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自己的职业迷茫和焦虑?

这篇回答应该算是我总结了近六年对职业焦虑变的思考,没有鸡汤,没有贩卖焦虑,而是通过历史的进程告诉大家,焦虑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收下时代给予的这份“礼物”。

大都知道我工作了六年多,重新回归校园的状态中,虽然在国外留学,但还是不敢在工作中懈怠。比你成功比你聪明的同学还在挑灯夜读,工作还要我事无巨细地遍历,总感觉我在哪里有一点失误,就会一步错,步步错。就是这来自学业和职业的压力与焦虑,让我在无数个夜里辗转反侧。

家里人总会埋怨我说“看你每天连轴转,连觉都睡不了一个囫囵的,真不知道你的工作和学业有什么好这么忙的。”我能理解他们的困惑,因为与父母那一代相比,虽然我们获得了更加自由的职业选择权,但于此同时,我们也要面对充满了竞争和不确定性的职业生涯。这就好比一把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带给我们无尽的职业焦虑。所以很多上一代人的职场经验和职业选择,在我们这一代可能已经有些过时了。

我第一次感受到职业焦虑是在参加工作半年后。那时我是500强跨国公司的管培生,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多人羡慕的岗位。但是就像围城一样,身边的人羡慕我的同时,我自己也因为这份工作感到焦虑:因为我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Excel,仅此而已,并且看不到改变的契机。事实上,从那时起,职业焦虑就一直伴随着我,而我也从未停止思考产生这种焦虑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在我看来,引起职业焦虑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历史的进程、职业的瓶颈和知识的快速更迭。下面我就和大家一一分析原因,并给出我自己的应对方案。

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职业焦虑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催生出新行业的同时,也不断推动老行业退出历史舞台。这个现象在近代尤其明显: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大生产造就了纺织、机械加工等许多新兴行业。那些由机器生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给小农经济和小手工行业带来了挑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电力的广泛运用,兴起了电气、通讯等一系列新兴行业,彻底让某些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及相关人员淡出了主流,但是同时也创造了一拨新的职业;现如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中,比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都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变革和机会,而在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很多行业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果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农业和小手工业的从业者产生职业焦虑,而产业工人正如日中天的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产业工人就已经陷入了职业焦虑之中。当今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以至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一定会面临时代的挑战,这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焦虑并不完全是坏事,换个角度,当时代倒逼你去学习去充实自己的时候,你自己在应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就会不那么无所适从,听天由命。就好像是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可能让疏于锻炼的人患上各种慢性病。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点,定期锻炼,可能不仅各种亚健康会远离我们,还可能收获一个比身边人更好的身材和身体状态。所以当我们出现这种焦虑时,千万别犹豫,赶紧抓紧时间寻找解决方案。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只有很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才会没落,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多我们看上去“高大上”的行业也不能幸免。诸如翻译、会计这类需要知识积累的高净值行业。可能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类工作的从业者。

因为底层的行业,考虑到整体的就业问题,可能并不会被大举替代,但是这类原本从业人数就不多,但整体净值极高的从业者,有可能成为出头鸟,首当其冲进入各家企业的淘汰名单。试想假设每次商务谈判需要付给翻译数千元,但一台机器的价格可能只是数万元的时候但可以用上万次甚至无数次,老板可能会降低对翻译的“信达雅”的要求,只要只要求做到“信”和“达”,退而求其次选择一台准确的翻译机。毕竟在那种正式的场合,标准的发音和正式的语法对机器翻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我的朋友Moon曾经是上海文广集团的职员。在工作几年后,她发现自己自己所处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电视传媒客群中鲜见年轻人,主要客群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整个行业市场在走下坡路。当时我采访她时,能够从她身上感受到深深的职业焦虑感。而正是由于这种焦虑感,促动了她的改变,通过努力她成功跳槽到某互联网视频平台。进入新行业后,不但她的职业道路更加宽阔,也打开了未来的上升通道。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对行业发展下行的焦虑,也不会促使Moon这么快的做出转变。

所以,如果你的焦虑来自于整个行业的下行,啥也不说肯定要行动起来,毕竟大势所趋的时候,个别人的力量是不足以逆转局面的。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千万不要做温水中的青蛙,否则熬到最后也许你的职业生涯就会成为行业的“殉葬品”。

PS:其实大家要看哪些行业可能会进入衰退期,可以关注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对于即将度过“泡沫破裂低谷期”的技术,其可以想象的应用场景都可能会成为被颠覆的行业领域。在我看来,未来10年左右,L4级无人驾驶应该会成熟落地,届时大量的司机也许就会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了(这点大家可以和我一起见证)。

二、面对职业瓶颈,要早做打算

前面我们谈了行业,现在我们再谈谈职业。即便在一个蒸蒸日上的行业中,也不能保证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都一帆风顺。这个时候,产生焦虑的原因往往是职业天花板。道理很简单,小张和小王是同一个团队内的资深数据分析师,在团队Leader升职后,选择小王代替自己成为团队leader,这个时候小张肯定会出现职业焦虑。

职场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越往高层人数越少。现在互联网公司扁平化的管理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而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从业人员职业焦虑更甚的原因。职场和官场相似,每个年龄段都有要上的“台阶”。以研发为例,一般工作3-5年应该能够做到小组长,5-10年要做到主管经理,10年以上就应该往总监乃至于高管冲刺了。如果在对应的年限没有上到对应的台阶,那么后续的“前途”就会受到阻碍。

我认识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他的故事。当时他在甲骨文,做到了中国区研发比较高的职位(总监级别)。在外企中的职位链有一个潜规则:欧美老外>新加坡人>港台>大陆。所以它当时级别再往上晋升已经非常难了。那段时间他处于很严重的职业焦虑中,在充分考虑后决定换工作到民企去。最后他跳到了BAT中的一家,当时跳的时候市场还不错,因此拿到了不错的级别,同时也避开了后续可能被裁的尴尬境地。

面对职业天花板带来的职业焦虑,我觉得应该做到两点。一方面,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争取能够PK掉与自己同级别的竞争者;另一方面,在某个职业阶段也可以通过跳槽来解决。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坑”总共就那么多,在同样能力的情况下,越早进入公司的人找到合适职位的机会就越大。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在稳健上升,一方面会不断有新公司冒出来;另一方面,原本成熟的公司也会不断扩展自己涉猎的方向。所以,只要一个人有能力,还是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发展预期的岗位的。

三、我们要时刻“在路上”

在我们的印象中,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年长者往往是非常受尊重的。因为在过去的社会中,“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好的医生会因为见多识广而能做到对每一个个例对症下药;资深的政客会因为深谙官场生存之道而平步青云;家族的元老会因为历经变迁而掌握足够的话语权。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对年龄不“友好”的职业,这些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经验价值在职业生涯中的权重慢慢低于新知识价值。

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些专业的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

花费了数年学习的知识老化过时了;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又不够“值钱”;随着年纪的增加学习能力赶不上新来的年轻人,上面的“三连击”一出,想没有职场焦虑恐怕都难。这类原因的焦虑往往发生在与技术相关性比较高的行业,比如程序员(头秃~)。实话实说,我现在的职业焦虑也主要出于这个因素,毕竟我也是靠技术吃饭的。那么我是如何解决的呢?且看我的三板斧~。

A.不断迭代自己,保持学习动力

对于职场人而言,学习就好比心跳一样,是一件只要还在职场就不能停止的事情。对于受过十几年(有的同学是二十几年)教育的人来说,大家其实都是有学习能力的。唯一的区别是如何一直保持自己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我而言持续学习的动力是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每看到一个新的分析模型亦或是一个新的软件功能,我就忍不住去研究一下。

对于职业焦虑的诸位,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动力,这是你解决焦虑的前提条件。

B.加强“保鲜期长”的软技能的累积

职业生涯要用到的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有很多软技能,而这些技能是可以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变强的。比如:演讲能力,写PPT的能力,写邮件的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既然硬核知识会迭代会过期,那我们更要注意这些“保鲜期”长的技能的积累了,毕竟这上面付出的努力可以一直让我们的职业生涯受益。

C.专注于某一个行业/业务,成为业务专家+ xxx

一般而言,一个行业/业务的发展是相对稳定和持续的,比如金融行业。虽说随着“互联网+”的提出,金融业也在变化,但其核心业务逻辑和规则的变化不会不大。拿我的朋友Evan举例,他从毕业后一直都是做金融系统的研发,他一路从银行的传统再到互联网金融,历经了十多年,基本上他把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都摸熟搞透了,金融行业知识的沉淀就成为了“护城河”,基本上新进的技术研发人员都比不上他对金融的了解,而他同时也保持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所以他现在37岁了,完全没有任何中年危机。反而是猎头争相抢夺的对象。

因此,我强烈建议从事技术工作的同学盯住一个细分的领域来做,而已经是细分领域的业务人员,多学一点技术。成为我一直强调的“即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回答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读完有什么感想,还是焦虑满满吗?那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慢慢接受这个时代的“馈赠”,也就是竞争,以及它所带来的焦虑。本着人的天性,大部分人很少去想着逃离舒适区,去挑战自己能力的上限。比如我们的上一代大部分人,因为受环境影响,潜力可能只被激发了20%。再到我们这一代,整体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高于上一代的。或许我们的能力现在已经被激发了40%,甚至50%。因为这个时代的竞争,让整个社会环境的焦虑感提升,督促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而这便激发了我们身上的无限可能。

我们也许会在某个夜不能寐的深夜,扪心自问“有生之年,我到底能走多远?”

那我想告诉你,

我们一定会比我们想象中的那个自己,走得更远。

欢迎大家点个赞支持原创作者^_^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空白白白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感觉自己越走越迷茫越远。?

从16岁开始做了8年同一份职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