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电影

现代战争的破坏性,足以让一切正常生活陷入绝境。电影这种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调动大量人员参与的行业,在战争期间,要么被迫停业,要么沦为战争的宣传机器、愚民的工具。193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局势越来越紧张,世界各地电影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钳制、管控,影院倒闭、电影人失业、逃亡或被卷入战争。

演员出身的莱妮·里芬施塔尔被希特勒重用,在纳粹政府的配合下,拍摄了著民的纳粹宣传片[意志的胜利]

战前短暂的繁荣期

一战结束后,欧洲电影进入一个短暂的繁荣期,商业和艺术双丰收。1920年代,法国和德国发展成为欧洲电影工业的标杆,掀起先锋派电影运动,与现代艺术思潮结盟,出现了印象主义电影(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表现主义电影(德国)等流派,构成对抗好莱坞电影的一股力量。

纳粹上台之前,德国电影工业遥遥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为了扩大市场,对抗好莱坞,欧洲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强了电影合作,形成了“欧洲电影”的概念。但是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以及因大萧条加剧的民族主义思潮,导致合作分裂,各国更重视制作本土电影。

进入1930年代,尤其是纳粹党掌管德国政权后,欧洲再次陷入战争危机中,英法两国企图通过绥靖政策避免战争爆发或波及本国。此时,欧洲各国正在紧锣密鼓地抢占有声电影市场,各自为战。

英国效仿好莱坞,发展大制片厂,希区柯克的惊悚片创作进入成熟期;法国是小电影公司的天下,仍以艺术电影著称,出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潮流;德国和苏联的电影工业逐渐被政府掌控,实现国家化。

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新兴的苏联的电影工业,虽然受到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威胁,但仍在总体和平的环境下发展壮大,得到国家及民众的支持。

日本电影在二战前同样有一个高速发展期。日活、松竹和东宝在1930年代便发展为日本大型电影公司,旗下拥有制片厂、影院、专属演员和导演等,年产电影高达400到500部。

尽管军国主义势力控制着国家政权,但是直到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本电影的发展都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日本的制片厂里,导演处于中心地位,这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独特的风格,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在此时已是日本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导演。

德日合拍的美化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电影[新土],在德国电影院上映,主演原节子亲赴德国宣传

战火中的电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全世界国家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到战争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遭受史无前例的破坏。

电影无论是作为娱乐还是艺术,理论上都是战火中的人们最不需要的东西。在法西斯国家,电影被用于战争宣传,美化侵略;在反法西斯国家,电影人利用电影安抚民众,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反法西斯战争。

德国的纳粹政 府极 其 重视电影的宣传作用。据说希特勒就是一个影迷,同电影人关系亲密,莱妮·里芬施塔尔在他上台后得到重用。他的得力助手——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更是深谙电影对大众的蛊惑作用,尤其推崇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因此要将电影为纳粹所用。

在此环境下,德国电影不可能获得自由发展。1917年,在德国政府、银行和企业家支持下成立的乌发电影公司(Universum Film A. G,简称Ufa),是由电影制片商、放映公司为抗衡美国电影而联合到一起的卡特尔组织(电影垄断的形式)。

乌发旗下的电影院挂上了纳粹横幅,纳粹通过控制乌发的方式控制德国电影业

魏玛共和国(1918-1933)时期,乌发虽然有很强的政府背景,但本质上是一家私营电影公司,注重商业规律,重视开拓市场,能够自主开展制片业务,诞生了表现主义电影大师F·W·茂瑙、弗里茨·朗。1920年代,欧洲国家电影合作的蜜月期,乌发电影公司的实力最为雄厚,拥有欧洲最完善的摄影棚,能够满足高预算史诗、科幻等电影的需求。

依靠纳粹政府的支持,戈培尔掌管的审查机构控制着德国电影的制作,逐渐将乌发电影公司国有化。1942年,德国所有电影公司都被合并到乌发影业(Ufa-Film,简称Uf i,以与Ufa区分)旗下。此举将整个德国的电影产业归入到纳粹的严密控制下。

除了禁止拍摄反法西斯电影,戈培尔在美化战争、鼓吹纳粹的宣传电影之外,也允许纯粹娱乐电影的存在。娱乐电影仍是1933-1945年期间,德国电影的主流。消除所有质疑的声音后,娱乐也是一种麻痹。

1933年,导演弗里茨·朗的[马布斯博士的遗嘱]因有讽刺纳粹之嫌,而被禁映。弗里茨·朗有一半犹太人血统,留在德国,无论是创作还是生存,都对他不利。于是他在这一年流亡法国,之后又移民到美国。纳粹执政期间,大量反对法西斯或犹太裔电影人被迫离开德国。

[马布斯博士的遗嘱]是导演弗里茨·朗离开德国前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因涉嫌讽刺纳粹而被禁

德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被现代观众记住的创作,最出名的是里芬施塔尔创作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1935)、[奥林匹亚:民族的节日](1938)和[奥林匹亚:美的祭典](1938)——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典范而存在的文献电影。

战争爆发后,法国电影濒临死亡,电影人被动员参战,制作中的电影被迫暂停。不过,由于法国人过渡依赖马奇诺防线,与德军没有发生真正的战斗,电影很快又恢复制作。1940年夏天,德军攻占巴黎,法国北部占领区被禁止制作电影,到1941年5月才恢复。

法国南部最初由新成立的维希右翼政府掌控,执行比德国更加严厉的审查制度,控制着南部仅有的几个小片厂的电影制作。1942年11月,德国占领法国全境,维希政府成为傀儡。法国电影在二战后期,由于战火威胁、材料短缺而中断。

英国电影的发展稍微好点,但也因为战争而处于非常状态。英国政府征用了全国大部分摄影棚作为战时军需仓库,鼓励电影人拍摄能够振奋民众信心、加强团结的电影。

随着战事的推进,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陷入胶着局面。为了能够更好地欺骗和动员日本国内的民众支持战争,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和娱乐生活被严格管控,能够引发民众奢侈享乐思想的娱乐电影被禁止制作。日本甚至与德国联手制作了宣传在中国东北开拓新天地的电影[新土](1937),许多当时或后来的知名电影人,如山中贞雄、小津安二郎、小林正树等,先后被征召到前线。全民参战的状态,让日本国内的人民生活完全以战争为中心。

1939年10月1日,日本通过新的电影法,将电影制作完全纳入政府统制之下。所有电影在制作之前和完成之后都要向政府申请许可,没有许可便不能制作或发行。导演、演员、摄影等需要在政府登记,领取执照,对于不服从政府管制的电影人,政府有权以不适合从事该工作为由,吊销其执照。

一方面因为人才的流失(工作机会减少,电影人被卷入战争),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严格的管控,日本电影在战前创造的辉煌,暂时陷入停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禁止了柯达胶卷公司向日本出口胶卷,富士胶卷公司不得不接受政府增产的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将胶片纳入军需物资,变相控制了日本各大电影公司电影的产量和类型。基本上,当时日本所有电影人都或多或少被迫为政府拍摄宣传电影,或是在前线拍摄新闻纪录片。

虽然战争没有让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产业完全中断,但是都处在了战争的阴影下,资金减少,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电影成为战争的舆论工具,与民众的生存危机相比,并不重要,但对聚拢战争力量、稳定民心,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唐朝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