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一小学家长群内几名家长讨论喝酒,引发一女博士家长不满,并引发激烈骂战,对此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事件本身其实还是很容易判断的,只不过因为有了“喝酒”“骂战”“博士”“清华”等比较容易“引战”的字眼,就引发了某一些相应群体的不适感。但知乎本身还是理性为主,期待能够看到更为客观的讨论。

知乎小白没有太高的站位,只是觉得聊喝酒的家长和这位妈妈陷入了“权力对抗”罢了。

一、家长群该聊什么?不该聊什么?

这太简单了!我们的家长群是除了老师提出话题之外,别的时间都是禁言和发通知的状态,毕竟大家现在都很忙,没有时间闲聊,也不适合爬很高很高闲聊的楼去找到老师的一两句关键通知。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1、老师发通知,为了让大家一下就看到通知内容,会@所有人,并提醒“不需要回复收到”,偶尔也会开启“禁言模式”。

2、群内可给老师留言请假或者提醒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的孩子不舒服,想要在第四节课提前回家休息下,或者是某个孩子东西丢了,会在群里询问。但如果要详细聊的话建议私聊。

3、讨论问题由老师带领,限定一定的时间,不与通知冲突。比如我会在群里发起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时常大约一小时,包含我的分享和家长提问、深入讨论几部分。我会选择上班时间或者是在家时间进行,避开入放学、上课等关键的时间节点,防止有重要的通知家长看不到。

4、关于不适合聊的话题。

也许是我们这边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在这个班级中接近三年的时间,几乎没有提出过不适合聊的话题。我们在家长会中会与爸爸妈妈们讲清楚,家长群是家校协同的平台,我们保持友好有意义的交流,谢绝闲聊。如果有疑问,更欢迎大家私聊。

所以如果看到有的家长很生气地质问谁谁谁打了他们家孩子,我们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沟通,并请家长撤回消息,由我们与相关的几位家长、孩子一起交流,以免给其他家长带来不便和困扰。

所以看到这个题目中在聊喝酒的问题,是感觉比较意外的。不知道是不是有的班级风格比较跳脱,或者家长们为了活跃气氛?个人感觉大可不必。

家长群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建立的,它的初衷就是打造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通过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在班级的官方家长群,当着老师和全体家长的面,聊喝酒这个话题都是不恰当的。

如果家长们之间比较熟,很想在平时保持交流,那么关系好的、知根知底的家长们私下建个小群,老师不参与,也未尝不可。大家在群里聊生活,聊孩子,聊家庭,聊喝酒,亲子聚会,亲子读书会,都可以啊!我周围几个家长是有建立这样的群,对家长对孩子都很有意义。

二、看到别人在家长群聊些不合适的话题该怎么办?

当然,我们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不去闲聊一些无关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不闲聊对吧?这时候如果妥善尊重地对别人提出建议就是一个很考验家长心态和修养的问题。

我说一个最近遇到的事件。前几天跟随领导处理了一起家长纠纷,原因是A经常骚扰B,B这个孩子比较老实比较闷,实在不能忍受,回家哭诉,然后B的姐姐看不下去了,就去打了A一巴掌。这在“校园欺凌”这个敏感关头实在是微妙了,双方家长孩子见面,立志让B的姐姐道歉,当然B家长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理亏,同意道歉。具体细则不再多讲。

问题就出现在道歉的一幕。当B姐姐道歉之后,请对方孩子提出要求弥补的时候,A突然暴跳如雷:“你要给我跪下道歉!”“你要让我打回来!”“你要赔偿我的精神损失!”这三声怒吼之后,我们都愣了。

这时,A爸爸可能也觉得有些不合适,连忙劝孩子:“狗咬了我们,我们还要咬回去吗?”“咱才不是那么没素质的人。咱们家的人是讲道理的,我们就不打回去了。”“你要记住,我们不与这样的人为伍!”

当我看到博士妈妈“耻与为伍”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这个孩子和他的爸爸。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受害者,或者是受到困扰的人,他们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提出自己的需求。但方式方法,真的很让人不舒服。

可是提出需求的方式,对对方来说很重要,对自己来说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

1、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体现在言行,并不体现在对方的否定。

知道别人错误,是明辨是非的立场;如何用尊重的方式反馈给对方,是智慧。

我们不喜欢打人骂人,我们就用更好的方式和对方沟通,让对方知道,不打不骂,我们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底气,有我们坚持的原则;

我们不喜欢家长群中闲聊,我们就和老师沟通,终止谈话,没必要掀起新的争论;

我们不想成为没素质的人,不见得就去嘲笑没素质的人,行得正立得直,内心坦荡,才是风度和素养。

因为这个新闻中信息不全,我们无法断定徐女士的第一句回应以及对方家长的第一句回应是什么,截图出来的就是争论中的言论了,所以对最开始的沟通,我们也要公正客观地看待。

2、自我暂停,不要被对方引爆情绪

我也相信,徐女士也许一开始的目的只是终止在家长群谈无聊话题,可为什么最后引发会骂战,是因为情绪——确切说是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

语言神经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在《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一书中这样解释: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在社会交流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无意识模仿,习惯于复制对方的动作、表情和行为模式。

情绪尤其容易被复刻。所以在家长群这个敏感的地方,有一点情绪就会被复制,放大,蔓延。

甚至从家长群,蔓延到网络上。话题中如果是个普通妈妈,可能要好解决的多,而博士妈妈在一定程度上让很多对“博士”“学历”“高校”这些比较高门槛的事情不太了解的人,有些误导成分,这也是很多讨论越来越偏离主题的原因吧。

这位妈妈事后也承认有些“有些失态”,应该是来自情绪上,以及家长群中的一些言论正好

触及到自己一些痛点。这属于个人的层面,我们不作深究。

3、非暴力沟通,关注彼此的需求。

最核心的需求就是维护家长群交流的良好氛围。如何表达需求呢?

像家长群这种地方,大家不回应,聊的人觉得很没劲,也就罢了。

还有一种是“我信息”,比如“我们正在上班,看到你的这些聊天话题,还以为是老师发布的重要信息,我感觉比较困扰。”

之所以后面出现骂战,就不再是就事论事了,而是“权力对抗”。权力对抗的双方将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去“赢得对方”,如何赢得对方?从学历、从素质、从孩子的未来等各个方面,都是他们的武器。

三、如何对待自己觉得“没素质”“耻与为伍”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世界很多元,在绝对的对与错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无法过多干涉的问题。就像有的人就爱谈喝酒,有的人就爱捧高踩低,我们都要去一一纠正吗?个人觉得不现实。

如果不涉及原则性问题,最关键的是做好自己,接纳别人和我们的不同。

我们无法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如我们所愿,无法让别的人都变得非常有素质,但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坚定地做好自己。毕竟,我们也是在示范给孩子,如何对待我们看不惯的现象,并学会如何与这些现象共同生存。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 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并赐予我智慧 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知乎亲子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董董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61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我想报考广西那边的学校,哪所要好一点?

如何评价武汉大学开方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