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间,贝壳在融入人类世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

《时间的螺旋》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段段贝壳与人类文明交织的趣味故事。全书以贝壳为切入点,勾勒出贝壳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里面的穿行痕迹。

软体动物在地球生存已超过 5 亿年,它的外壳(贝壳)从旧石器时代起就介入了人类的生活,例如:作为先民的信仰、性与权力的象征,价值超过黄金的货币;随着贝壳退出货币体系,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还是随处可见,例如全球性美食、装饰品、收藏品、精美织物等;它们的形状启发着数学家、艺术家、建筑家的作品灵感;到如今,人们更是在医学上发现了它们的巨大价值,例如提取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替代吗啡的无瘾止痛药等。

作者简介

海伦•斯凯尔斯(Helen Scales),英国知名海洋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科学顾问、剑桥大学教授,著有畅销书《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波塞冬之战马》。

译者简介

刘利平,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鱼类生态养殖、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咨询、培训和教学工作。

李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学博士,从事鱼类繁殖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研究,目前在上海海洋大学工作。

书籍摘录

序言(节选)

神话传说

“不带上贝壳的话,哪都不要去。”这是半神特里同(Triton)的人生名言。特里同是希腊神话中的人鱼,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因此不算是一个完全化形成功的神。尽管如此,特里同外出巡海时还是会尽全力吹奏他的小号,那小号的原型是一只大海螺的贝壳,壳顶被削去了一点。当他吹响这只海螺时,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足以吓跑大海怪、号令四海。特里同的父亲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母亲是神后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与大名鼎鼎的父母相比,特里同的名气略逊一筹,他的光彩甚至也被家族中的其他神灵所掩盖。海神波塞冬是这个大家族的父亲,他的后代中有形形色色的神灵:例如,其中有一位会吃人的独眼巨人,有一头能搅动漩涡吞噬海岛的怪兽,有一头会说人话的种马,还有一位能操纵滔天巨浪的仙女——这位仙女后来嫁给了一位拥有一千只手和五十个头的巨人。

以海螺为法器的半神特里同,其法力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姐妹那般酷炫,但他也是一个不好招惹的人物。传说中,特洛伊城的凡人米瑟努斯(Misenus)自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号手,他轻率地向特里同发起挑战,要和对方来一场音乐比赛。特里同被米瑟努斯的自吹自擂激怒了,把他推进海里淹死了。由此看来,特里同对他的海螺法器还是相当在意的。

除了出现在神话和故事里,贝壳还在人类世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史前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发现贝壳,他们把贝壳拾起来细心研究,观赏它们的美丽形状,揣测它们神秘的海洋故乡,将其视为珍宝。几个世纪以来,悠扬的法螺之音回荡在喜马拉雅山脉诸峰之间,召唤着藏传佛教的一众僧侣参与祈祷。人们将印度洋的海螺带到几百英里 外的内陆,并对它们进行复杂的雕刻,饰以各种宝石、黄金和五颜六色的彩带。僧侣们站在寺庙的屋顶之上,朝着天空吹响法螺,以对抗即将到来的暴风雨,赶走各种恶魔。


装饰品乱象

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人们丧失了对贝壳的敬畏。辉煌渐渐成为过去,贝壳沦为劣质的工艺品。当我在搜索引擎里打上“海贝”和“小雕像”这两个关键词时,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件件劣质的工艺品,其中有一件小人贝壳雕塑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小人的身体是一只体形较大的黄宝螺,头部也是一只黄宝螺,不过体形较小,其狭长的壳口让它看起来就像是在呵呵傻笑。小人头顶还粘有一顶鸟蛤贝壳做成的帽子。小人的胳膊和腿在由四个螺旋塔楼状的贝壳制成,它们以奇怪的角度伸展开来;小人的坐骑是一头海星制成的大象,海星的腕足则充当了抬起的象鼻,象耳则由蛤蜊壳制成(估计海星也希望自己变成一头大象吧)。另一种劣质工艺品是一些陶制小人,但它们的售价可不低。这些陶制小人头上戴着杂七杂八的贝壳,身上还挂有珍珠串、崎岖如鹿角的珊瑚和用闪亮水钻做成的海马。这些小人就像是不幸掉进波塞冬的百宝箱的美人鱼,她们在慌乱地爬起来后,随手捡了身边的宝贝当衣服。

我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见到了更多贝壳工艺品。那是位于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我被邀请到那参观地下室。这个博物馆中藏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标本多达数百万件,全都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橱柜里。我走进去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橱柜,里面放满了各种更奇怪的物品。博物馆的馆长称它为“恐怖的橱柜”,里面藏的都是他们多年来搜集到的贝壳物品,既有真正的贝壳,也有塑料复制品。在这些物品中,我还看到了一件帆船装饰品,船帆是用扇贝的壳做成的,船身则是电话形状的海螺,十分形象地阐释了“想和你说句悄悄话”这一俗语(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发现人类耳朵的形状是螺旋状的,就像贝壳那样)。橱柜里还有一台被贝壳覆盖的小钢琴,以及一堆黄宝螺。那些黄宝螺都嵌有一双塑料眼睛,还戴上了金丝眼镜,看起来就像是只好学乌龟。我想,给黄宝螺镶上一对会转动的眼睛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怎么说都与人类以往把贝壳当作死者陪葬品以示尊重和哀悼的传统相去甚远。我不是说要让人们把贝壳放回坟墓里,只是觉得发生这样的变化很有趣。

就算贝壳没被雕成骇人的辟邪道具,它们也获得了某种名声,成为了俗气老套的海滩的象征,以及一切航海事物的纪念品。如今,因为网络的广泛使用,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即使看到那些镶着黄宝螺的人字拖或贝壳项链,或由牡蛎壳做成的灯罩,也不会觉得奇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东西从何而来,更不知道它们是从活生生的动物身上取下来的。


现代贡献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偶尔也会为贝壳而停下来思考片刻。在海边度假时,我们从海滩捡起它们,感受着把它们放在手中的美好,还把它们放到耳边,倾听是否真有海浪声被困在里面。我们会把它们带回家中,安放在书架上或浴室里,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在海边度过的美好时光,并建立起和大海的微妙连接。可以说,贝壳既可以是姿态优雅的装饰品,也可以是我们在海边找到的小宝藏,它还会小声地引导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贝壳从何而来?是什么雕刻了它们?它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或许更有趣的是,它们为何是如今这副模样?

本书将回答以上问题,并讲述一些更有趣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去掉贝壳仅仅是小件装饰品的印象,重新回到它们应当在的位置:作为荣耀的象征,它可以告诉人们许多信息。我将告诉读者,贝壳是怎样让我们观察到远古祖先的思想,教会我们该怎样领略美、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地球生命的好奇心。此外,我还会记录一些为贝壳奉献一生的人的故事,正是她们的努力,才让贝壳变得如此迷人。我还会把软体动物放回贝壳之中,揭示它们造壳的非凡历程。

以大法螺(Giant Triton)为例,这种著名的贝壳以希腊半神特里同的名字命名,人们常常用它们来制作小号。人们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大法螺拖着巨大的贝壳,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地带大摇大摆地溜达。大法螺的贝壳刻有美丽、狭长的斑纹,就像是抛光过的龟甲(Tortoise Shell),整体比小号还要大一些;可以说,大法螺的贝壳是最大、最漂亮的贝壳。大法螺会从壳口处会伸出覆盖着褐色斑点的强健单足,以及一对装饰着黑黄相间的耀眼条纹的触手和一双小眼睛。大法螺的触手非常敏感,可以快速察觉水中一种危险动物——棘冠海星——的气息。

棘冠海星的身体大如车轮,身上布满毒棘。它们会爬到珊瑚礁上方,从嘴巴里喷出胃袋,包裹住身体下方的倒霉猎物,最后慢慢把它们消化掉。这些海星是可怕的海中野兽,而它们的天敌就是大法螺。如果你把海星放进一个水族箱,然后往箱中倒入刚浸泡过大法螺的海水,那么一向淡定的海星会立刻意识到威胁,然后想尽办法爬出水族箱,继而疯狂逃窜。在野外,大法螺会追捕棘冠海星,海星的毒棘对它们完全不起作用。大法螺会用巨大的足部裹住海星,然后在其坚硬的皮肤上咬出一个洞,再往其中注入唾液使其麻痹。接下来,就到了大法螺的进餐时间了。

大法螺特别喜欢吃那些以珊瑚虫为食的海星,因此,它们可以在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运转上发挥重要作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曾出现过棘冠海星大量繁殖,其势头犹如瘟疫爆发,人们将之归咎为大法螺数量减少了——贝壳爱好者和小号制作者带走了太多的法螺。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大法螺存在,海星就会大量繁殖,然后成群结队地爬过珊瑚礁,其所过之处只剩下一片残败。可以确定的是,海星的大量繁殖会对珊瑚礁生物群造成严重影响,让那原本生机勃勃、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群落变得黯淡无光,只剩下白惨惨的骨架。在过去,人们为了灭杀海星,曾把它们捞起来剁成碎块再扔回大海。然而,这些救助行为并没起到什么效果。更尴尬的是,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那些海星碎块可以重新长成一只完整的海星,所以之前的举动反而推动了海星繁殖。不过,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不确定海星瘟疫的爆发是否真的源于大法螺减少。

大法螺完全消化一只海星需要一个礼拜,因此想控制这些珊瑚礁破坏者,就需要很多大法螺。不过,如果人们知道大法螺是如何吓坏海星的话,就可以阻止它们聚拢,从而减少其交配和繁殖的机会。棘冠海星的大规模繁殖很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确实会给珊瑚礁群落带来很大麻烦。珊瑚礁可以保护海岸线免遭风暴、海浪、海平面上升影响,为数百万人提供安全保障和食物来源,但如今它们却面临诸多致命威胁,其中最严重的要数气候变化。这些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必须保持良性运转,才能应对现代世界施予的巨大压力;而喜欢在海底溜达的大法螺则可以在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正如我们下文将论述到的,贝壳以及制造贝壳的软体动物已经在人类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为人类提供饱腹之物,为其他动物创造栖息地,还启发人类研发出新型药物。放眼全球,不管是哪里,只要这些贝壳制造者缺席,都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麻烦。

大法螺和其他软体动物死亡或离开后会留下一个空贝壳。这些贝壳的大小各异,颜色丰富,形态多姿。人们常以形象相似的物品来为它们命名,例如:日规螺、月亮螺、空泡螺、囱帽贝、头帕贝、王冠贝及头盔贝。 有些贝壳像花瓶,有些像独角兽的角,有些像草莓或圣代冰淇淋,有些又像咖啡豆。当你看见一只深红色的牛心蛤(Oxheart Clam)时,很容易会产生“它会跳动起来”的错觉。还有一种被誉为“天使之翼”的海鸥蛤,其贝壳纹路清晰、精致,足以说服无神论者相信天国使者真的降临到了地球。虽然大多数贝壳都一掌可握,但也有很多贝壳比大头针还小,另外一些则大得惊人,身宽犹如人类伸展开双臂,体重比两头刚出生的小象还重。

确切地说,很多贝壳都值得以长文论述,但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你有关贝壳的一切,这也不是一本介绍如何寻找或区分贝壳的册子(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能找这方面的书来看看)。本书收纳了多个我精心挑选贝壳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一幅不可思议的图画,诉说着贝壳在融入人类世界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离奇、令人难忘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题图来自:pixabay


我们还有另一个应用,会在上面更新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