性、有腐蚀性、挥发气体有毒级和刺激性的消毒液)。
属于实际有毒、有刺激性的消毒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对物表消毒、空气消毒、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的安全性强制标准要求。
网络时代信息是公开的,避免有心的网民关注揪住消毒作业单位违反国家标准实施消毒作业,并依照国家标准提起索赔涉诉,须熟知以上标准。
【猎云网北京】5月18日报道
今日,ZMO.ai 宣布于近期完成了 8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此外曾参与天使轮融资的金沙江创投和 GGV 纪源资本也参与了本次融资。这家初创公司提供人工智能模特图片解决方案,能够降低拍照成本、减少等待时间,提升电商转化率。
据了解,ZMO.ai 成立于2020年。通过强大的 AI 算法生成独一无二的逼真虚拟模特展示服装,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寻找模特,拍摄和后期制作。直接将产品上架成本降低到原来的 20%。
ZMO 核心团队成员来自 Google, Apple, Facebook, SenseTime, Adobe, Tencent 等国内外一线互联网企业,科研团队近五年在相关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CVPR,ICCV,ECCV,ICLR,AAAI等等。
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张诗莹,原Google AR系统构架师,主要负责Glass, Reflector等项目的算法和构架。加入Google前诗莹曾是Apple Air Pods产品线创始团队核心人员,主要负责产品线的系统构架研发,设计,生产整个流程,为Apple打造了公司历史上最畅销的产品线。 诗莹拥有UCLA的电子工程硕士,北邮通信工程学士以及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士学位。
张诗莹(Ella Zhang)表示:“传统上,服装制造的整个周期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月,从设计、面料选择、制版、建模到实际上架。我们正在翻转和缩短这一过程。[客户]现在可以通过把一件衣服放在一个虚拟模型上进行测试,这个模型可以放在网站上。一旦有了订单,电商客户就可以开始生产”。
目前,ZMO.ai产品仍在封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