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可以习得的,如题主所说,习得之后会更容易产生。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同样是做错了一件事,东方文化中人们很容易产生耻感(shame),而西方文化中人们很容易产生罪感(guilt)——耻感主要来源于怕自己被别人看不起,而罪感则来源于感到自己需要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
在西方文化中,罪感是一种明显好于耻感的情绪。西方的研究者主要区分了罪感和耻感的三点不同[1]:
- 罪感与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有关,而耻感则与他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有关。罪感源自于未能达到自己内化了的标准,而耻感则源自于将自己的缺陷暴露于他人面前。相应地,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耻感时,相比于感到罪感,他们会更多的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线索。
- 罪感更多地针对当下的行为和状态,而耻感则指向稳定的全面的自我观念。当感到罪感时,个体倾向于对失败或错误进行内部、不稳定、可控归因;当感到耻感时,个体则会进行内部、稳定、不可控归因。也就是说,罪感是聚焦于当前的失败或错误,而耻感则从当前的失败或错误扩散到了整个自我观念,感到自我有了缺陷。
- 因为罪感聚焦于当前的失败和错误,在感到罪感时个体倾向于采取积极的补救行为;相反,因为耻感指向整个自我的缺陷,耻感通常会导致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试图遮掩失败或错误,以及对自己的愤怒。因此,在西方文化中罪感被认为比耻感更加成熟,耻感被认为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的,在心理咨询中,改变来访者的耻感倾向也是一大要务。
但在东亚文化中,耻感明显比西方更为普遍,而且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2];耻感和罪感的差异相对也更小一些,例如中文里“羞愧”一词,“羞”是耻感,“愧”更多的是罪感,而合成的“羞愧”表意上则更偏耻感一些。西方研究中自我、他人评价的划分,以及当下状态、稳定自我观念的划分,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的自我建构,而在东亚集体主义的个人建构中,自我和他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更加互赖,并且自我是流动的而非固定的,“面子”也在不断地增与减、得与失。一时的错误或失败表明我的自我在当下是存在缺陷的,这会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别人对我的看法在集体主义社会中更为重要,自我是可以改变并需要不断改善的,我需要改正、提高来让别人对我刮目相看。
文化差异导致了生长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罪感、耻感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那么它们是如何被习得的呢?其实就埋藏在父母、学校的教养方式之中。回想一下,“你看叔叔阿姨都笑你了”、“邻居家的孩子啥都比你强”这样的话,在你小时候一定听到过不少次。在我们的文化中,家长、老师会特别自然地、也特别擅长利用耻感来进行教育[3]。当家长一次次半开玩笑地在别人面前揭孩子的短,一次次用别人的眼光作为武器来规劝孩子,老师一次次用“你这样做同学们都不爱和你玩了”来批评孩子,孩子慢慢就习惯于处于很多双潜在的眼睛的注视下,并可能渐渐将这些眼睛内化,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准则的基础。
而在西方文化中,孩子的教养则更偏重于帮助孩子明确自我的界限,以“不能做……侵犯别人的权利”为基础形成道德观念,以此来评判自己的行为[4]。
于是,东方文化中的孩子习得了在做错事时以耻感为主导的情绪反应,而西方文化中的孩子则习得了以罪感为主导。此后每当自己做错事,都会出现比较不同的情绪反应模式。
以上。至于耻感和罪感孰优孰劣,是否会与公民道德有关,在此就不做讨论了。
参考文献:
[1] Wong, Y., & Tsai, J. (2007). Cultural models ofshame and guilt. In J. L. Tracy, R. W. Robins, & J. P. Tangney (Eds.),The self-conscious emotions: Theory and Research(pp. 209-223). New York: Guilford.
[2] Seok, B. (2017).Moral Psychology of Confucian Shame.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3] Nichols, R. (2016). The natural history of shame and its modification by Confucian culture. In K. J. Clark (Ed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Naturalism (pp. 512-527). West Sussex, UK: Wiley Blackwell.
[4] Bedford, O., & Hwang, K. K. (2003). Guilt and shame in Chinese culture: A cross‐cultural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ity and identit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3(2),127-144.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向伯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人类会产生愧疚这种情绪?