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前正在做的事,还是需要一些说明

8 月 28 日的那份更新说明没有了,很多读者莫名,所以只好再说明一次。

过去三个月,裁员,调整办公室,给《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过去的业务做了一个了断。

所以,第一个告诉读者的是,如果希望像以往一样,看与过去一样的《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也就是每天 2 篇长文章和数十篇短资讯,还有各种栏目,我们就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了,读者可以选择放弃。

我们现在日常更新的内容包括“好奇心大公司”,就是“大公司头条”,“城市早报”,“为什么读书”和好奇心研究所的互动栏目。

有人问为什么是这四个,一是喜欢,二是这东西在我们投入人力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比较好的服务,除此无它。

在过去五年里,我们希望用尽量专业的姿态构建一个丰富的媒体,如今架构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1)我们现在做的事:

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

我们希望用眼下的人力,用报道的形式,记录比较长时间段内的历史。

在三个月里,我们试图做的东西包括:

北京,大庆,武汉(汉口),沈阳。

每个城市可能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切入视角,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2)这些报道中的长篇部分,希望与出版界合作,或者收费阅读。

具体的收费机制我们还在研究。

3)没有招聘计划。

我们在做一些城市功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与我们一道做些工作,那再好不过。

可能的功课包括:调查、搜集主题线索,或者你觉得你就是那个有故事的人。

4)评论时间,我们会在每天的10点半和下午15点放出一些评论。

坦白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和讨论几无可能。

5)我们在这期间还曾经有过一个孟浪的计划,想推出一个叫“蓬皮杜”的栏目。

就是把我们正在操作的东西,正在遇到的问题,同样记录下来。

好像很困难,也不是很有底气,毕竟我们没有安迪·沃霍对他的纽约“工厂”的勇气,好像也没有他那种天分和咄咄逼人的欲望。

不过我们会试一试,把我们的诉求以适当的形式跟大家交流。

可能包括研究所在微信公众号里的征集,也包括如现在所说的。

一个机构频频来“说明”自己,是个可笑的事,有时还要被指责成在搞不堪的营销。所以就不多说了。

题图来自 2017 Solar Eclipse, NASA/Bill Ingalls


我们还有另一个应用,会在上面更新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