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秘而伟大的创新者

本周,诺贝尔奖的巨大光环,将陆续照亮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经济、文学等领域。这些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从幕后来到聚光灯前,回答人们“关于宇宙”“关于发明”“关于治愈”和“关于创新”的种种好奇与疑问。

而他们身后,有更多推动各个时代向前发展的科学家、更多隐秘而伟大的创新者。

隐姓埋名的科学英雄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记录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背后无名英雄的故事。作为国家的保密项目,所有的参与者仿佛人间蒸发一般,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便化为无姓之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去向。

“两弹元勋”邓稼先曾对夫人说:“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隐没岁月里的伟大成就才开始传扬。

而正是这些无名英雄,推动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迈出第一步、成为民族科技创新的原始力量。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尺讲台上的物理追光者

外界对“中国半导体宗师”黄昆发出最多的问题就是:“没有把研究工作持续搞下来,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却表示:“这并非事业上的牺牲,因为搞教学工作并没有影响我才智发挥,而是从另一方面实现了在科学事业的自身价值。”

黄昆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于1945年师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教授,并和晶格动力学奠基人波恩合著《晶格动力学》,被奉为固体物理学的“圣经”。32岁选择回国,牵头在北大成立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学科“半导体物理学”。当时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黄昆选择回到校园,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普通物理课。

在燕园的三尺讲台上,黄昆为我国半导体事业培养了第一批尖端人才,包括现在活跃在固体物理学科研的甘子钊、秦国刚、夏建白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正是他低调而谦逊地科学精神,为中国信息科学创造了无价的财富。

(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
(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

“争气机”背后的计算机巨人

1978 年,时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立下了军令状,“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运算速度 1 亿次/秒),6 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已60岁的他亲自上阵,带着团队成立了十多个攻关小组,“吃在工厂,睡在机房”,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银河” ,别名“争气机”。

自此,我国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级计算机上的技术封锁,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世界上第三个可以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慈云桂与银河-I计算机研究团队)
(慈云桂与银河-I计算机研究团队)

这个时代,还有更多隐秘而伟大的科学家与创新者,日复一日进行着不那么酷的科学探索与技术研究,一点一滴推动着并非科幻般夺人眼球的产业升级与落地。

在通俗易见的智能生活与深刻前沿的尖端研究之间,由PingWest品玩策划的2019科技创新者大会再次起航,挖掘在逆境创新背景下真正拥有硬核技术创新的话题与人物,为科技创新的关注者们持续带来思考与启发。

与科技创新者们站在一起,见证那些隐秘而伟大的创新时刻。

10月25日,杭州TIC见!

科技创新者大会·杭州站 第一波嘉宾阵容公布:阿里钉钉CTO一粟,蘑菇街CEO陈琪,驭势科技CEO吴甘沙,广联达副总裁兼CTO云浪声。听技术大咖分享产业实战案例:交通、教育、建造、物流、无人驾驶、AR、芯片、智慧城市…

早鸟免费票预订中,10月25日,@杭州滨江区世融艾美酒店,立即锁票请点击小程序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