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三四线城市的孩子,需要花费上万来报在线课网络课程吗?

其实这个问题实际可以分为两个问题:

一、普通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如何成才?

二、上万元的网络课程是否物有所值

以下我分别解答,长文预警,建议收藏看

首先是本文的思路逻辑:

一、普通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如何成才?

我说说我自身的经历。我就是一个三四线城市长大的孩子,而且更进一步的是,我童年不是在市区而是在镇区长大的,也勉强算是农村。说是勉强是因为,我们这边的农村实际已经不种田了,也靠近城镇的生活方式,但整体平均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远不如城里。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后来还是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再后来考进国内前十的985、211大学,后面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虽然目前为止还不敢说成功,但从教育阶段来看,应该也有一定的案例意义。

现在我已经育有一子,而且由于职业的关系,经常有人向我咨询孩子成长的问题。我自己也对自己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复盘分析,我认为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有几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1. 培养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学习知识。

我们应该区分好「获得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区别。我认识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所以急着为孩子提前灌入知识,2岁背唐诗、3岁背古文等,但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知识的重点在于最后的收益转化。因此孩子2岁学会《静夜思》和4岁学会从收益转化上来看,本质上可能没有太大区别,因为这种学会在这个年龄阶段都是硬背下来的,并没有转化成真正有效的底层能力。

既然我们强调知识是永远学不完,因此我们从小培养的应该是“学习能力”才对。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当你遇到新问题时,知道如何通过问题分析和任务分解,运用自己手头掌握的资源一步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知识,最终化解问题。这种能力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我比较庆幸的是,小时候父母并没有急于安排我学习各种浅层的知识,而是愿意让我去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幼童时期对一件事玩得足够深入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

譬如我们小时候流行迷你四驱车,每天放学就有一群小朋友围在村里小卖部的赛道上比赛。每个小孩当然都希望自己的赛车是最快的,但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其实在孩童时就开始塑造成型了。

小朋友间当时就有很多所谓的秘籍,有人说装个风翼可以让气流更顺,甚至有坚信贴个酷一点的贴纸可以跑得更快,当时大家都很幼稚,所以很多人采取的方法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而当时我的做法是回归到本源去思考「是什么让汽车跑得快」,并且通过自己的多次改装测试验证猜想。我发现要想让车跑得更快,有很多关联要素,但是每个要素的贡献率是不同,这让我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资源(零用钱)。后来我分析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马达动力要更大,因此我又去研究拆解和组装马达,当时我真的把马达拆了,自己去缠线圈。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我如愿以偿,我的四驱车成为了村里最快的车,没有之一。

这个过程逐步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发现可以听从别人的经验和意见,但一定要回到事物的本源去思考真正解决问题的到底是什么因素,从而判断别人的经验和意见到底针对这些因素有没有作用。

后来在中学阶段,当大家每天都听从老师方针,每天忙于题海战术却始终没有较大的成绩突破时,我却是坚持独立思考,不交大部分作业,每天分析自己知识地图的缺口,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最终取得比其他人更大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学科就是语文,我高一的时候是年级倒数,高考的时候已经是全市前10名。

到了工作阶段,我才突然意识到,这种思考模式就是很多杰出人物一直在强调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永远要回归到问题的本源去思考解决方案,很多人每天都很努力但却得不到任何成果,说到底其实都是因为努力的方面不在点上。

小结一下,知识是永远学不完。我们应该培养儿童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学习知识。

2. 关注底层能力,而不是表层结果

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师,一定要让孩子关注对自己影响更长期的底层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表层结果。

回到刚才背唐诗的例子,能背出《静夜思》是结果,但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个结果实际上并没太大意义,因为你晚几年会背也不会影响你的人生。但是,如果孩子是背得很快,那么反映的可能就是一种“善于记忆”的底层能力,是具有意义的。识别了有意义的“底层能力”而不是“表层结果”,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那么什么是底层能力?就是那些在各个领域都通用的最基础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但不仅限于自学能力、想象力、情商、领导力、谈判能力、判断力、见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最基础,却又是能带你走得最远的,通过这些能力的组合可以形成各种个人发展需要的能力,可以说是人生真正的算法。

我相信很多人在成长的时候都有观察到一个现象,有些人在求学早期成绩很一般,但随着年级增长他们的成绩却越来越好。

一方面的原因是,现有教育体系低龄的学习都是偏简单的(我个人不认同过分的减负),往往主要看到的都是「浅层结果」,到了后期知识越来越难了,才能体现「底层能力」,也就是说,早期用成绩筛选出来的人和后期筛选出来的人其实是不同的,因为筛选条件悄悄地改变了,而大家看到的仅仅是表面没有搞清背后的底层变化;而另一方面,「底层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所以早期成绩好的儿童有可能陷入了过分关注“浅层成绩”的陷阱,而另外一部分人却在默默地不断积累自己长期的「底层能力」,随着时间推演,这种差距才慢慢体现出来,并且不断放大。

关注浅层结果的孩子,就像参加长跑一开始不留力全速跑的人,一开始看上去跑得挺快后面却容易动力不足甚至无法跑到终点,相反那些注重底层能力培养的孩子,一开始可能起步比较慢,但是却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可以笑到最后。

人生是一场长跑,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培养的是孩子长远的成长趋势,而不应该局限于眼前的所谓「成绩」。

还是说说自己的例子,小时候流行动漫人物卡片,得益于父母的「放任」,我会乐此不疲地通过想象构成很多勇者打魔王的故事,父母也从来不干预和打断我,我一玩可以玩几个小时。几年下来,我的想象力就得到非常好的锻炼,同时也等于进行大量的练习,去建立人物、事物、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能力在后面就体现在数学、物理等理科的逻辑推理和理解上,而想象力和事件构建能力,则体现在我的写作能力上。

知道了底层能力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还要论证,这些底层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

在魏坤琳教授的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曾提到:

大脑发展最关键是神经元之间的建立,连接的部位叫“突触”。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交换信息。 宝宝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神经元以每秒700—1000个惊人速度建立着新的连接,3岁时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大脑某个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也就是【神经可塑性】。 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经元会丧失突触,从而被削弱甚至被裁减掉(突触削减)。 因此,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孩子的早期经验及其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他的一生。

这为我们提供了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每一个孩子的大脑都在高速发展,但每个孩子发展的方向还是不一样的,这些方向的不一致当然有天赋和基因的部分,但也有很多后天环境造成的「修剪」过程。因此,我们作为家长最好的培养,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地环境,去朝着更好地能力和方向上去发展自己的大脑和能力。

小结一下,家长应该关注和培养长期的底层能力,而不要追求一时的表面成绩。

3. 只有拓展眼界,才能让你触及更大的世界。

大家现在都非常熟悉“降维打击”的概念了。但为什么降维打击厉害,这是因为高维的生物比你多了一个以上的维度,能够达到你无法达到甚至无法想象的边界。

而对于个人发展来说,眼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马云在90年代时到了美国,看到了互联网,当时国内知道互联网的人凤毛麟角,所以他获得了巨大的信息差优势。回国后,马云创立中国黄页,成为国内投身互联网的最早一批人,于是才有后面阿里巴巴的故事。为什么阿里巴巴这么重视大数据,我相信,这是因为在阿里的基因里,永远明白信息差和眼界的重要性,而庞大的数据里有着大量肉眼看不见的信息机会。

那么,三四线线的孩子如何扩充眼界?

还是讲回我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身在农村,当时的交通不发达,也没有互联网,但是非常庆幸的是,当时我在珠三角地区,可以看香港地区的电视,更庆幸的是父母也没有阻碍我看电视。我便是通过看电视了解当时发达地区的资讯和文化。我几乎什么都看,卡通片、电视剧还有当时有些介绍外国的短片。这大大拓展了我的眼界,所以即使后面中学和大学阶段,我身边都是城市长大的同学时,我的眼界完全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他们知道得还多。

所以,现在经常有专家提出要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我不太同意,有些观点其实站在说话不腰疼。

我在一线城市发展多年了,非常深刻地明白,即使中国发展到现在,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基建差距和文化差距依然存在,也就是两种城市的孩子看到的身边事物其实是有天然差距的,这些天然差距久而久之就限制了孩子的眼界。

但我们又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有发达的互联网,在互联网中,整个中国看到的是一样的世界。这又极大地缩短了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眼界的差距,当然,前提是你为孩子找的是高质量的资源。

小结一下,眼界限制了一个人的界限,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经常出去体验生活,那么应该好好利用互联网拓展自己的眼界。

二、上万元的网络课程是否物有所值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上,我在这个问题上还算是有发言权,因为我本身就在培训行业。无论是刚刚从事这个行业的青涩讲师,还是国内知名的教授学者我都有接触过和听过课,在这个圈子里,老师的差价是非常巨大的。

我之前和同行分析,这个世界的职业其实分成两种,有一些职业的高峰是在早期,而有些职业的高峰则是在后期。现在经常在网上谈论的互联网公司35岁中年危机,说的就是高峰在早期的职业,而像老师、医生这些职业则是越老越吃香的。(所以如果可以选择,建议我们在职业选择时,应该偏向于找越老越吃香的职业。随着年龄增长,你的职业安全系数是越来越高的,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后面有机会再写专栏介绍。所以,记得关注我哦~

但讲得越多的老师一定讲得越好?如果你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逻辑,正确逻辑是那些有能力讲得好的人,随着经验增多会越讲越好,而那些本身不具备能力或潜力的人,仅仅因为「有经验」的认知被推高了价格。相反年轻的老师一开始价格都是不高的,但不代表讲得不好,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学和大学时拔尖的学生往往可能比老师本身还要厉害。

所以,我觉得请价格高的老师一定要看口碑,一定要自己亲身试听过再请。

至于上万元是否物超所值,我认为有些老师即使一节课一万元也不过分,但有些老师即使免费也是浪费时间,你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自己判断。我建议你找些试听课程,结合自己孩子这个阶段真正需要提升的能力来斟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是一次长跑,这意味着一开始条件的不利,到后面依然还有逆转翻盘的机会。在人生的旅程中,你会遇到没有现成答案的无数新问题,那些最基础的底层能力才是你的人生算法,可以陪你抓住每一次机遇。

写得很努力,如果觉得不错,请大家点赞支持哦~ 后面我会写专栏介绍怎么培养底层能力,记得关注~

我是高风,专注儿童教育和成才发展,世界500强企业培训师。欢迎关注和咨询。

其他精选答案:

如何看待散养式育儿的观念?「顺其自然」的教育观念对吗?大一是否该努力学习?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高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带孩子在城市奔波真的比带孩子回家好吗?

想要带城市中的孩子亲近自然,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