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八佰音乐阐述

大家好,我是八佰的音乐监制于飞。《八佰》最近已经开始了点映,票房和口碑都不错,我们这些创作人员也踏实了许多。很多朋友对电影里的音乐很感兴趣,也有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正好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聊我在参与《八佰》音乐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吧。

2018年我在导演的工作室第一次看了八佰的顺剪版,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完电影时的感受——震撼、心理憋屈,说不出话。导演问我,你对音乐有什么想法,我说这样吧,让我重新贴一次参考音乐,贴完了,咱们一起聊。导演说好,于是我便开始了漫长的一个月“小黑屋”之旅。

导演给我看了他自己写的导演阐述,还有摄影指导曹老师的摄影阐述。摄影阐述里其中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充满情感但又节制的摄影机运动,带来朴实而深情的气息“。

“充满情感而节制”是摄影已经从影像里传递出来的信息,那么音乐呢? 战争片的音乐如何能做到节制?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每天把自己憋在录音棚,去掉剪辑贴的参考音乐,带着同期声一遍又一遍的拉片,有很多情节,在没有一点音乐的情况下,我完全被剧中的人物打动着,被他们的命运牵扰着,于是我有了第一个很肯定的结论,除非是必要的地方,否则能不用音乐就尽量不用,即音乐要克制

确定了这点以后,我把目光放到了“五十三米以外、喝着咖啡就能看到真枪实弹的苏州河南岸“,在与本片的声音指导富康老师进行了大量探讨后,有源音乐也就是客观音乐成为了“灯火辉煌”的南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南岸的有源音乐包括Eva的《夜莺》、太太们打麻将听的音乐、穿西装打领带的蓉姐唱片机里发出的声音,还有后巷里吹奏的送葬小调、街边卖艺的带有南方色彩的评弹以及两个最重要的元素——京剧戏台与昆曲船。

我相信很多细心的观众都注意到了,戏台上的京剧班子所演的剧目是参与叙事的——八佰的戏曲指导郭聪在拍戏时是这么阐述的:

“所加的戏中戏,一定要专业,在剧目的选择,舞台的呈现一定要考究,要为电影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戏中戏的设计不能脱离电影情节的设置。比如《长坂坡》的使用,因为《长坂坡》剧情里的赵云不惧艰险,杀入曹操的大营七进七出,具有鲜明的英雄特色,能和对岸英雄们的举动吻合到一起。在选择《长坂坡》片段的时候,要与电影的情节紧密相关,赵云的锣鼓节奏要与情节的发展相一致、相统一。再比如昆曲船上演绎的《昭君出塞》一剧更能体现王昭君牺牲自己,维护国家的宝贵品质,和对时局的无奈,这样能和电影的剧情产生呼应,达到一种共鸣。这样一来:京剧的赵云和昆曲的昭君,一文一武、一男一女、京剧的皮黄和昆曲的曲牌就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赵云的唱词:黑夜之间破曹阵,对应着对面的敌人夜袭四行仓库。还有赵云的词: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肯怕死与贪生!对应着对岸的同胞英雄,鼓舞他们,敬畏他们,心疼他们。这都是有互相之间的呼应关系。包括老铁大战前在天台上唱了一曲《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都是呼应着,因为日本人是下的战书,正好对应着“一封书信”这个唱段,此时漫天大雪,有一种悲壮和凄凉。”

明确了这些有源音乐,如何把有源音乐与配乐衔接好就成了我最重要的工作。比如影片中一个重要的镜头,南岸传来Eva的歌声,镜头一转,背后是一片火海。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这样的镜头变化用音乐如何来表达?在反复实验之后,我决定把Eva的声音做出扭曲变形的效果,与低沉的交响乐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开始讲述四行仓库里发生的故事。再比如升旗的戏,战士用军号吹奏的升旗音乐最后与配乐融合在了一起,随着升旗结束,有源音乐也停止了等等。

为了让参考音乐更加统一,我贴了很多《敦刻尔克》还有《血战钢锯岭》的替代音乐作为范例给导演做音乐阐述。(敦刻尔克里使用了大量音乐音效化的概念,符合我对“日本人”音乐要带有黑暗、压迫感的设定。血战钢锯岭的主题旋律部分深入人心,在影片重要的部分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导演非常认可这个方向,而且在沟通过程当中明确了原创配乐的创作方向,即日本人的部分音乐尽量音效化,给人造成压迫与不适感(采用八声音阶和大量的复合节奏、以及做大量的音效化设计)。英勇的”八佰”战士旋律用在“三小时”大战,“护旗”还有最后的冲桥段落。有象征意义的白马,出现次数不多,但是贯穿了全片,因此设立了一个“白马主题”,五度音程的动机设计也是带有中国传统音乐色彩的。那么,《血战钢锯岭》和《敦刻尔克》(additional music )的两位作曲,同时也是彼此熟识了十多年的好友、一起合作完成了《海王》的 Rupert Gregson-Williams 和 Andrew Kawczynski,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的作曲候选人——并不仅仅因为我和他们熟识多年。

但我不是没有顾虑。

这样的一个重要的中国历史事件,这样一部承载着沉重使命的电影,作为外国人,他们能真正理解、感同身受,而不只是当做一个挣钱的“活儿”来做吗?我给Rupert 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来表达我的担忧,但作曲Rupert给我的回信让我意外。Rupert给我发了一张1937年他爷爷在北京的照片,作曲的母亲从小是在上海长大的。Rupert翻看了爷爷的日记,1937年他的母亲经常去上海,尤其是租界内,然而在日记里对四行仓库的事件完全没有描述。他希望通过这部片子,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下图中为作曲之一Rupert爷爷,1937年在英国驻京使馆的照片)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发出工作邀约之后长达三个月的磨合期内,他们密集聆听了大量的中国音乐、从民歌、戏曲到黄河大合唱、上甘岭,不断地向我提问、和我探讨沟通,如此的敬业态度让我心安。进入到音乐创作阶段后,Rupert 和 Andrew 的专业程度更让我钦佩,就比如对于鼓的使用——日本人进攻时的日本传统鼓怎么打,振奋人心的戏班中国大鼓怎么打,《八佰》片名的鼓声应该怎么做,戏曲小打以及各式各样日本鼓的素材应该怎样穿插使用,他们都有详细的设计和独到的考量。这样的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准为电影的原创配乐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还想聊聊片尾曲《苏州河》。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电影里有一个战士在仓库里吹口琴的片段,当时他吹的就是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的旋律。这个片段来自拍摄时军事顾问的建议:88师是装备德式武器、接受德国军事训练的精锐德械师,他们平时训练演唱的军歌大量改编、仿写自欧洲民谣。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88军就在上海,之后陆续驻扎在无锡苏州地区。这些地区文教发达,传教士众多,用几段外国小调来体现88师官兵的“特殊”身份是合理及恰当的(有一场戏谢晋元的身后甚至可以看到一架钢琴。

巧合的是,之前那首使用了伦敦德里小调的著名歌曲《Danny Boy》,讲述的父亲对即将从军的儿子的不舍和慈爱。想必旋律中的优美、悠扬和一丝淡淡哀愁,能够不约而同地唤起人们心中面对战争苦难而涌起的悲悯感吧。

也正因为影片拍摄时使用了伦敦德里小调的旋律,在《八佰》的结尾,我希望形成首尾的呼应,再次使用这个旋律。歌曲依然用口琴引入,采用了男女对唱的方式,像南北岸之间的对话,像生死两界之间的呼唤,更像是在炼狱战场上对和平的渴望与祈求。波切利先生虽然看不到这个世界,而他柔软但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总能准确击中我们心底里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借由他和那英老师的声音把《八佰》这部电影带到全世界,再合适不过了。

本来只想简单聊两句,结果说了这么多,真的要感谢阅读到这里的朋友们。8月21号《八佰》上映,希望延续点映票房过亿的势头,继续大卖。 8月21日OST会全平台上线,还会出八佰张限量版的黑胶,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的原声,感恩,感激。

于飞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于飞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