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我刚当妈那会,也有过「只会对着说明书玩」的时候!但后来我发现,当我用心设计游戏、规划玩耍主题、安排游戏时间,哥哥弟弟就都会很配合,很投入,很开心!我好有成就感。
我一直很有兴趣研究各种陪玩的理论和技巧,这么多年也对各种早教体系有所了解,特别是现在哥哥的幼儿园用的是美国IB体系,我能接触到更多前沿早教体系的实际操作,看到了孩子们突飞猛进的成长,也促使我在陪玩的道路上一直探索下去。
今天借着这个问答,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平时我是怎么陪我家哥哥弟弟玩的吧。
有一点想说的是,在这里分享的方法其实不局限于年龄,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方法,设计出专属于自己孩子的陪玩方案~
第一个关键词:「系统性」
陪玩前,花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发展特征
玩耍的规划离不开第一个关键词肯定是「系统性」。我们陪玩时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在安排孩子的活动时很随意,典型表现是「凡事跟着孩子走」。
今天看到孩子玩了二十分钟的乐高,玩磁力片的时候却只能坚持个五分钟,我们就应该优先在孩子的玩耍清单里,将大比重的规划都倾斜给乐高——但其实这个随意性往往脱离了玩耍规划的系统性。
在规划我家哥哥弟弟的玩耍活动的时候,我会提前了解好他们所在的年龄阶段有一个怎样的发育特征。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提供给我一个有章可循的全局观,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的规划盲区,针对孩子们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身体发展特点:
要好好陪孩子玩,第一个要了解的是孩子身体发展的特点。
两岁其实是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分水岭,比如在我家弟弟两岁前,他的大动作发展水平其实是跟不上哥哥的,弟弟走得不太稳,而哥哥的平衡力已经控制得很好了。
所以在户外运动上,针对哥哥弟弟两个人的不同动作发展情况,我当时专门为他们安排了不同的活动,让弟弟推手推车,而哥哥骑平衡车,兄弟俩就能玩得不亦乐乎。
根据孩子的不同身体条件所进行陪玩内容调整,才能设计出真正让孩子享受其中的游戏内容。
认知发展特点:
两岁同样也是认知发展的分水岭。两岁前的孩子,因为对因果关系开始有初步的理解,所以我会把假装游戏作为游戏的首选。但是两岁后的孩子需要植入更多的是问题解决型的活动,那么我会安排更多一些玩积木、拼拼图的活动。
而且孩子的能力水平其实都有参照标的,就拿拼拼图来说吧,一两岁的孩子可能驾驭的拼图是2~3片,两三岁的孩子会在4~12片之间徘徊。那么在拼拼图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状况,提供给他们合适数量的拼图,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兴趣。
语言与读写能力发展特点:
1岁的孩子能理解字词和短语,学步期孩子能够通过亲子共读掌握早期的读写能力。而2岁后的孩子已经要开始通过游戏道具、绘画和文字符号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子才可以培养「象征思维」,因此手工和游戏道具都是有帮助的。
所以在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我也比较喜欢往手工游戏里加上一些绘画或者是文字来让孩子进行自己表达。
这个是三岁多时候的哥哥创作了作品后,我们进行的主题活动,在故事里,哥哥创造了他的作品“挖土机”和“警车”,这些都是来源于他在绘本里的认知了解,我在这个基础上和他进行了延伸,挖土机+警车=____?并一起演出来。这些都是根据三岁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做的设计。
社会性与情感发展:
这个方面很容易理解,孩子逐渐长大,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转换不同的游戏场所,也开始有了自己创造性的尝试和冒险,并主动接受同伴。
有同伴所在的游戏环境对孩子来说便很重要。不管是在小区、早教班、还是亲属、家庭,我会尽量让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触,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提早学习社交技能,以便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第二个关键词:「独特性」
陪玩的精妙之处在于个体差异
玩耍规划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独特性」,也就是一定要「看到孩子」。我养育着两个孩子,所以深刻能够感受到这种挑战:两个孩子的成长的和阶段性发育不一样,很多时候都是1对2的场景,所以我总是要随机应变,也总觉得考验当妈的还真的是知识储备是否足够。
我无法预知孩子的表现和互动模式,所以更需要提前在活动中思索孩子们不同的位置,这就是必须要具备的「看到孩子」的能力。
比如之前一直跟孩子们玩的大富翁游戏,因为两个孩子的年龄不同,所以我对两个孩子之间的游戏过程也各有侧重。
比如我和哥哥的交流更多地偏向在财商教育:
「哥哥,如果我们到了一个空房子面前,就可以买这个房子,根据牌子上的价格来算」,「你现在可以统计一下手上有多少钱」。在孩子统计买卖收益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数学启蒙的引导,10张10美元相加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考题。
比如我在对弟弟的交流中则更多地偏向分类和规则:
「弟弟,你可以和我一起把这些机会卡分类叠好吗?」,「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们可以丢骰子,然后跟着骰子的数字开车往前跑,你试试看像哥哥一样,完整地操作一次。」
这个不停调频的陪玩过程,其实是对孩子合作能力的加强。哥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引导弟弟学习规则,比如年幼的弟弟总是在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跑」,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问哥哥。弟弟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到桌游的乐趣,接触他可能还想象不到的假装游戏的另一种玩法。
我们要掌握陪玩的高阶技巧,得学习如何当下做出合适判断,不停切换频道,让孩子们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找到适合他们的玩耍之道。
这样的方法不只是适用于二胎,也适用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里玩耍规划的调整升级。
第三个关键词:「主题时间」
主题性学习和自由学习时间必不可少
当上面两个思路已经养成后,接下来就可以大展身手,按主题来规划每一天的陪玩内容了。
按主题来规划孩子的陪玩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孩子安排「主题性学习时间」。
以暑假安排为例,我给孩子们设计的主题性学习的规划是这样子:
这些记录都是随笔,大家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软件或者日记本来记录就好。在规划孩子的玩耍时间时,我们要记得的一个要点是,多观察、多总结,并且适当调整。记录对于陪玩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来发现问题。
如果观察到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技能,或者明显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短板,那么在下回游戏的设计中,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增加难度或重复设计,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突破自己。
比如我在上图的备忘录里,给弟弟也同样增加了指尖陀螺的玩耍,是因为弟弟看到了哥哥已经成功地掌握了如何用乐高小颗粒来设计指尖陀螺,跃跃欲试的他也需要有尝试的机会,但是因为手部精细动作还不够,弟弟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个时候,我便和孩子一起去思考「要设计出指尖陀螺,需要哪些要素呢?」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出因为小手力量不够,所以做不了指尖陀螺,但是如何锻炼小手力量呢?我们可以捡豆子、拧螺丝等等。这些都是游戏玩法的延伸。
第四个关键词:「留白时间」
「孩子,你可以自己去找点事情做啊」
除了给孩子安排主题性学习时间之外,别忘了给孩子的规划留白。
「孩子,你可以自己去找点事情做啊」,这是我每天都会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当我们的主题性活动结束后,比如洗完澡后的傍晚,到晚饭后临睡前的一个小时,就是我们家的留白时间。
我鼓励孩子发呆,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点事情做。
刚开始给孩子留白时间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很困扰可以做什么呢,这种表现很正常。但是不用心急!我们更要忍住想替孩子规划的冲动。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好奇心是对付无聊的灵丹妙药。我家的两兄弟都试过,发了一下呆,无聊了一会儿后,就会开始看书、自己唱歌、动手创作、用玩具自导自演故事或者搭建微型城市。
相信我,孩子的无聊是自我探索的绝妙工具,真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抑制孩子的好奇心。我也越来越喜欢观察孩子的留白时间,因为慢慢地,当自己放手越多,会看到孩子在留白时间里做的事情,会带着更多的惊喜,我也可以适当偷偷懒嘛。这些都是心底的大白话!
以前,在港大修读游戏治疗的时候,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放下自己的身份」。对治疗师来说,如果要走进用户内心,一定得先放下自己的视角,理解对方,才能真正地触及对方。理解,永远都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耐心和温柔,也不是宣言式的口号说得清。对于养育孩子的过程,也同样如此。
如果说养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灯塔,那么在玩耍中,孩子就是父母的启蒙者。我们可以在大方向规划和掌控,但是也同样需要相信孩子有创造好奇心的能力。
孩子总是能给我们很多的惊喜,我们谁也不能比孩子更会玩,谁也无法像孩子一样将玩耍释放出原始和纯真。但我们可以做一个陪玩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独特之处。
有时候陪玩,我会安静地陪着,在孩子们的不远处,当他们偶然扭过头来找我,我会第一时间报以微笑,但不打扰,他们便会安心地继续玩。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当妈妈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END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萌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15,6岁孩子会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