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云炒鞋被喊停,闪购“穿马甲”春节回归“顶风作案”

WechatIMG72_meitu_1

【猎云网北京】1月24日报道

近日,有消费者爆出球鞋交易平台Nice App疑似再次上线涉嫌“云炒鞋”的 “闪购”功能引发热议。

 

据了解,近期Nice App接连上线两个针对春节期间的活动:“寄存商品到nice仓库”以及“支持使用寄存发现货”。有用户表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操作一是鼓励卖家寄存,二是鼓励卖家使用寄存的商品发货。如此,买家拍下商品后无需通过物流发货,可以即时将商品寄存到仓库并在24小时后作为现货上架,实现“买家”到“卖家”身份的无缝切换。

不少潮牌交流群内,“变着法子的闪购”“这个就和股票一样了”“t+1”等评论随处可见,准备入场割韭菜的用户蓄势待发。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中用户提到的“闪购”恰恰是一度将Nice App推上风口浪尖的“云炒鞋”助推器。2019年9月24日,nice推出为期7天的闪购满减活动,公告刚一出现就在各大潮牌交流群引发热议,因为闪购模式不用真的发货,在平台虚拟交易一买一卖能够轻松凭借优惠券赚取十多元到数十元的差价。

48小时内,曾经原价4.9元的宜家钥匙扣飞涨200倍冲过千元人民币;Supreme开季免费赠送的玩具伞兵十多个小时内从50元涨至2200元;优衣库联名款机器猫公仔两天持续疯涨十数倍……一些“赌徒”心态的消费者纷纷入局,面对不断刷新的交易价格,“小白们”不知道为何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塑料玩具、造价两三元的钥匙扣能冲到上千人民币,但面对大V们带队的“冲冲冲冲”、“越早入盘赚的越多”、“犹豫就会败北”的号召,再加上较早入局者活生生翻了十多倍的例子,“赌徒们”终究还是想试一试。

然而9月26日傍晚, Nice官方突然关闭价格走势、销售记录以及评论,并紧急发布公告,严厉斥责了炒作商品、操纵市场的行为,禁封了68个违规账号,同时也提前关停了为期7天的优惠活动。不明就里的“赌徒们”突然变身“接盘侠”,甚至出现站在天台央求客服上架商品的闹剧。

10月29日,工人日报发文《“闪购”变“速达”,能否遏制“云炒鞋”?》,评论“球鞋交易平台nice将nice闪购合规升级为nice速达,原nice闪购功能下线”一事:

在广大网友的质疑、舆论的关注、专家的呼吁之下,炒鞋终于引起了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这对于遏制愈演愈烈的炒鞋之风来讲,无疑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随着监管部门出手,目前nice、切克、斗牛等平台纷纷下架了类似“闪购”的功能。

nice平台称,已将nice闪购合规升级为nice速达,原nice闪购功能下线。据介绍,升级级后的nice速达依然可以将球鞋快速地到达买家手上,但不能再寄存至nice仓库,这也极大的限制了球鞋的炒作。因从买家手中的现货寄至nice仓库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球鞋短期暴涨的可能性也完全消失。

但果真如此吗?10月24日,微信公众号潮牌派对nice的速达功能进行了实测,却发现交易不用经快递手,依旧可以通过“寄存”+“速达”结合的方式成功交易到账。

从“闪购”到“速达”再到“支持寄存发现货”,Nice官方只是换了几个马甲,几个活动实质上均是在监管部门和舆论压力下被迫下架的“闪购”功能,“云炒鞋”行为并未停止。

不同的是,去年9月的“nice闪购”中,买家拍下商品后便可以直接寄存到仓库并同步上架售卖,相当于美股交易的“T+0”模式,而此次春节活动,对于同一件商品,从“买家”变身“卖家”的操作需要经过24小时,实际上相当于A股交易的“T+1”模式。

就此,有潮流圈大V诘问:“这不就是闪购T+1吗”“在鞋圈如此畸形的思维下,T+0和T+1到底有何区别?”

去年9月,猎云网就“闪购”一事发表评论《5元钥匙扣炒至千元?“云炒鞋”后nice再陷风波》,认为“‘云炒鞋’暴露的是赌徒心态,人人自信自己不会是最后的蠢蛋,总有比自己更蠢的人接盘,但终会有人被割韭菜。如果你想炒鞋,不如先许愿有人比自己更贪。”“企业、用户、资本终究会意识到“云炒鞋”不过是一场‘击鼓传花’的资本泡沫”,并呼吁Nice等球鞋交易平台在第一时间杜绝炒鞋、通过规则制约炒鞋行为。

《新华每日电讯》曾就此评论到: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一些“炒鞋”平台的投机行为,也不能视而不见。如今,“炒鞋”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台玩起了只炒作鞋的归属权的“云炒鞋”乱象,还有些平台可能涉及金融违法行为。应该通过严格监管和积极引导,让“鞋穿不炒”成为一种共识。

有专家呼吁,有关平台还是不要心存侥幸,与监管玩“躲猫猫”的游戏,还是应该认清形势,与“云炒鞋”做彻底的切割,回归自己的初心,守住底线,做自己该做的事。“云炒鞋”固然能带来短期的流量、带来现金流,但终究不是合规的生意,最终会害了用户也会害了平台。

消费者对去年“nice闪购”中“割韭菜反被割韭”尚且心有余悸,如今“T+1闪购”卷土重来,去年的闹剧是否会重蹈覆辙?其中的利害关系,值得有关平台和消费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