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可以有多大?

昨天正好跟大丰收一起看到了这一期《奇妙小森林》。

先表明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带娃方式”或“养育风格”是对大量育儿场景下的态度、处理方式的抽象概括,而不是单一场景

  • 一个在午睡这件事上,就是本能接受不了,不想让孩子一直玩下去的父母,可能在“吃饭、挑食”这件事上,就能接受,觉得没什么。
  • 一个在孩子不睡觉而哭时,就是“让他哭”、“冷处理”甚至心如止水的父母,可能在“孩子被欺负而哭”时,会耐心讲故事来安慰。

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拒绝孩子”,在你觉得需要的时候。这是一个育儿基本技术,而“养育风格”真的不好说,因为是针对人的。

就像根据一个行为,就说:“一看你就是处女座吧?”(不准你说处女座不好)

为了自己的成长,希望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对号入座。不然会过于抽象,丢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哲学观。也会让一部分容易受暗示的父母刻板起来或束手束脚。

  • 在一些原则性问题:打人、说脏话等场景下,父母会用更好的“拒绝孩子”的方法;
  • 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不会影响第三方的时候,这一类事情,每个家庭底线和接受范围可以不同。

我在生活工作中,观察到的是,当父母获得更多方法和技术的时候,他们才自然能变成“抓大放小”的父母,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哪种养育风格”的父母。


回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核心是:

1、要把孩子当作“有脑子”的人,要告诉他Why,要会讲孩子能认可的道理。

1)几个哥哥姐姐和孩子们是什么关系?(带着玩?管理者?照顾者)

2)午睡是一定要遵守的规则吗?这个规则是谁规定的?如果不睡,真的就想玩,会影响谁么?(下午小玖有可能精神不太好,最好午睡)

3)孩子正在玩得尽兴,大人来使唤孩子去睡,孩子感到“被带节奏”,小玖说了好几次“我不想睡觉,我想玩。我不想听你们的。”(显然,孩子并不能理解大人让孩子睡觉背后的原因,郑爽仅仅说这就是规则,必须遵守,没有为什么,只有我觉得,没有你觉得)

4)张新成编了故事,“像警察叔叔一样勇敢、健壮,长高,强大”,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Why”,睡觉对你自己的好处。

5)郑爽“后采”时说,一看到孩子哭就怕孩子养成习惯“一哭就能得逞”。于是马上“冷战”。“睡觉是规则,你就要遵守,哭也没用。”

这一点从她“邀请”孩子时的“肢体语言”就可以看出来:

站着伸出手要去拉小玖,倒数,发现没用,终于蹲下来,再去拉孩子,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站在对立面,要把你拉过来”。

而前面,张新成,则一开始沟通就是,爬进帐篷蹲下来和小玖“讲WHY”的,这是一个愿意给孩子讲背后真正道理,相信孩子会有脑子选择的姿态。

因此,注意平视孩子,花时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原因,而不是只希望孩子简单就范。

2、有些传统教育方式“短平快”,但副作用大,比如对性格的影响。

常见的:

【A】说教,往往是居高临下地说道理,说后果,说原因,目的是为了证明孩子错了。(注意,和张新成的方式不一样哦,目的和语气都不同。)

【B】驱使,往往是直接要求孩子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带有一些“立即”、“马上”、“必须”的意味就好像一按按钮,孩子就要像机器一样马上反应,语气也通常是很有压迫感的。或者“别哭了别哭了”希望孩子的情绪立即消除等。

有什么好哭的呀,都这么大了!哭也没有用,至于吗?!(否定)
不要再哭了!这里这么多人看着你,丢不丢人?擦干眼泪,不许哭!(压抑)

【C】否定,是指认为孩子“不至于、不应该或没必要”有那种感受,试图说服孩子放弃他的感受。

【D】压抑,往往是,希望孩子的情绪不要表现出来就行,或直接灌输“小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不能发脾气。”这种从根子上压抑情绪外露的“观念”。

如果你不哭了,我就给你玩一会儿手机,但你要坐在购物车里看,OK?(讨好利诱)
别耽误时间了!你再不走,我就再也不带你出来了!晚上动画片也别看了!(命令威胁)

【E】讨好利诱,是指一些用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东西来讨好孩子,“物质上的利诱”,或者试图用这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贿赂”孩子。有时候是一种补偿,有时候是一种奖励,有时候是一种控制。

【F】命令威胁,当以上方法都没什么用的时候,我们就会使用“命令和威胁”,带着“强制和强迫”意味。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的父母”有可能会说的话,很多时候,尤其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大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比如,郑爽在节目中忙前忙后,按照她的节奏,所有孩子都去睡觉了,这是她内心的秩序和期待,也许她已经很累了,不想受挫了。)

公共场合影响第三方的时候。只是这些方法,有时有效,有时没效。

我平时接触很多父母和家庭,其实偶尔说这些话,没什么大问题的,只是,我每次都会希望父母能从更深层次、更长远地看一看,这些“传统方式”效果。

短期效果来看,孩子可能:

  • 继续哭;可能不哭了;可能哭更凶;可能发脾气……

确实不一定,要看情况,也要看孩子的个体差异。

但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只会这些“传统方式”,孩子长时间会学到什么?有什么长期影响吗?

孩子可能会学到:

  • 我做错了(从我们的说教、驱使,和对他的情绪的否定、压抑里学到)
  • 我不重要(从我们对他的情绪的否定、压抑里学到)
  • 要“补偿”,靠别人哄(从被“讨好、利诱”里学到)
  • 情绪可以操控人(从被“讨好、利诱”里学到他的情绪可以操控大人、从大人情绪化的“命令”和“威胁”里学到,大人的情绪可以操控他,他也可以利用情绪化来控制别人)……

所以,这才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如何“优化自己表达方式”,如何与孩子共情,如何“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原因。

  1. 说白了,有些方式“短平快”,但副作用大,你还不知道。
  2. 而有些方式,“耗时耗力”,还不一定马上见效,但孩子学到的可能是“被尊重”“被倾听”“被重视”“合作解决问题”等,更长远收益的品质。

3、那在这个当下,除了编故事,通常如何回应孩子更好呢?

1) 说出孩子的愿望,允许孩子有情绪。

  • “你现在还不想睡觉,是吧,嗯……”
  • 用肢体语言表示理解,有时只是抱抱,摸摸头,孩子就能感受到被理解

2)“走心共情”孩子,减少用脑共情,讲解孩子能听懂的WHY。

如果只是说“妈妈知道、妈妈明白、妈妈理解你……但是……!”孩子感受不到“共情”,只会感受到:你这么说,只是为了后面的“但是”!我们也会感觉这样共情干巴巴的,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只能反复重复道理,想要孩子赶紧认同我们,理解我们,就是被我们说服。

“走心共情”,需要适当描述细节。

用白描的方式,描述你看到、听到的事实,有画面感的描述。(尤其在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

  • 你本来想和小宝继续玩,但小宝也去睡觉了,你有点失望……
  • 西瓜姐姐来喊你,想要拉你走,你不高兴……

让孩子觉得,你真的理解,而不只是为了说服他。

关于共情能力,更系统的,参考我之前的这个回答:

小朋友缺乏共情能力怎么办?

3.坚定去做就可以了,这时候就少说话。

用实际行动,传达这个意思:你可以哭,你可以不高兴,但为了下午有精神,现在要睡觉了。

  •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用“没完没了的哭”来闹情绪,一定是因为这种方式有效
  • 可以达到她的目的,或这是父母“最怕最烦”的方式
  • 哪怕事情不能被满足,在情感上,这是可以有效“缠住”父母的方式,让父母“难受”的方式。

所以,你可以保持尽量平和冷静,装作“若无其事”等几秒钟、几分钟再回应,不要太着急去说服,让孩子觉得你会被他的哭闹缠住。毕竟不是任何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被满足的。

另外大家可以参考我的两个相关小视频:

高情商父母Say No话术|让孩子听话,就是不让他做自己吗?对孩子有求必应?到底要应什么?

以上,谢谢。

@知乎亲子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Eleven丰收妈妈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父母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不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