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点比较硬核的。
汽车销量排行榜
每个月乘联会这些汽车流通机构都会发布汽车销量数据,经常成为话题,不过车迷媒体和从业者的看法就完全相反。比如同样都是某款车9月销量异常暴涨:
车迷和媒体的反应是:卧槽,XX牛逼,9月卖这么多,肯定很畅销。
从业者的反应往往是:卧槽,完犊子,9月厂家发这么多车,4S店要怎么办。
不绕圈子,这个就是数据来源的问题。一般人认为9月销量数据就是终端实际销售数据,但实际上现在公开平台能看到的排行榜都是批售数据。
批售和实销有什么区别?
画了个流程图,简单来说就是国内普遍采用4S店体制,厂家和消费者中间隔着4S店。厂家先把车卖给4S店,4S店再把车卖给普通消费者。所以批售是厂家9月卖给4S店多少台,而不是9月有多少人买了这车。
真正可以知道实销的是保险公司上险数,买车就要上保险,保险公司是相对准确的信息源。不过保险数据价格不菲也不好拿到,往往厂家才会内购。
所以批售更多的是趋势,而不是结果。批售的时间差是很明显的,实际上绝大部分9月批售的车都不是9月卖掉的。
具体来说,原因有两个:
1是来不及卖。1日是9月,29日也是9月,甚至厂家说是批了,物流都不一定开始。即使开始运也有时间周期,比如我以前还在卖大众,佛山高尔夫基本4天就到,速腾和迈腾生产基地在长春,老大众销售应该还记得物流挂车到山东很容易被扣,经常是10~15天才能到店。
2是卖不掉。就像流程图写的,4S店现在卖车更多还是按任务卖车,而不是实际销售情况卖车,中间就会出现冗余库存的问题。比如这个季度要求批售不少于200台,但是大环境不好,4S店只能卖120台,这就多了80台,而且随着时间增长越剩越多。
那能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车?不行,因为指标往往是定死的,没完成批售很有可能被踢出4S店体系。典型案例就是英菲尼迪退网事件,义乌和温州两家当地唯一的英菲尼迪4S店没钱找厂家买车,被官方停了4S店资质,直接导致数千名被波及失去售后质保服务的车主集体维权。
更直接点说,大家能看到的销售数据不是结果,更多是厂家的规划。
既然说是规划,就可以通过批售来预判接下来的销售政策和行情。
厂家批那么多车,4S店能否消化?怎么消化?结合新车产品力,4S店数量,库存压力,具体销售情况,厂家对应销售支持和市场广告投放,市场前景如淡季还是旺季等等因素,就能大概判断接下来的行情。所以一些厂家也有像销售策略这种细分部门,专门研究其他竞争对手和自己品牌产品的销售情况,实时调整销售策略。
回到最开始的例子,为什么异常销量数据增高往往不是好事。
因为就像前面说的,销量增长是产品、渠道、市场三方努力的整体结果。如果出现三者不动,而销量异常增高,绝对是厂家恶意超额批售压库存,是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最直观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卖不完的库存车就意味着大量现金流被占用。行业有一个衡量4S店生存环境是否健康的标准,就是“库存比”。
库存比越高,4S店经营状况越差。比如捷豹路虎去年很多店库存比超过4,就是说月销卖50台的店压着200台的库存,意味着几千万流动资金被毫无意义的压在车库里。直接结果就是资金链紧张,发不出工资,做不了销售活动。
而4S店为了回笼资金快速出车,只能跨区域贱卖,而被低价倾销后,当地4S店只能同样贱卖抢客户,然后也跨区域继续更低价倾销,而哪里捷豹越好卖,所有人越会往那里倾销。最直接结果就是陷入越卖价格越贱的怪圈,出现大量6折豹,7折虎。
第二,即使不卖,也会亏本。因为4S店买车也是找银行借的钱,借钱就有利息,库存时间越久利息越高。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认知差别,普通人说长库龄指的是生产日期,但是4S店常说的长库龄指的是这辆车找厂家付钱买车的那天。
4S店老板每天看着库里那几百台车,晚上愁的都睡不着觉,尤其是那些放到杂草丛生的,利息已经单台每月上千的长库龄。只会高优惠,高提成的要求抓紧卖掉,来达到割肉止损。
说到底,世界上不存在产品没提升,渠道没扩张,市场没广告,销量和利润蹭蹭暴涨的好事。不要长远瞎压库存冲业绩的企业去年很多了,JEEP、菲亚特、捷豹路虎,今年无一例外渠道和客户口碑体系受到重大打击。包括最大的笑话观致,从2018年上半年销量暴涨412%到今年销售体系完全崩溃,本质上问题都是一样的。
人的直觉往往会比片面的数据更准确,如果有一款车你自己觉得产品不怎么样,身边也没人买,平时身边没什么广告,只有汽车媒体铺天盖地的媒体好评,异常高的销量数据。
不用怀疑,这车真的不行,过段时间会更凉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孙少军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让一个汽车工程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