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大熊猫饲养员 突然被Q回答这个问题……简单说几句吧~
一般来说,无关人员是尽量不要进入饲养操作区,也不要随意接触大熊猫,这是对彼此的负责。对于大熊猫来说,外来人员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包括气味声音等等)熊猫是很敏感的,对他们来说这都是外界刺激;对于人说,大熊猫是猛兽,不能只看到他们温柔可爱的一面。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必须要进入操作区或者跟熊猫接触,还是要确保自己健康,而且做好隔离防护,听从指导。
最后附一下之前论文的一些关于大熊猫疾病的内容,因为是15年写的,所以有些数据可能比较旧,算是个科普,给大家参考下。
大熊猫的几种疾病
一.大熊猫的传染性疾病
大熊猫犬瘟热
大熊猫犬瘟热是以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疾病,它是由犬瘟热病毒自然感染或人工注射接种犬源弱毒疫苗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和高接触性等特征。大熊猫犬瘟热病的高致死率,主要是由于患病兽在被感染后,容易同时继发细菌感染。1982年1月22日至2月16日,先后有大熊猫和熊猫幼仔在南京玄武湖动物园熊猫馆急性死亡,有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等共同特点,而且在品种,年龄与性别等方面无差异(高凤山.2003)。张振兴等通过实验研究对比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免疫预防,流行病学及其他特点,并对该病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大瘟热与李氏杆菌并发或继发感染与该病有一定相关性,并将该病命名为大熊猫瘟热病(张振兴.1985)。Mainka等在卧龙对大熊猫血清学的调查研究中 (Mainka,SA.1994),发现8只用于研究的大熊猫,有2只的CDV抗体呈阳性。李金中等通过实验室诊断,证明某动物园发现的感染了CDV的3只大熊猫,均属于野毒株(李金中等.1999)。曾有报道犬源犬瘟热弱毒疫苗接种在熊猫幼仔和大熊猫身上后,引起接种大熊猫感染致死性大熊猫犬瘟热病的案例,证明大熊猫对犬瘟热病毒易感,并且熊猫幼仔的敏感性更强。临床上,感染大熊猫初期表现,兴奋异常,偶尔有尖叫声,步态不稳,四肢僵硬。患病大熊猫目光呆滞,喉头痉挛,不能正常吞咽,身体抽搐并口吐白沫,紧闭牙齿。个别肌群在发作后仍然不断抽搐,因抽搐眼球滚转,唇肌似笑,前肢扭动似舞蹈状。伴随病情的发展,感染大熊猫的抽搐间歇时间缩短,发作的次数增加,神经症状逐渐加重。体温呈双峰性增高,体温在发病初期高达38.1℃至39℃,随着病程发展,体温在病程中期降低到36.5℃至38.3℃,病程后期体温再次升高,最高时甚至可达39.7℃。大熊猫感染后,食欲减退或拒食,后期会出现腹泻,大便失禁等症状,排出煤焦油样、恶臭的稀便。口腔、鼻腔以及眼结膜分泌物增多,出现发炎症状,眼睑出现水肿,有大量痰液在气管和喉头累积。
二.呼吸系统疾病
大熊猫耐寒怕热,在大熊猫的青壮年期较少患呼吸道疾病,一岁以内的熊猫幼仔和老龄大熊猫多发,主要是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大熊猫机体对疾病抵抗能力低。呼吸系统疾病种类较多,以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为主,严重时发展成肺炎。幼龄熊猫因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主要在春秋气候突变时,大熊猫在室外收到风吹雨淋,或周围环境温度的骤然降低,或因动物本身的免疫能力降低,以及因其他患病动物传染等,都会引发大熊猫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基本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身体蜷缩,呼吸加快,不爱活动,反应迟钝,出现食欲不振或停食,鼻镜干燥,体温升高,鼻腔有浆液性—脓性分泌物,伴有咳嗽等症状。
肺炎
肺炎一般在大熊猫的幼龄期发病,死亡率高。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母兽对新生仔的照顾不周,或幼兽突然遭到风吹雨淋,生活环境温度的突然改变,以及由其它动物的传染。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急,体温高,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在鼻腔,咳嗽,全身皮肤灰白或紫绀,口腔粘膜青紫。
三.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熊猫的疾病,因感染寄生虫而死亡的大熊猫的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共发现了26种大熊猫寄生虫。
1.体内寄生虫病
常见的大熊猫体内寄生虫病包括蛔虫病,线虫病,肉孢子病以及槽盘吸虫病。赖从龙等从2680份大熊猫粪便中查出熊猫蛔虫感染率为56.15%,鹿槽盘吸虫的感染率为0.48%,圆形线虫感染率为0.11%,肺线虫感染率为0.04%,熊弓蛔虫感染率为4.51%(赖从龙.1993)。
大熊猫蛔虫病
西氏蛔虫是大熊猫蛔虫病的病原,蛔虫病是危害最大并且也是最常见于圈养和野生大熊猫的寄生虫病。裘明华等认为,可以将蛔虫的危害程度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的寄生虫体数很少,大致在100条以下,属于轻度感染,第二类的寄生虫体数在300条以下,开始出现大熊猫蛔虫病,属于中度感染,寄生虫体数达到300条以上时,属于第三类重度感染。大熊猫蛔虫病的感染率以及感染程度与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以及蛔虫的生活史有一定关系。大熊猫感染蛔虫后病症多样,身体消瘦,精神不振,皮毛蓬松粗乱且没有光泽等症状较为常见,也会出现消化不良以及贫血等症状,当蛔虫重度感染时可以引发大熊猫的肠炎,腹泻,而异位寄生严重时可导致肝和胰腺出血坏死以及肺炎等并发症。
蛔虫病对野生大熊猫的影响很大,而圈养大熊猫因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极大多数均属轻度感染,未危及到大熊猫生命健康。冯文和等通过解剖33具野外大熊猫尸体研究时发现,这些大熊猫都被蛔虫感染过,由于蛔虫感染导致的大熊猫直接或间接死亡率高达66.67%。
2.体表寄生虫病
大熊猫的体表寄生虫病主要有蜱病,蠕形螨以及食皮螨病,野生大熊猫是受到影响最大。感染大熊猫会引发营养不良,出现贫血与衰竭等病症;人工圈养环境中的大熊猫也可能受到蠕形螨和食皮螨的感染,引起皮肤炎症,瘙痒,脱毛,出现机体消瘦等症状。血蜱属于蜱类寄生虫第二位。熊猫食皮螨虫和蠕形螨虫列第三位。
(1)大熊猫蠕形螨
大熊猫蠕形螨和熊猫食皮螨引起大熊猫的螨病。蠕形螨通常在大熊猫的皮脂腺以及毛囊内寄生,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大熊猫蠕形螨病,但主要的发生季节多在潮湿、闷热的夏秋季节和寒冷的冬季是。大熊猫被蠕形螨寄生后,会表现出瘙痒不安,在较尖锐物体如墙角或门角上擦痒,或利用前后肢帮助抓痒,以及用嘴啃咬被寄生部位。被寄生大熊猫的头部,鼻子的两侧,以及面部的毛发变稀少,眼睑肿胀,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硬结。随着寄生时间延长,痂皮开始脱落,结节部位呈白色。有散在的结节存在头部的其他部位。四肢的内外侧,颈背部,臀部以及蹄部的患病部位皮肤变红,粗糙,有灰白色的薄痂皮或银屑出现,被毛稀少,或者成片脱落。未成片脱落部位的被毛,毛发容易断裂,且没有光泽。
(2)大熊猫食皮螨病
大熊猫的食皮螨也被称作痒螨,是一种专性的大熊猫的体外寄生螨,通常寄生在嫩细的大熊猫皮肤表面,发育过程的四个阶段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并能世代相继地在同一宿主的体表寄生。被寄生部位表现为皮肤发炎,剧烈瘙痒,增厚,脱毛,被寄生大熊猫逐渐消瘦。大熊猫因食皮螨侵害毛囊而发生脱毛,当脱毛部位不利螨的发育,食皮螨会向四周的健康部位侵袭,病状随之向周围扩大。患猫常表现烦恼,食欲下降,在栏杆、墙角蹭擦,抓痒,甚至啃咬。食皮螨在温热、潮湿环境繁殖迅速。有报道称1979~1982年成都动物园饲养的9只大熊猫中,有6只发病,感染率高达66%,幼龄,产仔及年老体弱的大熊猫容易被感染(叶志勇.1989)。
(3)鬃蚤和草虱
大熊猫因大量虱及蚤类寄生时的叮刺和吸血,可能会引发贫血,并且蚤和虱分泌的唾液含有毒素,能够刺激末梢神经,造成痒感,引发大熊猫的不安情绪,大熊猫对瘙痒部位的擦痒或啃咬可能导致自身的皮肤损伤,严重时导致皮肤继发感染如皮炎以及溃疡等。
(4)蜱病
目前已经发现12种寄生大熊猫的蜱类,其中血蜱8种。每只蜱约1mL左右的吸血量。裘明华等发现11只抢救及死亡的大熊猫有蜱在体表寄生,且感染率高达100%,其中分布最广危害也最重的是褐黄血蜱和北岗血蜱。一般有2~5种蜱混合寄生在大熊猫体表,一次寄生量最多可达到2000多只。低寄生量的蜱对大熊猫的影响较小,但当大量蜱同时开始吸血时,可引发大熊猫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等疾病,叮咬部位产生如瘙痒,炎症,肿胀和溃疡等皮肤病,有时会将毒素分泌在大熊猫身上,有时会引起继发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致命的蜱瘫痪,对大熊猫有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血液原虫的媒介也是蜱,如果存在血液原虫的感染动物,血液原虫病就可能通过血蜱在动物之间传染,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筱筱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0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看待“如何看待BLACKPINK带妆抱熊猫?”问题下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