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展、cosplay 和 cos 摄影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最近CP26上的JK服事件,似乎成为各种立场与主义的辩论焦点。尽管我个人不清楚当事者是单纯的穿了一件水手服还是有打算装扮成某一部作品中的某一位角色,尽管目前国内环境下有人认为水手服已经“日常化”不属于变装,但我还是打算以cosplay这种“非日常”的变装文化为着眼点来讲一些事情。

在上一届成都comiday同人展的“创作者自由行”活动中我曾谈到过同人展会与cosplay文化的历史,但受限于篇幅与主题无法说的更详细。借此机会,我以这么一篇专栏的形式来更详细地介绍一下cosplay文化的历史与问题。首先明确一点,现代次文化粉丝圈中的cosplay文化起源自美国的科幻大会,并在之后传入日本。我国的cosplay文化目前可以认为是日、美cosplay文化影响下的本土化产物。当然,和cosplay没有直接关系的LOLITA、JK制服文化也已经完成了本土化。因精力有限,本文还是专注日本的情况。

目前日本最大的同人展comic market(以下简称CM)在创办之初只想为画原创漫画的人们准备一个独立发表的渠道,之后渐渐变成一个以“人人平等、表现自由”为旗号的御宅族祭典,这自然是经过了相当多的波折与变故的。其中当然有因发展方向上的分歧导致的组委会内部分裂骚动,也有外部的日本动画、游戏等娱乐形式的崛起带来的二次创作文化与cosplay、摄影文化的冲击。

正式的展会基本都有自己的参加者规约,参加者遵守规约行事是基本。目前CM对cosplay施行的各种管理包括:事先登记制、制服的限制、摄影区的限制、禁止穿着cos服的入退场、小道具以及突起物(装饰、武器等)的限制、露出度的限制等。展会组委会有权利按照规约对cosplay以及摄影进行管理。比如你若是在衣服上印上了“纵火犯”这种反社会的文字,当然有可能被驳回。若你没有申报登记是打游击过去的,那么也可能会被路人举报。

日本也有部分同人展会的主办是明确规定不允许cosplay来场的。而从CM几十年的发展史来看,CM组委会对cosplay的态度也有着:混乱无序-严格规制-调整规制细节-缓和规制这样的过程。现在CM对cosplay采取的“相对宽容”的态度是基于已经去世的CM二代代表米泽嘉博先生的立场。尽管态度是“相对宽容”,但CM上的cosplay文化依然有着各种“问题”。

第一个当然是过度的暴露,甚至部分例子被警察叔叔关注了。另外,摄影者的礼仪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有那么一些专拍裙底的低角度摄影者,对岸有个专属蔑称叫low-angler(国内有没有类似的蔑称我不知道,求摄影圈的朋友告知)。他们所拍的照片传到网上后也会有相当大的问题。国内这次事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起因就是摄影者擅自传播了争议照片。CM组委会曾经讨论过摄影是不是也和cosplay一样采用登记制度,但是面对庞大的参加人群,这个提议没有被采纳。对CM这种几十万人流的活动来说,你根本没法管理这么多事务,最终也只能写个大致的规约。比如拍照前征求同意,不要用过低的角度,不要强制要求被摄者做出某种姿势,不要随意在网络或杂志上登载照片等等。当然,人你是没法一一登记管理,但是器材还是能好生管一下的。比如红外线摄像机、小型摄像机这些器材是明言禁止。另外,像三脚架、反光板这些器材也只能在规定区域内使用。


另外一个就是“日本福利姬”。在2000年代网络普及之后,一部分进行过激cosplay行为的社团开始在网上和现实中通过各种手段来“运营”。其中一种手段就是在写真集中故意带入从公序良俗角度上而言明显过激的色情内容,并在遭到禁止颁布的处分后打出“在CM上被禁止发卖的写真集”这样的煽动性宣传语。这就是所谓的“禁卖商法”。在CM举办时期,于会场周边还有一些利用CM人流热度的小型活动,其中有一些对大尺度cosplay容忍度极高的活动。极端情况下你甚至都不知道主办方和责任人是谁。就其结果而言,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滋生“禁卖商法”的温床。非常遗憾,单纯地向参加者进行道德诉求总归是有界限的,这就是现实。


这些问题曾让CM组委会受到了来自普通大众、警察方面的各种压力而不得已对cosplay采取了严格的规制。即使米泽嘉博在世时有着极高的话语权,但是CM组委会内部依然会时不时地展开“是否要全面禁止cosplay”的讨论。

随着2011年整体规约的修改,CM对cosplay的管理开始渐渐缓和。

但是缓和后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官方更衣室和场外cosplay区域的慢性混乱。与之相对的,CM也进行了对应以及一些实验性措施,包括分散各场外cosplay区域来谋求整体面积的扩大、延长官方更衣室的使用时间、提前通过cosplay登记者的先行入场试验等等。


以上是一个概述,接下来还是以年表的方式,给大家快速拉一下CM展会上的cosplay与摄影文化发展史。

1975-1978年

早期CM展上已经出现了极少数的cosplay行为。
最开始他们只是社团的宣传员。

1979-1980年

由于第一次高龄层电视动画热潮,以为《高达》为代表,动画系cosplay大幅增加。
《Fanroad》等次文化杂志介绍了cosplay文化,新生的动画迷群体得知了“CM”的存在。由于动画系社团和cosplay的激增,动画区块产生了混乱。老的漫画爱好者与新生的动画爱好者发生了摩擦。

1981年

Cosplay玩家们开始在会场中玩起了“花いちもんめ(花一匁)”。不太好解释,大家暂时理解成国内展会里的coser排队开火车就行(当然形式完全不一样)。该游戏在会场内引起了多方不满而被视为了问题。同时,军服cos也开始变多了。



1983年

CM开设更衣室。
由于《福星小子》热潮,高露出度cosplay变多。根据警方的要求,参展者不得穿着cos服外出,理由是有损公序良俗,败坏风纪。同时,在馆内有着把cosplayer当做“碍事的人”的风潮。这一年算是日本cosplay文化的第一次重大转换期。
由于cosplayer的数量激增,规则和礼仪都还没有确立,日本各地方展会发生了一些“无法继续使用场馆”级别的事件,这几乎都是由cosplay问题导致的。

1985年

《足球小将》二创同人志掀起了巨大热潮。
女性爱好者再次复权,但同时带来的是低龄化问题。
由于部分爱好者将足球和球鞋带入会场并现场踢球,CM官方第一次主动针对cosplay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制。从足球小将热潮以后,每当足球系作品流行时,都会反复发生同样的问题。

1988年

各地开始流行起cosplay舞会、茶会。
这一时期日本的only系同人活动开始增加,在only系活动的同人志颁布结束后,时常会有在同一会场内随后举行的cosplay舞会与茶会。

1990年

日本全国强化了cosplay小道具的长度限制。
CM历史上发生过两起关于“刀”的事件。一起是在CM参加者越来越多的时期,媒体也开始关注到了CM展会。某家媒体过来取材拍了一个铠武者的拔刀场景,这引起了一般参加者的不快。他们认为这样的画面根本没有展示出CM的本质,你们媒体关心的只是cosplay。
另一起就非常严重了。89年年末的C37场馆换到了幕张展览馆,因那届CM没有专门的cosplay区域,会场一片混乱。有一《铠传》的同人社团把真刀带入了会场并洋洋得意到处炫耀。结果在会场内被传成了“有cosplayer带了真刀进来”。其结果就是所谓的“禁刀令”。以及之后的小道具长度限制条例。

1992年

《美少女战士》掀起了热潮。
cosplay摄影专门参加者,也就是所谓的“摄影小子”开始增加。

1993年

CM 44时更衣室负责人提出一个提案,CM开始了森林保护募捐。
“漫画同人志是纸做的,没有树木就没有纸,我们应该报恩。”

1994年

企业开始注意到日渐扩大的cosplay文化。
Cosplay专门店、成品店开始出现,这是日本cosplay文化第二次重大转换期。
1991年CM上cosplayer的数量大致为200人,1994年暴增到6000人。
受这一时期大热的格斗游戏的影响,游戏系cosplay开始增加。
对同人志交流活动本身没有兴趣,只对cosplay感兴趣的人开始增加。
不认识角色,只是穿着cosplay服装的人,只想被拍摄的人,也都增加了。
Cosplayer和社团参加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礼仪低下的问题愈发深刻化。
人数暴增后这些问题几乎无法回避。

1995年

CM组委会发行了cosplay登记许可证“ちぇんじ”。
“ちぇんじ”=“希望在CM上cosplay的人能阅读的注意事项的汇总册子”。
虽然之前也有过一些纸制的礼仪、规范汇总,但像这样如小册子一般发行正是从侧面反映了cosplay礼仪低下的问题。



1996年

《新世纪福音战士》引发了社会现象级的热潮。
由于参加活动人口的增加,普通人中对同人、动画、御宅族表示理解的人也在增加。
1996年年末的C51发生了一起纳粹德国军服cos被以色列大使馆投诉的事件。

1997年

纳粹德国军服cos事件之后,米泽嘉博在场刊上写了一篇专栏,第一次提到并承认cosplay是一种“表现”。作为承担CM一翼的存在,作为特定场合下“非日常”的表现,它应该超越性别、种族、国家、地域。但若引起他人以及特定团体的不快,遭到投诉,也不得不进行对应处理。希望各位能怀着责任去cosplay,不要放弃思考与学习。作为表现者,在享受自主表现时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需要考虑接受方的感情与社会全体。

这篇专栏中米泽嘉博在高举表现自由大旗的同时,也期待着cosplayer们的自觉。



1998年

所谓的“摄影小子”成了问题。
CM面向摄影者发行了“さいと”。
“さいと”=“希望在CM上拍摄cosplay的人能阅读的注意事项的汇总册子”。
和“ちぇんじ”一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摄影参加者礼仪低下的问题。


1999年

女仆咖啡店掀起了热潮。
除此之外,GALGAME系cosplay开始增加。
从这个时候开始,比起“原作角色”,出cosplay的“那个人”更加被人关注。
cosplay偶像、网络偶像等名称开始流行起来。
这基本奠定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日本cosplay文化形态。

2003年

从一开始就参加cosplay专门活动的人们并不熟悉CM的规矩。
年轻的cosplayer成了问题,这永远是现在进行时的问题。

2005年

由于战国BASARA等历史题材作品的高人气,出现了战国武将cosplay热潮。

2007年

东方Project热潮,并极速扩大。
东方Project的热潮使得女装层的数量有增加的倾向。
同时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大型only系活动,引发了全日本同人活动的活性化。

2011年

CM参加者规约大幅更新,对cosplay的规制开始缓和。


大致的历史就是这样。

我相信这么一路看下来,各位看客心里也大概都有个底了。对岸cosplay、cos摄影文化史中的这些问题,几乎都在国内发生过,讨论过。我国依旧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么一整套地走了下来。几乎全中啊朋友们。只是我们经历的时间更短,冲突更大,状况更复杂。

国内各种观点的交锋真实地反映了一些人对Cosplay文化不够了解、缺乏认知、甚至多少抱有猎奇的心态,这令人感到遗憾。大家需要明白的是,即使是在80年代极度开放的日本,你以一种“非日常”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线前,在部分人眼里就是一种迷惑行为,这个和“穿衣自由”没有任何关系。而摄影者擅自在网络上传播照片也非常容易引发外界的道德评判。CM的cosplay和摄影规约就是围绕这些方面设立的,目的就是在基于表现自由的前提下将各种不稳定因素降至最低。

在规约中有提到过这么一点。

有朋友对一些cosplayer的“过激的姿势”提出了意见,CM组委会认为cosplay和摄影都是一种“表现”,我们会对其自由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所以针对带入了个人主观的“礼仪”标准,我们不会去划线说“这个姿势不行”。同时也希望cosplayer与摄影者们要时常思考“表现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够自律。


Cosplay与摄影还有其他服饰类次文化的Lolita、JK制服、汉服等,我们都觉得这是一种“表现”。基于表现自由,我们应当给参与者足够的尊重。但同时,我也应该时刻记住一点,人始终是社会动物,无法脱离德道的评判,更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

说实话,即便像是CP和CD这种制定了详细规约的展会,在碰到了类似情况的时候,依然会很头疼。国内cosplay以及cos摄影文化确实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历史发展轨迹也十分类似。但国内缺乏日本那种“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社会共识。由于无强制力、可管理的范围、人力投入等问题,国内展会在执行上要做到面面俱到,有着相当的难度。但在同人展会这样的场合,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某一种文化的社会形象(不论是同人志交流者还是cosplay与摄影参加者),况且,在公共场合多考虑他人的感受也是身为公民的基本素养。所以,我期望大家在公共场合能够保持自觉和克制。让一个圈子真正从文化上强大起来,是需要集体的智慧和经验的。

最后,希望类似的争议事件越来越少,也希望国内的次文化能够有序发展。​​​​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徐犇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在漫展上cosplay的意义在哪里?

作为一个路人怎么看待在街上碰到去漫展Cosplay的coser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